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5-15 16:59 原文鏈接: 丹毒絲菌屬(Erysipelothrix)介紹

    一、 分類與命名

    隸屬丹毒絲菌科,丹毒絲菌屬的DNA G+C含量為36~40mol%,代表菌種為豬紅斑丹毒絲菌

    目前有:豬紅斑丹毒絲菌 (E.rhusispathiae)、扁桃腺丹毒絲菌 (E.thnsillarum)和E.inopinata等3個菌種,僅豬紅斑丹毒絲菌可導致人類疾病。。

    二、生物學特性

    無抗酸性的革蘭陽性桿菌,大小為(0.2~0.5)μm×(0.8~2.5)μm,菌體末端圓形,呈單個、短鏈狀或細長無分支纖毛樣(60μm以上)(圖17-10)。無芽孢、無動力、無莢膜;兼性厭氧;生長溫度范圍寬(5~42℃),最適溫度為30~37℃,最適pH7.2~7.4,耐8.5%的NaCl。血平板上孵育24小時,形成直徑為0.1~0.5mm的微小菌落,α-溶血或不溶血(圖17-11)。觸酶、氧化酶陰性;不水解七葉苷;發酵葡萄糖能力弱,不產氣;甲基紅、V-P陰性;吲哚、脲酶陰性;三糖鐵瓊脂產H2S(圖17-12)

     

    三、鑒別與鑒定

    豬紅斑丹毒絲菌主要的鑒別性特征是在含血清的三糖鐵瓊脂中產生H2S,明膠穿刺22℃孵育出現 “試管刷”狀生長。

    本菌與芽胞菌屬的鑒別是菌體形態、芽胞形成和觸酶實驗。

    李斯特菌屬觸酶陽性、動力陽性、七葉苷陽性,無α-溶血。

    有時,棒狀桿菌屬和鏈球菌屬也易與豬紅斑丹毒絲菌混淆,可通過鏡下菌體形態學觀察區分。

    豬紅斑丹毒絲菌與扁桃體丹毒絲菌的區別為后者發酵蔗糖。

    目前常用的商品化細菌鑒定系統能可靠地鑒定豬紅斑丹毒絲菌。

     

    四、抗菌藥物敏感性

    治療局部和全身豬紅斑丹毒絲感染首選青霉素和氨芐西林,也可選用廣譜頭孢菌素或氟喹諾酮。

    目前尚未見對上述藥物耐藥的報道。常規情況下并不需要進行抗菌藥物敏感性試驗,然而對青霉素過敏的患者應該履行紅霉素、克林霉素或更多抗菌藥物的敏感性試驗。

    CLSI指南(M45-A2)提供紅斑丹毒絲菌的微量肉湯稀釋法藥敏試驗,提供青霉素、氨芐西林、頭孢吡肟、頭孢噻肟、頭孢曲松、亞胺培南、美羅培南、紅霉素、環丙沙星、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克林霉素的判斷折點值。

     

    六、 臨床意義

    豬紅斑丹毒絲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適宜于低溫、堿性條件和有機物寄生生存,但常導致與豬等家畜相關動物的疾病。

    人類的感染較少見,常為皮膚擦傷、咬傷、創傷,多見于雙手、雙臂,多見于從事獸醫、屠宰、水產養殖等工作者。

    標本直接鏡檢中發現革蘭陽性及革蘭染色可變桿菌,菌體呈珠狀球桿狀和長纖毛狀細菌時,提示豬紅斑丹毒絲菌可能。任何時候檢出豬紅斑丹毒絲菌均有臨床意義,鑒定到種是正確使用抗菌藥物的關鍵。

    感染類型多為局限性蜂窩組織炎,或損害局部變硬無痛感、水腫和發炎,邊緣清楚但不化膿,預后一般較差。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