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10-20 21:07 原文鏈接: “地震”來臨?諾獎得主涉嫌造假論文達40篇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涉嫌學術不端事件持續發酵。

    截至10月20日上午,知名學術打假網站Pubpeer上曝出的爭議論文已增至40篇,時間跨度長達18年。這些論文被質疑一圖多用或圖片PS,少數文章還被質疑存在倫理問題。

    一位業內學者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如果早兩年曝出這種情況,塞門扎很可能不會獲得諾貝爾獎。”

    另一位研究人員則認為,塞門扎很有可能只是對一些研究做了宏觀指導,并不了解下面人做的具體工作細節。

    “我說這些,不是要給他洗地。而是在這樣的科研組織方式下,在這樣的科研生態下,類似情況可能比我們想象得還要普遍——這讓人細思極恐。”上述研究人員表示。

    “如果早兩年曝出這種情況,塞門扎不會獲得諾貝爾獎”

    國內低氧生理學領域教授韓通(化名)與塞門扎是合作者,也是多年好友。

    前幾天,他收到學生發來的一條微信文章,稱塞門扎被曝30多篇論文P圖造假,時間跨度長達16年。

    “塞門扎最早幾篇奠基性的文章不會有事吧?”震驚之余,他的第一反應是擔心這會引起整個領域的危機。

    “上世紀90年代初,塞門扎發現并探究低氧誘導因子HIF-1的一系列工作,是整個領域的基石。可以說,沒有塞門扎對HIF的發現,后續的研究都無從談起。”韓通告訴《中國科學報》,在諾貝爾獎這種推崇原創的大獎中,塞門扎的工作也稱得上原創的原創。

    “如果這些文章出了問題,那對學術界將是大地震級別的災難。”韓通說。

    截至發稿(10月20日上午),Pubpeer上曝出的塞門扎問題論文已經達到40篇。

    這40篇論文的時間跨度為2001年到2018年,長達18年。其中2013年到2016年的論文就有15篇,超過1/3。

    涉嫌造假的論文中,涉及“乳腺癌”“冠狀動脈異常”“高血壓”“紅細胞增多癥”等疾病的論文超過一半。

    不幸中的萬幸,韓通最關心的幾篇論文,也就是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上公示的兩篇“關鍵著作”,以及1993年發表于《生物化學學報》(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論文Characterization of hypoxia- inducible factor 1 and regulation of DNA binding activity by hypoxia沒有被打假。

    在諾貝爾獎官方網站上,2019年生理學或醫學獎的“關鍵著作”列表中,塞門扎的兩篇論文位列最前面,分別發表于1991年和1995年。

    塞門扎被曝學術造假后,很多人聯想到2018年哈佛大學教授Piero Anversa因造假被撤31篇論文的驚天丑聞。Anversa所“發現”的“c-kit陽性心臟干細胞”可能并不存在。這一事件給相關研究領域造成了嚴重和深遠的影響。

    但低氧研究領域學者陳光(化名)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塞門扎論文出現的問題,大概率不會產生如此大的影響。

    “塞門扎最重要的貢獻是他上世紀90年代發現低氧誘導因子HIF-1的一系列工作,這批被曝有問題的論文不在其中。事實上,發現HIF-1的工作是非常扎實的,HIF-1的存在也被后續的一系列研究所證實。”陳光說,“我們看到,目前被人質疑的多數是一些向下游轉化的研究。”

    “如果早兩年出現這種情況,塞門扎很可能不會獲得諾貝爾獎。但即便現在曝出來了,他的諾貝爾獎也大概率不會因此撤銷。”他說,“畢竟,歷史上諾貝爾獎還曾頒發給完全錯誤的研究、錯誤的結論,但也沒有過撤銷的先例。”

    細思極恐:“這種情況可能很普遍”

    學術界對塞門扎的“特別關注”還在繼續,在Pubpeer上搜索他的名字,每隔幾個小時就會有更新。

    著名學術打假人Elisabeth Bik也加入了這場“大家來找茬”的活動。

    這批被爆涉嫌造假的論文,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 詬病最多的套路:一圖多用或圖片PS。

    “Much more similar than expected”最常出現的評論。

    另一些圖片則被質疑使用了PS修圖大法。

    2. 還有少數文章被質疑存在倫理問題。

    這里實驗鼠的腫瘤被質疑長得過大。

    針對質疑,截至10月20日上午,共有2位論文作者回應了相關評論。

    一位是塞門扎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合作者、其中一篇論文的通訊作者Akrit Sodhi。

