來自斯克里普斯研究所(TSRI)的科學家們獲得了一個違背常理的研究發現,有可能促成新的方法清除艾滋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疾病持續的病毒感染。這一研究發表在4月12日的《科學》(Science)雜志上。
新研究將焦點放在了機體的I型干擾素(IFN-1)蛋白上。自從50年前發現INF-I以來,人們一直將其視作是一種特別強有力的抗病毒藥物,可引導免疫系統反應對抗機體外源入侵物。然而在新研究中,TSRI的科學家們在小鼠體內證實,IFN-I啟動了持續性感染,限制了產生有效的抗病毒反應。
“我們的研究結果闡明了IFN-I蛋白在持續感染中所起的一種意料之外的作用,這對于我們如何治療這些感染具有重要的意義,”該研究的高級研究人員、TSRI免疫學和微生物科學系教授Michael B. A. Oldstone說。
免疫抑制的秘密
數十年來,Oldstone和世界各地的病毒學家們一直在致力于了解,一些病毒成功在宿主體內持續存在的機制。
近年來只發現了一條大的線索,就是其中一些病毒特別有效地進入到了免疫系統的樹突狀細胞內。這些細胞是感染的重要探測器,通常通過生成IFN-1蛋白來對病毒感染做出響應。它們還生成了兩種免疫增強蛋白(細胞因子/趨化因子),推動了一種強有力免疫反應;并生成了一些包括IL-10和PD-1在內的免疫抑制蛋白,充當制動系統將免疫反應維持在健康(非自身免疫)界限內。
持久性病毒可以利用這一免疫抑制效應達到自身的目的。在幾個持續感染的實驗模型和持續性感染的人體內,研究人員發現IL-10和PD-L1升高,隨后抗病毒T細胞功能和數量下降。許多殘存的T細胞不起作用,這一現象被稱之為“T細胞耗竭”或“低反應性”。
令人驚訝的觀察發現
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一免疫抑制反應的形成機制,Oldstone和他的研究團隊詳細觀察了持續病毒感染的早期事件。研究小組利用了Oldstone于大約30年前開發,現在作為標準的一種動物模型:感染淋巴細胞性脈絡叢腦膜炎病毒(LCMV)克隆(Cl)13病毒株的實驗室小鼠。
初期的觀察結果讓他們感到驚訝。“感染一天后,持續感染時的血液IFN-I水平比非持續LCMV感染時高幾倍,”Teijaro說。
這種持續性的LCMV Cl 13病毒株被證實更擅長于感染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細胞,這類細胞被視為是病毒感染過程中主要的IFN-1蛋白來源。相比之下,Cl 13起源的LCMV Armstrong (ARM) 53b病毒株,生成了明顯較少的IFN-1,并沒有誘導持續的感染,而是生成了抗病毒效應CD8 T細胞;這種感染在7-10天內終止。Cl 13與ARM之有三個氨基酸的差異,其中只有兩個氨基酸是重要的,一個在結合和進入樹突狀細胞所需的糖蛋白中,另一個在促進病毒復制的病毒聚合酶上。
清除越早,功能失常越少
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生成IFN-Is,一直被視作是針對病毒感染的免疫反應的一個正常有益的組成部分。第一作者Cherie Ng說:“我們通常將IFN-1蛋白視作是抗病毒蛋白,以致越多IFN越好。”實際上,當她和John R. Teijaro用一種單克隆抗體,在Cl13感染前后阻斷IFN-I-alpha-beta (-α-β)受體時,觀察到IL-10和PD-L1生成急劇下降,過度的細胞因子/趨化因子表達(細胞因子風暴)喪失,維持了正常的次級淋巴組織結構。
科學家們發現,更長的時間內兩種T細胞耗竭的誘導因子——免疫抑制性IL-10和PD-L1水平急劇下降,與抗病毒免疫反應恢復和病毒清除有關。盡管在感染后的第一天阻斷IFN-I-α-β受體會導致血液中病毒水平增高,但它很快就引起了更強有力的感染清除反應。
“甚至在持續感染已經建立,T細胞開始耗竭后阻斷IFN-I-α-β受體,我們仍然看到病毒明顯更早被清除,”Ng說。
阻斷IFN-I-α-β受體還可以阻止或逆轉持續性LCMV病毒株造成的其他免疫功能失常,包括脾組織結構破壞,脾臟中淋巴樣結構內的T細胞進入及維持減少。樹突狀細胞與T細胞互作是生成抗病毒效應CD8和CD4 T細胞的必要條件。“我們看到這一淋巴結構恢復,抗病毒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和樹突狀細胞亞群增多,抗病毒CD4 T細胞功能恢復,”Teijaro說。
