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近日,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團隊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仇華吉團隊、南方科技大學王培毅團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章新政團隊以及微生物所施一團隊,在非洲豬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結構領域取得新進展,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衣殼(Capsid)的高分辨率電鏡三維結構,并鑒定出多種關鍵的衣殼蛋白,為非洲豬瘟疫苗研發和疫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相關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Cell Host & Microbe上,題為Cryo-EM Structure of the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感染家豬和野豬的烈性傳染病,其發病率和致死率高達100%。早在1921年,非洲豬瘟就在非洲肯尼亞被首次發現,近百年來,已經擴散至南美洲、歐洲以及亞洲等多個國家。尤其最近一年來,非洲豬瘟在以中國為代表的亞洲國家肆虐,造成了數以億計的經濟損失。因此目前迫切需要研發安全有效的疫苗和防控技術來控制及預防非洲豬瘟疫情。非洲豬瘟病毒作為非洲豬瘟的病原體,是導致非洲豬瘟疫情的罪魁禍首,理解其基本構成和組裝機制對于疫情防控和疫苗研發至關重要。

      通過收集大量的冷凍電鏡數據,研究人員成功解析了非洲豬瘟全病毒的精細三維結構。非洲豬瘟病毒顆粒具有獨特而復雜的五層結構,從外到內分別是外膜(Outer membrane)、衣殼(Capsid)、內膜(Inner membrane)、核殼(Core shell)以及核心(Nucleoid)。由于病毒結構本身具有較大柔性,研究人員運用了針對大病毒顆粒結構而開發的分塊重構算法(Block-based reconstruction),將一個不對稱單元分割成四個板塊分別進行重構,最終獲得了4.6埃分辨率的衣殼結構。從整體上看,非洲豬瘟病毒衣殼結構跟其他核質大DNA病毒(nucleocytoplasmic large DNA viruses,NCLDVs)衣殼結構較為相似,由20個三重對稱殼粒聚集體(Trisymmetron)和12個五重對稱殼粒聚集體(Pentasymmetron)組成。其中,每個Trisymmetron由135個殼粒(Capsomer)組成,而每個Pentasymmetron由30個殼粒和1個五鄰體(Penton)組成。

    圖片.png

      通過對病毒衣殼結構的細致分析,研究人員鑒定出了多種衣殼蛋白,分別是主要衣殼蛋白p72(Major capsid protein)、五鄰體蛋白(Penton protein)以及三種不同的次要衣殼蛋白(Minor capsid protein)。p72是非洲豬瘟病毒衣殼上含量最高的蛋白,位于衣殼的外層,是一種比較典型的雙“果凍卷”(Jelly-roll,JR)結構分子。p72蛋白在病毒衣殼表面以三聚體(Trimer)形式存在,從而形成了上述Trisymmetron、Pentasymmetron的基本單位——殼粒。另外一個位于衣殼外層的蛋白是五鄰體蛋白,位于5次軸的頂點,通過分子量估算和二級結構預測,研究人員推測五鄰體蛋白很有可能對應于非洲豬瘟病毒中的H240R蛋白。除了鑒定出p72和五鄰體蛋白這兩個衣殼外層蛋白,研究人員還鑒定出位于衣殼內部的三個不同的次要衣殼蛋白,分別命名為P1、P2和P3。這三個蛋白在衣殼的內部形成了一個復雜的相互作用網絡,像“膠水”一樣連接著相鄰的殼粒,從而穩定衣殼的整體結構。從分布上看,P1位于Trisymmetron和Pentasymmetron區域相鄰的p72三聚體(殼粒)間隙,每一個p72蛋白結合一個P1蛋白。而P2是一條長約100 nm的纖維狀的蛋白,沿著Trisymmetrons的邊緣延伸,相鄰的P2蛋白及其之間的區域組成了衣殼的“拉鏈”區域(Zipper)。研究人員發現,在“拉鏈”區域連接各個殼粒的次要衣殼蛋白的結構與P1有明顯不同,是一個新的次要衣殼蛋白,故命名為P3。后續研究將進一步鑒定這些次要衣殼蛋白的詳細信息,并深入分析其他可能參與病毒粒子組裝的結構成分。

