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4/476799.shtm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黃海軍課題組研究人員在北極海冰減少機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揭示了大氣水汽和能量輸運引起海冰減少的具體物理過程。大氣水汽和能量輸送對北極氣候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向極能量和水汽傳輸的變化將通過多種機制對北極海冰的年際變化和長期趨勢產生顯著影響。
多源衛星遙感觀測數據表明,2020年7月北極海冰范圍(SIE)出現衛星觀測以來(1979-)的極小值7.29×106 km2,海冰覆蓋顯著減少主要發生在歐亞大陸附近的邊緣海,包括喀拉海、拉普捷夫海和東西伯利亞海。基于模式數據和氣象再分析資料,研究團隊發現,2020年春季(4-6月份)大量水汽和能量由歐亞大陸通過喀拉海附近進入北極,并在海冰衰退區域匯聚,造成局部區域大氣溫度升高、水汽含量增多,加強了溫室效應,進而導致上述海域向下長波輻射和湍流通量增加,融冰期提前開始。海冰融化開始后,激發了反照率正反饋機制,促進研究區域海冰覆蓋范圍的進一步減少。深入分析表明,2020年春季異常高的大氣水汽和能量輸入北極主要是由特定的大尺度大氣環流模態控制的,此外,氣旋活動對大氣水汽和能量輸送也起到了關鍵作用。總的來說,2020年春季觀測到氣旋的典型軌跡與總能量和水汽輸送的路徑非常吻合,研究區域附近更多、更強的氣旋活動可能加強海冰漂移的氣旋異常,有利于裂隙、冰間湖的形成,促進反照率正反饋機制。本研究對大氣水汽和能量輸送對海冰變化的調控作用和內部機制有一定的啟示,有助于加深氣候變暖背景下對北極地區大氣-海冰相互作用機制的理解。
2020年春季(4-6月)平均的經向(a)水汽通量和(b)總能量輸送的異常值以及(c)研究區域氣溫異常場的垂向分布圖 (Liang et al., 2022)
2020年春季(4-6月)(a)SLP異常場以及(b)大氣水汽和能量路徑附近氣旋活動的 軌跡(細線)及兩個典型軌跡(粗線),紅點表示氣旋生產,黑點表示氣旋消亡 (Liang et al., 2022)
研究成果在國際學術期刊 The Cryosphere 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海洋地質室梁鈺博士為第一作者,黃海軍研究員和畢海波副研究員為文章通訊作者,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雷瑞波研究員,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梁曦研究員,芬蘭氣象局程斌教授,中科院海洋所王云鶴博士等專家參與合作研究。
湖北省大氣氧化性與臭氧污染監測能力建設項目招標公告【項目概況】湖北省大氣氧化性與臭氧污染監測能力建設項目招標項目的潛在投標人應在湖北省政府采購電子交易數據匯聚平臺(網址:https://czt.hub......
大腦,這個由億萬神經元構成的復雜網絡,其高效運轉依賴于充足且不間斷的營養和氧氣供應。星形膠質細胞,作為神經元的親密伙伴,不僅遍布整個神經系統,還掌控著大腦對葡萄糖的攝取與代謝。然而,神經元與星形膠質細......
德國亥姆霍茲德累斯頓羅森多夫研究中心科學家在激光等離子體加速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他們采用一種創新方法,成功將質子能量從約80兆電子伏特提高到150兆電子伏特。這一成果大幅超越了此前的質子加速紀錄,讓小型......
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借助暗能量光譜儀器(DESI),繪制了最大的宇宙三維地圖,相關宇宙演化線索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暗能量似乎正在減弱。相關研究結果公布于預印本網站arXiv。最大宇宙三維地圖的......
3月28日,中車株機公司與國家能源集團聯合研制的我國首臺大功率氫能源動力調車機車在新朔鐵路巴準線四道柳站首次完成萬噸裝車試驗,以氫氣為能量供應,牽引105輛C80車輛恒速走行2公里。機車在四道柳站進行......
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教授鄭小童團隊聯合國外學者在熱帶海洋-大氣相互作用與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提出,風驅動的海洋環流變化對熱帶太平洋變暖空間結構具有重要貢獻。這項新觀點發表于《自然-通訊》。......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與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研究人員合作發現光學波段的信號可以作為探測熱木星大氣逃逸的探針。國際著名期刊《天體物理雜志快報》發表了這一成果。早在2003年,人們通過觀測遠紫外波段的信號,發現......
副熱帶季風區是世界人口的聚集區。低層副熱帶大氣環流連接熱帶信風和中緯度西風,通過副熱帶高壓的西側將熱帶的水汽向極地輸送,調控全球的能量和水汽循環。因此,副熱帶季風在全球變暖下的變化特征和機制是氣候變化......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海拔3816米的瓦里關山上,全球32個大氣本底站中海拔最高的瓦里關本底站已運行了整整29年。1994年9月17日,瓦里關本底站正式掛牌,開始了為地球“測溫”的工作。它也成為......
太空探索和未來的能源策略其實具有一個非常相似的長期目標,即可持續性。許多科學家認為,人工光合作用裝置很可能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部分。在一篇新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論文中,一個科學家團隊評估了一種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