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4-25 09:52 原文鏈接: 從8個“首次”解碼“神十三”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4/477936.shtm

    近日,世界科技領域最熱門的話題莫過于中國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從太空歸來,國際主流媒體紛紛關注,形成了報道熱潮。

    英國路透社網站刊文介紹說,“神十三”載人飛行是中國迄今為止在軌駐留時間最長的一次太空任務,該文還結合中國已成功實施的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和實現人類首次登陸月球背面壯舉,指出中國正在向2030年躋身世界航天強國行列的宏偉目標挺進。美國《外交學者》雜志網站的報道揭示了“神十三”任務的性質是“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最后一次飛行任務”,其圓滿成功標志著“中國空間站建設將進入新階段”。美國太空網深入報道了“神十三”航天員乘組開展的出艙、科學實驗和太空授課等活動,認為此次任務的成功為后續建造空間站奠定了堅實基礎。

    奮斗創造輝煌,堅持創造卓越,被國際媒體持續熱議的“神十三”實現了中國航天的一個又一個“首次”,成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30年、大踏步邁向中國空間站時代的一座豐碑。

    ①首次執行應急救援發射待命任務

    對于公眾來說,“神十三”成為關注的焦點始于2021年10月16日成功發射進入太空,然而,其使命早在2021年6月“神十二”發射之時就已開始,只不過她彼時的角色是應急救援的備份載人飛船,與長二F遙十三火箭攜手隨時做好執行應急救援任務的準備。

    為了應對載人航天活動可能存在的風險,確保完成載人飛行任務并保障航天員生命安全,中國空間站任務階段首次建立了應急救援任務模式,采用“滾動待命”策略,即在前一發載人飛船發射時,后一發載人飛船和運載火箭在發射場待命,通過在軌停靠飛船和發射場待命飛船共同確保在軌航天員安全。為此,“神十三”與“神十二”同時出廠,同時在發射場完成總裝、測試等工作。與此相應,長二F火箭采取“發射1發、備份1發”的“滾動備份”發射模式,兩發火箭同時進場,相繼完成總裝測試,流程上交叉,型號隊伍并行作業。

    經過緊張有序的準備工作,在“神十二”載人飛船執行發射任務時,“神十三”載人飛船和長二F遙十三火箭均已處在待命狀態。一旦需要開展緊急救援,可以啟動相關程序,“船”“箭”合璧,短時間內即可發射入軌,開展太空救援。

    ②首次開展飛船徑向對接實戰

    順利發射升空后,“神十三”首要的任務就是完成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空間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空間交會對接被形象地稱作“太空穿針引線”,是兩個航天器在空間軌道上會合并在結構上連成一個整體的技術。2011年11月,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進行了中國航天史上首次空間交會對接。此后,該項技術在中國多次航天任務中得到進一步驗證和拓展,“神十三”與天和核心艙實施的飛船首次徑向交會對接就是其中重要拓展成果之一。

    “神十三”采用的徑向對接和之前其他飛船采用的后向對接、前向對接不同,其要與天和核心艙保持90度夾角,從天和下方來接近并實現對接。要成功做到這一點,必須解決好徑向對接時兩個航天器運行軌道高度差帶來的速度控制、姿態控制等諸多難題。“神十三”經受住了考驗,在制導導航與控制系統指揮下,歷時6.5小時,智能自主完成了此次徑向對接任務。這一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于“神十二”進行的徑向對接試驗積累的經驗。2021年9月16日,即將結束飛行任務的“神十二”成功繞飛空間站組合體并與之進行了徑向交會對接試驗。

    ③首次進行在軌遙操作對接試驗

    “神十三”飛行乘組除了開展飛船徑向對接實戰之外,還首次進行了在軌遙操作對接試驗并取得圓滿成功,為確保天舟貨運飛船穩穩停靠“天宮”提供了備份對接手段,為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和運營上了一道“安全鎖”。

    手控遙操作是由航天員在軌利用手動技術對飛船進行遙控操作,控制貨運飛船與空間站進行交會對接,是專門為貨運飛船這類無人來訪飛行器配備的功能,此操作與神舟載人飛船的手控交會對接有一些類似的地方。航天員在空間站核心艙里,通過遠程的方式“駕駛”貨運飛船與空間站對接。在此過程中,航天員仿佛坐在貨運飛船里,用第一視角“看向”空間站,憑借面前的儀表系統,通過操作手柄等完成與空間站的對接。

