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4-18 14:17 原文鏈接: 丁仲禮院士駁物種滅絕預言:應辯證看氣候變暖

      相關專家學者在研究氣候變化問題時,探討了各個時間尺度,溫度變化與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關系,以及人類活動對氣候影響問題。在不同時間尺度上,溫度變化與溫室氣體有什么關系,應該如何看待氣候變化,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丁仲禮。

      二氧化碳是溫度變化的反饋因素

      全球氣候變化可以分為三個時間尺度,即地質構造尺度(10萬年至億年)、地球軌道尺度(10萬年至萬年)和短時間尺度(萬年)。在地質構造尺度上,由于巖石圈變動,自650萬年前的新生代以來,全球溫度降低了10℃以上,海面下降了約70米。

      丁仲禮介紹,新生代早期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在1000ppm至2000ppm之間,隨著溫度的降低,二氧化碳濃度也隨之下降。科學家將6億年以來全球溫度和大氣二氧化碳含量變化進行了對比。數據顯示,在過去的6億年里,全球溫度是波動變化的,而二氧化碳含量變化的總體趨勢是在逐漸降低。在過去的100萬年間,二氧化碳濃度最低,二氧化碳濃度同溫度不嚴格相關。

      從260萬年開始,隨著北極冰蓋的形成,地球在萬年尺度上,進入冰期和間冰期有規律波動。冰期與間冰期溫度可以相差6℃至8℃。

      “通過對南極冰芯研究,科學家發現,冰期、間冰期溫度和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的波動是一致的。” 丁仲禮說,“但是,溫度變化在前,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變化在后。二氧化碳的變化不是驅動因素,而是正反饋因素。”

      自然疊加人為因素導致氣候變暖

      從距今1.1萬年開始,地球進入間冰期。地球溫度變化呈現兩個特點:一是趨勢性,即從1萬年到8000年前是增溫時段;從4000年前開始,溫度逐漸變冷,出現小冰期;小冰期在距今100年前結束,地球開始變暖。二是波動性,即存在千年尺度、百年尺度和十年時間尺度上小于1℃的溫度波動。

      “在氣候逐漸的、長尺度的變化過程中,會有突發的事件,產生很嚴重的后果。”丁仲禮說,我們常提到的氣候變化,主要是指距今100年間的全球溫度升高。有些人將其歸因于人類排放溫室氣體增加,但也可能與小冰期結束有關。

      現在地球溫度增加到底到了什么程度?丁仲禮說,現在溫度肯定為800年來最暖,但是肯定比6000年前冷。

      丁仲禮認為,現在100年以來的增溫與太陽活動有關,但是人類排放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增加在其中也起了一定作用。自然變暖疊加了人為因素。

      “氣候永遠在變化,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

      溫度增高后,到底會有什么影響?

      對于這個問題,丁仲禮認為,需要從正反兩個方面評估。一方面,由于海平面受大陸冰蓋控制,而大陸冰蓋變化的“時間常數”是數千年,在百年的時間尺度上,海平面大幅度升降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由于陸地生態系統的絕大部分物種會隨溫度變化而遷徙。所謂升溫2℃后,陸地生態系統中約30%的物種將滅絕的“托馬斯預言”沒有堅實的科學根據。

      增溫后,由于從赤道到極地的溫度梯度變小,大氣環流系統有可能更趨穩定,極端天氣整體上有可能會減少,而大氣垂直擾動造成的極端天氣則可能增加。

      熱帶傳染病在增溫背景下北上的可能性會增加,但人類有能力控制。增暖后,地球整體的生物產率將增加,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也有利于光合作用,因此世界糧食總產量將增加,而各區域則有可能有增有減。

      地區間沖突是否會因增溫而增加,尚難評估,但是過去幾百年的國際沖突很少因氣候變化而爆發。

      “氣候永遠在變化,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如果非得比較,則變暖比暖冷要好一些。”丁仲禮說。

    相關文章

    Nature:人為變暖致積雪減少或出現水供應危機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氣候變化研究論文發現,人為變暖使北半球1981至2020年的積雪減少。該論文介紹,暖冬更利于降雨而不是降雪,這會增加雪融水,減少積雪,對水安全和整個生態系統都有影響......

    闞海東:氣候變暖導致精神問題凸顯

    1我國空氣污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果記者:相比過去,近年來我國在控制空氣污染方面有哪些進展?闞海東:毫無疑問,我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時候已經過去了。2012年我國頒布了新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2013—20......

    氣候變暖對植物花葉間隔影響規律被揭示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郭梁團隊在CellPress細胞出版社期刊CurrentBiology上發表研究成果,探究了氣候變暖對植物花葉物候及其間隔的影響規律。全球變暖背景下植物春季物候提前已得到廣泛報道......

    我國學者在氣候變暖背景下中國近海演變規律的整合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42090040)資助下,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員在中國近海演變規律的整合研究方面取得進展,以“氣候變暖下的中國近海(TheseasaroundChinainaw......

    基因技術能讓滅絕動物“起死回生”?

    斑鱉是現存體型最大的淡水龜鱉類動物,曾經遍布我國南方和越南廣大地區,近百年來數量卻急劇減少,瀕臨滅絕。4月24日,越南有關部門確認,棲息于該國同莫湖中的一只雌性斑鱉因不明原因死亡。而該斑鱉是目前為止世......

    科學家試圖減少研究帶來的碳排放

    2019年和2020年澳大利亞前所未有的野火讓人記憶猶新。而對于貝克心臟病與糖尿病研究所計算生物學家MichaelInouye來說,正是隨著氣候變暖更有可能發生的讓其實驗室關閉的野火,促使他開始關注碳......

    珊瑚應對氣候變暖的馴化適應機制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黃暉團隊聯合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香港科技大學和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揭示了珊瑚應對氣候變暖的馴化適應及其生理和分子......

    湖泊生產力和氣候變暖對多環芳烴積累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深地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博士萬難難和研究員冉勇等人,探討了中國東部湖泊水體有機質和全球變暖對多環芳烴積累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Journalof......

    首次發現氣候變暖引起鰻草南界北移現象

     氣候變暖使溫帶海域鰻草地理分布南界北移  課題組供圖9月18日,記者從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獲悉,國際學術期刊Cell子刊iScience在線刊發了該所研究員周毅團隊新研究成......

    研究首次發現氣候變暖引起鰻草地理分布南界北移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Cell子刊iScience在線刊發了中科院海洋所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發現了氣候變暖致使鰻草地理分布南界北移的現象,揭示了全球氣候變化對海草床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為確定鰻草地理分布北......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