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陶瓷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由中科院院士姚熹教授于1986年創建,是全國第一個電子材料與元器件專業博士點和重點學科點,是電介質功能材料的重要研究基地,在國內外享有一定的學術聲譽和地位,有力地支撐了西安交通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的發展。成立30年以來,實驗室一直聚焦于以電介質和氧化物半導體為基礎的功能材料和器件,研究相關材料的合成與制備、組成與結構、性能與應用,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開發具有介電、鐵電、壓電、熱釋電、電光和非線性光學性能以及傳感和驅動性能的先進功能材料和器件。實驗室目前擁有一支以院士為核心,“千人計劃”入選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知名教授為學術帶頭人,“青年千人”等青年才俊為骨干,老中青相結合、優勢突出、結構合理的精品研究團隊,在國內外電介質研究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近年來,圍繞西安交大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總體目標,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為契機,實驗室的建設目標是:利用在電介質材料與器件領域的深厚積淀,吸引和培養國際一流的人才,產生一流的學術成果。
引領學術前沿,開辟“荒蕪之地”
弛豫鐵電材料是電子技術領域重要的功能性材料,在電子通信、生物醫學、航空航天、國防科技等高新技術產業和國防裝備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西安交通大學電子陶瓷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在姚熹院士的帶領下,歷經幾代人50多年的不懈研究,在國際上原創性地提出了弛豫鐵電體“微疇-宏疇轉變”理論、“新玻璃模型理論”等國際廣泛承認的弛豫鐵電體理論,開發了一系列高性能鐵電納米復合、薄膜、陶瓷和單晶材料,為推動國內外電子元器件行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實驗室研發的弛豫鐵電單晶材料的壓電性能比壓電陶瓷高4-6倍,電致應變高10倍,已經成功應用于國防尖端裝備,電子陶瓷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也成為國內外少數幾個能夠批量生長高性能弛豫鐵電單晶的單位。2009年至今實驗室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3項。在學校和上級管理部門的支持下,2009年成立了國際電介質研究中心,2013年底獲批成立多功能鐵電材料與器件111引智基地,2014年獲批成立了陜西省電介質材料與器件國際合作研究中心,2015年加入教育部微納制造國際聯合實驗室,2016年獲批成立了科技部多功能鐵電材料與器件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姚熹院士等實驗室學術帶頭人在國內外學術會議應邀作大會報告和邀請報告數十次,創建了亞洲鐵電聯盟及亞洲鐵電系列會議,姚熹院士也于2002年獲得了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頒發的IEEE鐵電學成就獎,2007年當選為美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姚熹院士團隊的“弛豫鐵電體的微疇-宏疇理論體系及其相關材料的高性能化”項目獲得2015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匯聚一流學者 培養杰出人才
近年來在國家和學校相關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111引智計劃等相關政策的支持下,實驗室積極引進海外高水平學術人才,幫助他們組建研究隊伍、搭建研究平臺和申請國家項目,使他們盡快適應融入國內的科研教學環境,早日產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時實驗室也利用機會支持優秀青年人才出國深造,充分利用國外的優勢條件和資料,使年輕人在學術成長期內更快更好地發展。
西安交通大學千人學者、特聘教授葉作光由于在鐵電壓電材料與應用方面的突出貢獻于2017年當選IEEE Fellow。葉作光教授是鐵電壓電領域的知名科學家,長期致力于新型多功能多鐵性材料的研究,在弛豫型鐵電體、高性能壓電單晶和新材料新合成方法等方面開拓創新,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在PNAS,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PRL 等高水平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近300篇,他引次數7200多次,論文H因子達47。在重要國際會議上做大會報告和特邀報告80余次,擔任國際會議組織者或分會主席50多次。目前擔任國際壓電單晶標準化委員會主席及IEEE-UFFC學會標準化委員會主席。