    Sodhi首先承認有兩個圖像被“無意地交換了”,但“重要的是,這不是在不同的實驗條件下使用重復圖像的情況”。

    最后,他表示“這個無意的錯誤并不影響從這個具體實驗得出的結論”。

    另一位也是塞門扎的合作者、康奈爾大學威爾醫學院的Rajiv R Ratan。

    他表示:“盡管有些圖片看起來幾乎一樣,但它們并不是同一張圖片”“當初做這些工作的人已經離開實驗室很久了,但我們會回去看看究竟發生了什么”。

    此外,已有一篇文章已經撤稿。

    有兩篇已勘誤或更正。

    “我們看到,塞門扎在這些論文中要么是通訊作者,要么是合著者。他可能未必直接參與了一線工作,但的確需要為此負責。”陳光說。

    “你想,這么大的人物,他不缺論文,不缺聲譽,甚至不缺經費。他何苦造假呢?所以我想很有可能他只是對一些研究做了宏觀指導,并不了解下面人做的具體工作細節。”

    “我說這些,不是要給他洗地。”陳光說,“而是在這樣的科研組織方式下,在這樣的科研生態下,類似情況可能比我們想象得還要普遍——這讓人細思極恐。”

    《中國科學報》試圖通過郵件詢問塞門扎本人對造假指控的看法,但截至發稿,尚未得到塞門扎的回應。

    人物簡介:

    格雷格·塞門扎

    塞門扎1956年出生于紐約,今年64歲。1999年,他成為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全職教授,2003年起擔任該校細胞工程研究所血管研究項目主任。

    2019年,塞門扎因“在細胞感知和適應氧氣變化機制中的發現”而與其他兩位科學家——拉特克利夫和凱林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上世紀90年代初期,塞門扎實驗室發現了低氧誘導因子HIF-1,并在1995年純化克隆了它。此后,拉特克利夫和凱林發現了HIF的降解機制。

    近年來,塞門扎的主要研究方向是HIF-1與腫瘤、缺血性心臟病、冠狀動脈疾病、慢性肺病等疾病的關系。

    相關文章

    未來十年會更熱?這篇論文究竟說了什么?

    編者按:看寒來暑往云卷云舒,思古往今來氣候變遷,中科院之聲與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聯合開設“大氣悟理”,為大家介紹大氣里發生的有趣故事,介紹一些與天氣、氣候和環境相關的知識。背景:2020年6月中國......

    明星導師數據造假,把學生和論文合作者都給坑了

    2022年7月,美國行為生態學家JonathanPruitt從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University)辭職。此時,距離他被指控發表的論文存在數據造假,已過去兩年多。學術丑聞曝出后,......

    日本研究機構稱中國高被引論文全球排名第一

    日本一家科學政策研究機構日前發布報告稱,中國首次在高被引論文數量上略高于美國,這是衡量研究影響力的一個關鍵指標。這一里程碑事件提供了新的證據,表明以論文數量迅速增長而著稱的中國學術界也在質量上迎頭趕上......

    碩士論文抄襲、導師“自殺式擋槍”,當事人:我是受害者

    8月9日,臺灣大學學術倫理審定委員會審定,前新竹市長林智堅在臺大的碩士論文,抄襲學長余正煌的碩士論文,且情節嚴重,建議撤銷其碩士學位。自7月6日臺大教務處接獲檢舉信起,此論文審查風波已歷時一月有余。臺......

    從投稿《自然》到發表用了兩年多!一作感觸頗深

    2020年6月24日,一篇關于水中電子阿秒電離問題的稿子投遞到Nature編輯部。論文作者們原本以為很快會被接收,然而,卻陷入了漫長的等待。論文經歷了三輪審稿,該科研團隊對審稿意見的回復竟累計長達99......

    學術造假論文撤稿10年后,仍被引用360次,近9成不知情

    一篇學術造假論文,撤稿是其“命運”的終結嗎?至少現實不是這樣,它還可能反復被后續發表的論文所引用,繼續誤導研究。美國著名麻醉學家斯科特·魯本(ScottReuben)學術欺詐案曾轟動一時。他至少有20......

    陸大道:怎么寫好論文?如何提出新思想?

    “近年來的科學研究工作看上去相當‘繁榮’,科研項目很多,學術文章很多,各類獎項很多,有‘光環’頭銜的人才很多。但一流的成果,特別是具有創新意義的科研成果卻很少,與巨大的投入相比,極不成比例。”83歲的......

    學術造假論文撤稿10年后,仍在被大量引用!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李晨陽一篇學術造假論文,撤稿是其“命運”的終結嗎?至少現實不是這樣,它還可能反復被后續發表的論文所引用,繼續誤導研究。美國著名麻醉學家斯科特·魯本(ScottReuben)學術欺......

    “雙一流”碩士畢業3年,他將論文變為現實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沈春蕾海白蝦又稱南美白對蝦,一般在海里繁殖生活。如果在沒有海水的內陸地區養海白蝦,似乎有點異想天開。畢業于上海海洋大學養殖專業的陳偉在碩士論文中提出了一種“陸基型養蝦”的方法,并......

    偽造數據12年!校方:該實驗室造假成風

    編譯|劉如楠操縱、偽造實驗數據長達12年之久,俄亥俄州立大學教授薩姆森·雅各布(SamsonJacob)仍然熬到了名譽教授的榮休身份。而學校的一項學術不端調查,卻讓他名譽掃地。據撤稿觀察(Retrac......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