    今年1月8日,“神十三”飛行乘組在核心艙發出控制指令,讓天舟二號先與核心艙分離,然后航天員手動控制貨運飛船的位置和姿態,撤到前向的一定距離。他們在地面科技人員的密切協同下,在空間站核心艙內采取手控遙操作方式,圓滿完成了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交會對接試驗,驗證了空間站與來訪飛行器手控遙操作系統的功能、性能以及天地間協同工作程序的合理性。

    ④首次實現了中國女航天員出艙

    走出航天器,漫步太空,開展艙外作業是空間站建設和運營的必備能力之一。通過“神十三”任務,中國載人航天繼續在出艙和艙外作業能力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其中包括圓滿完成了首位女性航天員出艙和艙外作業任務。

    2021年11月7日晚,“神十三”乘組成員王亞平身著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緊隨指令長翟志剛從“天和”節點艙成功出艙,由此成為中國首位進行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邁出了中國女性艙外太空行走第一步。之后,王亞平與翟志剛按照操作規程,根據地面指揮中心的指令,在艙內航天員葉光富配合支持下,開展了機械臂懸掛裝置與轉接件安裝、艙外典型動作測試等作業。

    由于太空微重力環境下,艙外行走在很大程度上靠上肢在航天器外部攀爬來實現,艙外作業更是要憑借上肢來完成,在身著艙外航天服的情況下,航天員上肢力量和耐力經受很大考驗。王亞平此次出艙和艙外作業的亮眼表現證明,在浩瀚太空里,中國女航天員同樣能撐起“半邊天”。

    ⑤機械臂首次在軌轉位大型航天器

    2022年1月6日凌晨,中國空間站機械臂成功捕獲天舟二號貨運飛船。6時12分轉位試驗開始,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與天和核心艙解鎖分離后,在機械臂拖動下以核心艙節點艙球心為圓心進行平面轉位;之后,反向操作,直至天舟二號貨運飛船與核心艙重新對接并完成鎖緊。

    經過約47分鐘的跨系統密切協同,空間站機械臂轉位貨運飛船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首次利用空間站機械臂操作大型在軌飛行器進行轉位試驗。為了保障此次轉位試驗取得成功,相關專家和技術團隊在地面進行了大量的仿真模擬,這次試驗是對地面仿真系統的一次成功驗證。

    此次試驗的成功初步檢驗了利用機械臂操作空間站艙段轉位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驗證了空間站艙段轉位技術和機械臂大負載操控技術,也獲取了在軌失重環境下機械臂運動學模型參數,為今后機械臂轉位實驗艙、艙外大型載荷照料等任務奠定了堅實基礎,為空間站的后續建造與運營提供了一大保障。

    ⑥首次實現在軌駐留時間達到半年

    相對于在空間技術上創下諸多“首次”而言,“神十三”乘組創下的中國航天員在軌183天的時間長度紀錄是很多人印象最為深刻的,一些媒體用“去時黃葉飛,歸來春滿園”來描述“神十三”乘組本次太空之旅。

    隨著中國航天員乘組入駐“天宮”,太空中迎來了“北京時間”和以此為時間坐標的中華文化節日和重大國際盛會,于是,人們看到“神十三”乘組歡度了中國人的第一個“太空春節”“太空元宵節”。虎年新春佳節,他們手持“福”“春”和“中國結”,向全國人民和全球華僑華人送上新春祝福。他們通過“天地連線”現身央視元宵節晚會,航天員王亞平以一曲太空《茉莉花》撥動億萬國人的心弦,航天員翟志剛和葉光富分別以“白云蓬蓬生足下”“懷抱寰宇懸浮立”為燈謎的謎面,指向同一個謎底“中國空間站”。北京冬奧會開幕前夕,九天之上的航天員乘組心系北京冬奧會,在空間站核心艙展示微重力環境下懸浮空中的奧運五環標志,喜迎北京冬奧會并為全球冬奧健兒加油、祝福。