徐卓教授課題組開展弛豫鐵電材料的研究工作長達20年之久。李飛副教授在美國留學訪問期間,與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和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合作,通過低溫介電/壓電性能實驗分析和相場模擬的方法,首次定量確定了極性納米微區對弛豫鐵電單晶壓電性能的貢獻程度,并從介觀尺度闡述了弛豫鐵電單晶高壓電性能的起源,進而揭示了鐵電材料中局域結構對其宏觀機電耦合性能的重要性,該研究成果于2016年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青年千人計劃”入選者、西安交通大學“騰飛”特聘教授劉明教授自2013年加入實驗室以來,成功組建了集成鐵性材料與器件研究團隊,在磁電存儲器及存儲介質、磁電傳感器、自旋電子元器件、介電儲能材料以及多鐵材料與器件等方向開展高水平學術研究,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NPG Asia Materials等高水平學術期刊發表論文7篇,發表SCI論文100余篇,論文總被引次數超過2600次。
開展國際合作,瞄準國際一流
電子陶瓷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一貫注重國際合作交流及其平臺建設,與美國、俄羅斯、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著名電介質研究單位和團隊長期保持緊密的合作關系,承擔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6項,合作申報俄羅斯聯邦國際科技合作項目1項,金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項目1項。實驗室2013年向教育部和國家外專局申報的111引智項目“多功能鐵電材料與器件研究創新引智基地”成功獲批,為實驗室開展更廣泛的國際學術交流和批量引進海外優秀學術團隊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支撐,進一步提升了實驗室的國際學術交流水平。從2014年111引智計劃啟動至今,實驗室共邀請海外知名專家學者來基地工作70人次,其中院士、IEEE Fellow等國際著名學者十余人次,為推動西安交大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的發展和國際化進程作出了貢獻。
實驗室注重學術交流,擴大學術影響力,創辦了介電鐵電前沿學術論壇,成功舉辦了多場國際會議,包括弛豫鐵電體結構與性能關系國際研討會,中俄介電與鐵電材料論壇暨高性能壓電鐵電單晶國際研討會,無鉛壓電與新型鐵性材料國際研討會和中德鐵電國際研討會。實驗室于2011年創辦了《Journal of Advanced Dielectrics》期刊,是中國主辦的電介質研究專門期刊。通過這些學術交流活動,實驗室的學術影響力逐年上升。
上海市高端硅基材料重點實驗室依托上海硅產業集團、上海集成電路材料研究院等單位研發資源與協同創新優勢,聚焦高端硅基集成電路襯底材料300mm大硅片的自主創新,全面突破了300mm近完美單晶生長、超平坦拋......
關于2023年度青海省(重點)實驗室分類評估結果的公示為加強青海省重點實驗室管理,促進實驗室建設和發展,根據《青海省(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青海省重點實驗室評估辦法》(青科發政〔2021〕72號),......
今年,錨定打造重大技術創新策源地,圍繞重點產業集群,遼寧省科技廳會同省直相關部門組建了機器人、精細化工、工業母機等20個遼寧省重點實驗室群(簡稱“實驗室群”)。目前,實驗室群集聚各類平臺基地962家、......
【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醫藥深化全面戰略合作】11月7日,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醫藥戰略合作簽約暨創新免疫治療全國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在上海生物醫藥產業前沿創新中心舉行。創新免疫治療全國重點實驗室由上海醫藥與上......
日前,江蘇省知識產權局聯合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江蘇中心(以下簡稱“審協江蘇中心”),在南京舉辦在蘇重點實驗室“知識產權助力產業強鏈”產才對接工作啟動會。南京大學計算機軟件新技術全國重點實驗......
河南師范大學2024年全國重點實驗室第一批設備更新采購項目中標公告一、項目基本情況1、采購項目編號:豫財招標采購-2024-10892、采購項目名稱:河南師范大學2024年全國重點實驗室第一批設備更新......
據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消息,10月25日,自適應光學全國重點實驗室在四川成都正式揭牌,并召開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據介紹,自適應光學全國重點實驗室由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電子科技大學共同......
11月1日下午,在2024硬科技創新大會高新區系列活動上,西安高新區與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簽署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入駐西安科學園協議,中國......
1日至2日,“砥礪奮進六十載聚力建功新時代”主題報告會暨粒子運輸與富集技術全國重點實驗室學術年會在天津召開,來自106家單位的近240名嘉賓齊聚一堂,共同紀念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慶祝核工......
10月31日,記者從位于成都的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獲悉,自適應光學全國重點實驗室于近日正式揭牌。自適應光學全國重點實驗室由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電子科技大學共同建設。實驗室將開展新一代自適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