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6-12-09 14:39 原文鏈接: 多種分析技術揭開琥珀中恐龍標本面紗

      【導語】 科學家團隊獲得這塊琥珀標本后,就開始采取多種無損成像和分析手段來研究它。中科院動物所的顯微CT、北京同步輻射裝置(BSRF)的硬X射線相襯CT、X射線熒光成像和X射線近邊吸收譜、上海同步輻射裝置的硬X射線相襯CT等都派上了用場。他們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無損得到了隱藏在羽毛內部的尾部脊椎的高清3D形態。論文作者之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徐星仔細研究了標本的骨骼形態,發現它的尾椎腹側有明顯的溝槽結構,與典型的非鳥虛骨龍類恐龍類似,而區別于典型的古鳥類;再從羽毛演化角度來看,則可歸屬于基干手盜龍類,介于似鳥龍類與尾羽龍類之間。就這樣,標本的身份被確定了下來,它是一段來自非鳥恐龍的尾巴。

       根據琥珀復原的手盜龍類恐龍-繪圖-張宗達

      微CT展示尾部的骨骼與羽干細節

      伊娃標本

      羽支分支結構的特寫

      繼今年6月底,中外科學家首次公布琥珀中的古鳥類標本后,這個團隊于12月9日爆出一個更加驚人的消息:他們在琥珀中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恐龍標本(尾部)!

      琥珀堪稱大自然的博物館。與沉積巖化石相比,琥珀中的動物能夠保留許多與生前幾乎無異的細節。得益于此,人類終于有機會一睹恐龍的真容。

      這項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博士與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的瑞安?麥凱勒教授領銜研究。論文發表于《細胞》出版集團旗下的《當代生物學》雜志。

      一棵黑乎乎的“掃帚菜”

      2015年秋天,邢立達在一個琥珀商那里看到了這塊琥珀。“他告訴我這里面有棵植物還是什么怪東西,我一看,還真像一棵黑乎乎的掃帚菜。”邢立達回憶道,“我仔細觀察了一下上面的結構,發現了帶有羽枝和羽軸的羽毛結構,那這肯定是一個動物啦!”

      就這樣,邢立達請單位購入了這塊琥珀,不過那時候他還拿不準,這個標本究竟來自鳥類,還是非鳥恐龍呢?

      科學家團隊獲得這塊標本后,就開始采取多種無損成像和分析手段來研究它。中科院動物所的顯微CT、北京同步輻射裝置(BSRF)的硬X射線相襯CT、X射線熒光成像和X射線近邊吸收譜、上海同步輻射裝置的硬X射線相襯CT等都派上了用場。他們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無損得到了隱藏在羽毛內部的尾部脊椎的高清3D形態。

      論文作者之一,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員徐星仔細研究了標本的骨骼形態,發現它的尾椎腹側有明顯的溝槽結構,與典型的非鳥虛骨龍類恐龍類似,而區別于典型的古鳥類;再從羽毛演化角度來看,則可歸屬于基干手盜龍類,介于似鳥龍類與尾羽龍類之間。

      就這樣,“掃帚菜”的身份被確定了下來,它是一段來自非鳥恐龍的尾巴。它的背面有著栗棕色的羽毛,而腹面則是蒼白或幾乎白色的羽毛,與很多現生動物一樣,呈現出上深下淺的保護色。尾巴標本很小,即便完全展開也只有6厘米,由此推測那只小恐龍全長也只有18.5厘米。科學家給它取名叫“伊娃”。

      “我研究恐龍數十年,并不曾想過,有朝一日能看到如此‘新鮮’的恐龍”,論文作者之一,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阿爾伯塔大學教授菲利普?柯里說。

      它揭示了很多秘密,又留下了許多問題

      伊娃標本上保存了非常精致的羽毛形態學細節,包括尾部羽毛與羽囊的排列方式,甚至微米級的羽衣特征。更重要的是,這些羽毛都具有纖細的羽干,長有交替的羽枝和連續且均勻的羽小枝。“這些特征為羽毛發育的模型猜想提供了依據,證實羽枝融合形成羽軸時,就已經具有羽小枝了。”麥凱勒教授說。

      研究團隊還通過BSRF的同步輻射X射線熒光成像,獲得了化石斷面的微量元素分布圖,其中鈦、鍺、錳、鐵等元素的分布與化石的形態吻合度很高,蘊含著豐富的埋藏學信息。

      中科院高能所副研究員黎剛解釋:“伊娃標本的斷面出現了高度富集的鐵元素,近邊吸收譜分析表明,其中80%以上的鐵樣本為二價鐵,這些是血紅蛋白和鐵蛋白的痕跡。”

      不過,伊娃也留下了很多有待科學家探討的問題。臺北市立大學運動能力分析實驗室教授曾國維告訴記者,基于目前骨骼形態,還無法判斷伊娃標本是幼年個體還是成年個體。此外,它沒有掙扎的跡象,也沒有明顯的皂化外觀,很可能在被樹脂包裹時已經死去;但標本又沒有明顯的腐敗特征,說明它可能剛剛死亡,是一具相對新鮮的遺骸。至于伊娃標本的死因,目前還沒法斷定,自然死亡或被掠食者捕殺都不能排除,還需要進一步的詳細研究。

      在后續研究中,科學家還對琥珀進行了納米CT掃描,目前數據正在重建階段。

      “我們盡量采用無損方式去檢測它。”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白明說,“因為這樣的琥珀可遇不可求,目前全世界也就只有這么一塊。”

      白明坦言,相比無脊椎動物,琥珀中的脊椎動物更難研究。每一塊包含脊椎動物的琥珀,在重建中都面臨著種種難題。他們為伊娃重建了很多3D圖片,但是沒能得到可靠性非常高的單個錐體三維形態圖,因為所有錐體的很多細節都未保存下來或者呈現為碎塊狀。好在伊娃整體呈現出一種“皮包骨頭”的狀態,科學家們還是能夠獲得骨骼的整體形態信息。

      琥珀還埋藏多少驚喜?