    從無人到載人,從單人20多小時到兩人4天多,從多人13天、多人15天到兩人1個月,從多人3個月到多人183天,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紀錄不斷刷新,空間再生生保系統性能持續優化提升,為航天員長時間駐留空間站提供了可靠保障。

    ⑦首次快速返回壓縮歸途時間

    從“天宮”回到“家”需要多長時間?“神十三”給出的最新答案是約9個小時,這是中國神舟載人飛船返回艙脫離天和核心艙回歸地面的最短時間紀錄。

    與之前的神舟載人飛船比如“神十二”相比,“神十三”在返回技術原理上是相同的,都是通過飛船再入大氣層和降落傘減速后著陸。具體來說,其返回的過程是,返回艙和推進艙組合體從“天和”分離后開始踏上歸途,之后返回艙在推進艙的助推下重返大氣層,進而在預定區域內著陸。與“神十二”回歸不同的是,“神十三”將以前需要在繞地飛行10多圈內完成的飛行事件壓縮到5圈完成,由此大幅減少返回時間,進一步提升了航天員返回體驗及任務實施效率。

    快速返回模式對地面飛行控制工作和著陸場搜救力量提出了更高要求,據了解,為適應這種模式,有關方面新增了中繼衛星和地面雷達投入此項任務,提高了測控可靠性。

    ⑧首次啟用無人車參與飛船回收

    安全著陸后,最重要的是做到“艙落機臨”,搜救隊員可以第一時間確認返回艙位置以及航天員乘組的狀態。據中國軍視網報道,在“神十三”返回艙搜救中,國防科技大學科技創新團隊研發的無人搜救車閃亮登場,這是我國首次利用無人車參與飛船回收。

    飛船返回時由于受風力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實際落點會與理論瞄準點有一定的偏差。因此從安全角度考慮,理論瞄準點附近一定區域內不允許人員和大型裝備進入,這就影響了搜救的時效性和觀測的精準性。針對此問題,國防科技大學科技創新團隊研發出自主能動性強的無人車,參與了“神十三”返回艙搜救實戰并表現出優良的性能。

    相關文章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北京時間6月4日6時33分,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全部安全返回、健康出艙,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6月4日,......

    “最忙乘組”創造空間站多個“首次”

    央視網消息:神舟十四號飛行任務是我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第一次載人飛行任務。2022年6月5日,陳冬、劉洋、蔡旭哲3名航天員正式進駐中國空間站。在軌工作6個月期間,空間站經歷了9種組合體構型,實施了5次交會......

    速覽!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看點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計劃于北京時間11月29日23時08分發射,飛行乘組由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和張陸組成,費俊龍擔任指令長。此次任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一棒,具有......

    登場!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集體亮相

    經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費俊龍、鄧清明、張陸3名航天員將執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由費俊龍擔任指令長。北京時間2022年11月28日11時,3名乘組航天員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與中外......

    只為飛得更高神十五航天員張陸12年逐夢蒼穹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經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費俊龍、鄧清明、張陸3名航天員將執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由費俊龍擔任指令長。航天員張陸進入航天員大隊以來,通過年復一年的不懈堅持......

    費俊龍:保持隨時備戰狀態17年筋斗翻到太空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經空間站階段飛行任務總指揮部研究決定,費俊龍、鄧清明、張陸3名航天員將執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由費俊龍擔任指令長。費俊龍是我國首批航天員。曾擔任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指......

    追夢25年航天員鄧清明時刻準備接受祖國挑選

    鄧清明是我國選拔培養的首批航天員,曾多次備份乘組梯隊,他以“寧可備而無用,絕不用而無備”為信念,25年如一日堅持學習、訓練,終于圓夢飛天。神舟十五號飛行任務要對已經在軌完成“T”字基本構型的空間站組合......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召開

    2022年11月28日上午9時,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召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介紹了本次任務的相關情況。以下為發布會介紹內容。......

    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簡介來了!

      ......

    我國已具備開展載人月球探測工程實施條件

    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布會今天(11月28日)9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召開,通報任務有關情況。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助理季啟明介紹,中國載人航天探索的腳步不會只停留......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