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11-08 17:17 原文鏈接: 多位海外知名學者縱論中國科研創新戰略

      “雖然你不會在一天內看到變化,但是卻能看到中國前進的步伐。”就中國的競爭力問題,美國《新聞周刊》國際版主編扎卡里亞在10月的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

      中國這些年“大力鼓勵科技創新,進行人力資源建設,各種產業也逐漸進入價值鏈上游”,扎卡里亞對此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中國近日公布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再次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如何加快科技創新的步伐?海外學者目光也紛紛聚焦中國。

      “自主創新”需有普遍性

      過去,人們一直提倡由政府直接組織科學技術攻關和新技術的商品化轉化。許多海外學者認為,這類辦法在少數重點趕超項目上有優勢,但隨著生產方式逐漸向高端轉變,實現普遍技術進步還需要導入充分的市場競爭,企業應盡快成為創新競爭中的重要力量。

      美國惠普實驗室資深科學家曾軍博士認為,中國應用技術研發水平近年來有了顯著提高,但中國應用技術科研整體布局側重于點的突破,在通過系統整合創造商業化服務方面,中國國內企業與西方企業的差距較為明顯,尤其是和惠普公司、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以及施樂公司等老牌科技公司相比。

      德國波恩大學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學武認為,中國基礎研究近年來也取得不少成果,但和企業創新的相互結合缺乏動力和途徑,使得大批研究成果不能迅速形成尖端產品,造成許多生產領域的核心技術還是掌握在德國、美國和日本手中。

      “像蘋果公司iPod、iPhone、iPad等創新產品需要一個或者多個團隊的合作才能完成。最近時期的其他重要創新也是如此。”瑞士國際管理發展研究院技術管理系教授比爾?費希爾認為,這種團體性創新,也是企業創新競爭的特點。而中國科研下一階段需要著力的正是這一點。

      海外學者提到的這些問題,中國“十二五”規劃建議都有涉及,其中就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做出了重要規劃:“鼓勵大型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激發中小企業創新活力,發揮企業家和科技領軍人才在科技創新中的重要作用。”

      當然,強調企業作用和市場競爭,并不排斥政府的作用。

      將技術進行系統整合耗資巨大,對一般中國公司而言,這種規模的投資往往負擔不起。惠普實驗室的曾軍認為,中國政府在這方面應當承擔起領導作用。他建議,政府可以通過扶持行業協會來促進業界合作,以更有效確定科研優先方向,優化科研資源分配,同時促進國內產業界更充分利用學術界的科研成果。

      能迅速將技術商品化,變成真正的財富,是否就意味著國家科技競爭力增強呢?對此,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王肇中這樣認為,中國有許多商品化的技術還僅限于復制與拷貝,還談不上創新。而日本國際社會經濟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原田泉說,中國科研要想更上一層樓,企業和風險投資人需要逐漸擺脫對西方技術進行模仿的熱衷,要投資那些具有自主創造性的項目,這樣才能使“自主創新”具有普遍性。

      “在北京的中關村和上海的浦東,我已開始感受到中國在這方面的變化,”原田泉說。

      腦力建設看重“軟環境”

      “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了人才培養的制度性建設重要性,提出營造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平等公開和競爭擇優的制度環境,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艾滋病“雞尾酒療法”創始人、美國著名華裔科學家何大一就認為,這種軟環境的建設,對培養人才、促進腦力資源建設至關重要。

      “我還記得十幾年前,中國的實驗室還比較陳舊,設備也比較落后,”何大一對記者說,“但現在大不一樣了,研究水平和研究設備都有很大改善,但中國在科研能力上還可以進一步提高。這需要建立更深層次的科研文化氛圍,也就是說,在軟環境上下功夫,進一步提倡創新和想象能力,這是培養有創造性一代的關鍵。”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華裔副校長郭正曉認為,近年來中國大力扶持一些重點科研項目和引進海外優秀人才,“國內能達到世界水平的排頭兵已經有一些了,但還需要有大部隊跟上”,這就需要創造好的軟環境,鼓勵年輕人。因為青年時期是科學家的黃金時期。

      郭正曉對科研軟環境建設有自己的見解。“軟環境建設,要在學術氛圍、學術管理和資金分配體制等方面有利于科技創新,也特別要適合于青年科學家的成長。給青年人發揮作用的平臺,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熱情,這樣創造出來的東西往往更有價值。西方國家一百多年來的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好的軟環境,還需要有耐心和寬容。日本早稻田大學創造理工學研究科教授森康晃指出,日本人能夠獲得諾貝爾獎,是注重基礎研究知識的長期積累、大力培育人才的結果。他認為,對中國來說,在開發能夠賺錢的技術時,還應該注重創造好的科研環境。總之,基礎研究(長期)和應用研究(短期和中期)知識的積累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能進一步改善科研的軟環境,注重積累,并加強對青年科研人員的培養,中國科研創新能力十幾年內趕上發達國家水平是可以實現的,”倫敦大學學院副校長郭正曉說。

    相關文章

    劉捷:大興科技大抓創新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中打頭陣當頭雁

    劉捷在全市創新深化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建設推進會上強調大興科技大抓創新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中打頭陣當頭雁全市創新深化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首選地建設推進會今日上午召開。省委副書記、市委書記劉捷在會......

    李強總理: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3月13日在北京調研。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兩會期間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兩會明確的各項任務,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在推進科技創新......

    自然資源部2024年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啟動

    自然資源部2024年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啟動,旨在選拔和培養在自然資源領域具有深厚專業理論基礎、強大創新能力及突出科研成果的高層次人才,以推動我國自然資源科技事業的發展,提升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生......

    2023四川科技創新監測系列報告發布

    3月6日,2023科技創新監測系列報告發布會在四川成都召開。2023年,成都、綿陽、德陽的科技創新水平繼續保持前三位,其中成都、綿陽兩市是科技創新水平指數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1.49%)的地區。發布會......

    江蘇:“5個100”引領未來產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如何搶抓“新機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3月6日,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科技廳廳長徐光輝告訴記者,江蘇全省將在第三代半導體、通用人工智能、量子技術、合成生物等未......

    政府工作報告聚焦科技創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3月5日上午9時,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國務院總理李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經濟增長預期目標為5%左右,考慮了促進就業增收、防范化解風險等需要,并與“十四五”規劃和......

    安徽省科創大會:加快建設科技強省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2月26日下午,省委、省政府在合肥召開全省科技創新大會。省委書記韓俊出席會議并講話。他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和關于安徽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加......

    2023年青海創新驅動戰略成效顯著:成交額同比增長20%

    2023年,青海省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登記科技成果588項,技術合同成交額19.2億元,同比增長20%。青海省科技廳黨組書記、廳長陳永祥介紹,2023年,青海省強化科技成果轉化,印發了《關于促進......

    新一批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啟動籌建4家北京機構入選

    2月21日,記者從市知識產權局獲悉,第二期第一批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籌建機構名單確定,北京亦莊科技創新有限公司、華智眾創(北京)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夢知網科技有限公司、國家圖書館等4家......

    中國科學院與江蘇省合作,加快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近日,在江蘇省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工作推進會上,中國科學院與江蘇省政府簽署了《中國科學院江蘇省人民政府加快推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合作協議》。推進會由江蘇省省長許昆林主......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