      值得指出的是,近日生物物理所饒子和團隊也發表了相似的研究成果,兩個團隊分別獨立解析了非洲豬瘟病毒的高分辨率結構,并相互印證了其研究成果。這些精細的結構信息為人們了解非洲豬瘟病毒的基本結構和組裝機制提供了堅實基礎,對疫苗研發和疫病防控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生劉升、哈爾濱獸醫研究所副研究員羅玉子、生物物理所博士生王雅娟以及微生物所助理研究員李世華為論文的并列第一作者;高福、仇華吉、王培毅、章新政以及施一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微生物所研究員齊建勛、畢鈺海和助理研究員彭如超,中科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宋豪以及南方科技大學冷凍電鏡中心王培毅團隊全體成員等對本課題給予了大力支持。該研究獲得中科院非洲豬瘟研究應急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以及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等的經費支持。


    相關文章

    中國校企聯手發表科研成果,借AI發現超16萬種RNA病毒

    記者10日了解到,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ell》在北京時間9日11時發表了中山大學與阿里云合作的科研成果,研究團隊利用云計算與AI技術發現了180個超群、16萬余種全新RNA病毒,是已知病毒種類的近30......

    歷時8年,他們聯手揭穿流行病毒狡猾伎倆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李思輝矛和盾,是冷兵器時代的常見武器。今天,科學家在研究一些病毒性傳染病時,發現它們的致病機理,竟然也類似于古代典故中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病毒進入宿主體內后,讓宿主體內本......

    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呼吸道傳染病高發期?

    秋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的高發期,這段時間氣溫下降,晝夜溫差大,再加上室內空氣流動有限或室內人群密集,呼吸道傳染病容易傳播開來。如何應對即將到來的呼吸道傳染病流行季?嬰幼兒、兒童等低年齡段人群該如何預防?......

    新加坡國立大學報道一融合自由基SAM和αKGHExxH結構域蛋白

    新加坡國立大學Morinaka,BrandonI.團隊報道了具有獨特的結構褶皺,并催化環烷形成和β-羥基化的融合自由基SAM和αKG-HExxH結構域蛋白。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2024年9月18日出版的......

    斯坦福大學團隊發現對靶向蛋白重定位的方法

    美國斯坦福大學StevenM.Banik研究團隊發現通過蛋白運輸耦合的靶向蛋白重定位。相關論文于2024年9月18日在線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研究人員識別了一組具有強效配體的轉運蛋白,這些配體適合于納......

    Nature:孫杰團隊揭示免疫上皮祖細胞異常生態位在病毒性肺部后遺癥中的關鍵作用

    弗吉尼亞大學醫學院孫杰(JieSun)、臧充之(ChongzhiZang)聯合Cedars-Sinai醫療中心PeterChen在Natur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Anaberrantimmune-epit......

    科學家發現多種潛在“風險”病毒會發生“宿主跳躍”

    中國專家團隊應用前沿交叉研究方法揭示多種養殖哺乳動物中的潛在跨物種傳播風險等,將為構建多維度公共衛生風險評估與新發傳染病預測預報體系提供數據支持。北京時間4日23時,最新一期《自然》(Nature)雜......

    Science:鄭科/林明焰/郭雪江/譚躍球團隊系統繪制精子發生中的RNA結合蛋白景觀

    南京醫科大學生殖醫學與子代健康全國重點實驗室鄭科教授和郭雪江教授與南京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神經生物學系林明焰副教授及中南大學譚躍球教授等團隊合作,在Science期刊發表了題為:TheLandscape......

    科學家揭示葉綠體蛋白“馬達”轉運機制

    日前,西湖大學、西湖實驗室特聘研究員閆湞團隊在《細胞》上連續發表了兩篇關聯論文,報道了在葉綠體蛋白轉運的動力機制上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揭示了葉綠體蛋白轉運的動力機制及其進化多樣性,為該領域的研究開辟......

    研究解析滲透壓調控的膽堿轉運蛋白結構與機制

    8月15日,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范敏銳研究組聯合復旦大學張金儒團隊、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GwynA.Beattie團隊,在《科學進展》(ScienceAdvances)上發表了題為Stru......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