潛在的廣泛應用
Oldstone和他的研究小組現在計劃更詳細地研究IFN-I信號通路。尤其是,他們希望確定IFN-I-α-β受體阻斷策略是否能夠對人體慢性病毒感染起作用。科學家們還將尋找具有相同功能的小藥物分子。
“我們在LCMV模型中的大多數研究發現,都反映出了在人類持續感染中觀察到的結果,即IL-10和PD-L2上調,淋巴結構破壞,”Oldstone說。
可以想象,IFN-I-α-β受體阻斷策略可能會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就病毒而言,全球有數以億計的人體中發現有慢性HIV、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感染。其他常見的持續性感染病毒包括EB病毒、巨細胞病毒和致癌人類乳頭瘤病毒。研究人員估計,普通人在任何時候都至少攜帶著數個持續、且通常沉默的病毒感染。
據國家衛健委網站消息,為進一步做好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醫療救治工作,切實提高規范化、同質化診療水平,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國家中醫藥局,根據新冠病毒感染乙類乙管及疫情防控措施優化調整相關要求,結合奧密克戎變異......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當你吃著甜甜的甘薯時,突然就咬到發苦的地方,特別令人惱火。“發苦是因為甘薯被甘薯小象甲咬過。”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侯興亮介紹,“一方面是因為甘薯小象甲在甘薯里鉆來鉆去,留下......
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牽頭發現一個新的健康衰老調控基因ATF7,該基因可通過延緩細胞衰老和降低老年個體的炎癥水平,從而促進健康長壽。據介紹,慢性低度炎癥是衰老的主要特征之......
玉米實驗田。受訪者供圖經典的遺傳學手段克隆并解析了一批重要的功能基因。然而,在功能基因組提出二十幾年之后的今天,水稻和玉米中克隆的功能基因仍不足其所有基因的10%,已克隆基因的新功能還不斷......
據報道,來自希臘亞歷山大弗萊明生物醫學科學研究中心(BSRCFleming)和愛爾蘭都柏林圣三一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細胞報告》雜志上的最新研究聲稱,他們在人類的基因組中鑒定出了155個來自DNA非編......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三亞南繁研究院大數據智能設計育種創新團隊聯合多家單位提出利用植物海量多組學數據進行全基因組預測的深度學習方法,可以實現育種大數據的高效整合與利用,將助力深度學習在全......
“人類又偷偷進化不帶上我?”雖然是個段子,不過新研究發現,人類的基因整體確實發生了進化——來自歐洲的一群科學家對新發布的人類基因數據集進行了研究,發現了155個“獨特”的基因。要知道,雖然新基因也可以......
從近700萬年前的黑猩猩祖先進化而來的現代人類仍在繼續進化。據20日發表在《細胞報告》雜志上的新研究介紹,科學家已經在人類譜系中發現了155個新基因,這些基因是從人類DNA的微小片段自發產生的。這些新......
細胞不對稱性(也稱細胞極性)廣泛存在于動植物和微生物細胞中,其基本特征是母細胞在分裂前發生細胞極化,從而不對稱分裂生成兩個不同命運的子代細胞。細胞極性是生命世界產生多樣性的根本原因,在細胞生長、增殖、......
在廣州高新技術開發區科學城園區“雙創”示范基地有一家企業——云舟生物科技(廣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云舟生物),致力于系統性攻克基因遞送行業的關鍵技術瓶頸,獨創高度個性化的智慧基因載體設計交易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