      無論是之前發現的古鳥類翅膀,還是這次的恐龍尾巴,這些標本都出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

      邢立達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那里曾經是一片熱帶叢林,樹木粗壯,分泌的樹脂特別豐富,粘住了很多小動物。最重要的是,這里的琥珀形成于約9900萬年前,保留了白堊紀中期生物的珍貴記錄。這是大多數琥珀產區不具備的優勢。而比緬甸琥珀產區年代更為久遠的西班牙、黎巴嫩等產區,則要么產量很低,要么珀質不好。

      種種原因,讓學者們的眼光聚焦在緬甸胡康河谷這塊“寶地”。但白明告訴記者,受戰亂影響,再加上當地開掘技術相對落后,這一產區的琥珀產量近年來嚴重下滑。

      除了天然的稀缺性,商業行為也在大量消耗那些極具科學價值的琥珀。由于市場更加偏愛質地純凈的琥珀,包含內容物的部分往往被切割下來,成為邊角料。有些地區會把這些邊角料作為取暖做飯的燃料;或者磨成粉末,添加進線香等產品;甚至切割成更小的顆粒,填充在枕頭里,據說有保健作用。

      邢立達表示,“伊娃”恐龍化石原本應該更加完整,有可能是在挖掘、保存和交易的過程中斷裂,只剩下一截尾巴。

      如何保護琥珀,保護這些陳列著滅絕物種的“博物館”,是一個需要全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

    相關文章

    X射線熒光光譜原理

    X射線熒光光譜分析在20世紀80年代初已是一種成熟的分析方法,是實驗室、現場分析主、次量和痕量元素的方法之一。X射線熒光光譜儀(XRF)是利用原級X射線或其他光子源激發待測物質中的原子,使之產生熒光(......

    3500萬年前琥珀中,發現最古老行軍蟻

    琥珀中的行軍蟻。圖片來源:ChristineSosiak一塊3500萬年前的波羅海琥珀中,藏著世界上最古老的行軍蟻。這一發現表明,行軍蟻曾在歐洲存在。行軍蟻喜歡群體生活,通常每個群體的行軍蟻數量以百萬......

    “85后”教授夫妻終發Nature子刊封面!

    鮮花來拜年嘍。這可不是一朵普通的花,它在地球上存活了約1億年,在此期間容顏未改。這朵花的主要發現者是青島科技大學一對“85后”夫妻教授——王碩和施超,他們有著共同的研究對象——1億年前的琥珀化石。2月......

    琥珀中的松果,科學家眼中的瑰寶

    俄勒岡州科瓦利斯——俄勒岡州立大學的研究揭示了第一例植物早熟的化石證據。種子在離開果實之前發芽,被稱為植物早熟。俄勒岡州立科學學院的GeorgePoinarJr.在歷史生物學雜志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描......

    緬甸琥珀發現甲蟲體內原位立體保存的肌肉

    肌肉、神經等軟組織為重建生物的演化歷史提供了重要信息。一般的印痕化石中,內部軟體組織罕見。即使偶有保存,也通常表現為被壓扁的痕跡,立體信息幾乎完全丟失。琥珀作為一種特異埋藏化石,具有遠高于印痕化石的保......

    嚴謹!中國建國以來,國內學者首次從Nature撤回封面文章

     來自緬甸北部約9千9百萬年歷史的琥珀中的骨骼內含物提供了對微小動物的軟組織和骨骼解剖結構的空前洞察力,而這些動物通常不會在其他沉積環境中保存。在各種各樣的脊椎動物中,先前已經描述了七個保存......

    新研究發現億萬年前琥珀折射古老生態狀況

    英國《科學報告》期刊近日發表的一項古生物學研究,科學家報告了對保存于“寶藏”琥珀中的已知最古老動植物的分析。該研究結果不但讓人們進一步了解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從晚三疊紀至古近紀時期(2.3億—4000萬年......

    琥珀化石藏“小強”

    這塊琥珀化石中的蟑螂和自己的排泄物困在了一起。圖片來源:《自然科學》琥珀化石中的顆粒狀物質很可能是昆蟲的排泄物,而倒霉的昆蟲有可能為之所困。本月,來自斯洛伐克的科學家在《自然科學》發表了一項研究。他們......

    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恐龍羽毛

    2月24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批形態各異的恐龍羽毛,對理解白堊紀恐龍的體表覆蓋物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

    新發現!中外科學家在琥珀中發現大體型古鳥類

    2月1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稱,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只比以往標本都大的反鳥類翅膀,對學者理解白堊紀反鳥類體型和翅膀上的羽毛外觀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