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雙碳”目標背景下,二氧化碳催化加氫合成燃料和化學品是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徑。而烯烴是現代化學工業的基石,其中低碳烯烴(乙烯、丙烯和丁烯)是基本的化工原料,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孫劍、研究員葛慶杰和副研究員位健團隊在二氧化碳(CO2)加氫合成烯烴研究中取得系列新進展。團隊分別通過構建Co–Fe合金碳化物催化劑體系和NaFeZr–MOR分子篩催化劑體系,實現了CO2催化加氫過程中低碳烯烴產物的高效合成,并揭示了該過程中催化劑活性位的動態演變歷程和動態限域效應。兩篇研究成果先后發表在《應用催化B:環境》上。
傳統的烯烴合成方法主要依賴于化石資源,而CO2催化加氫合成烯烴則是一條綠色環保的路線。鐵基催化劑在CO2加氫反應中對烯烴合成具有較高的選擇性,其成本低廉,但活性較低且烯烴產物分布較寬,限制了其工業應用。因此,如何設計更有效的催化CO2加氫合成烯烴的催化劑已成為該領域中的研究熱點之一。
本系列工作中,團隊通過一系列表征手段系統闡述了Co–Fe雙金屬催化劑在CO2加氫過程中的動態結構演變歷程,揭示了反應過程中形成的χ-(CoxFe1-x)5C2合金碳化物相是該催化劑上烯烴生成的主要活性位。該物相的形成受到催化劑前驅體中Co/Fe組成和二者親密度的影響,其含量以及合金化程度對于烯烴的高選擇性合成至關重要,并且該催化劑可在高空速條件下實現較高的烯烴時空收率。
同時,團隊還通過設計NaFeZr–MOR復合催化劑,發現了CO2加氫反應過程中低碳烯烴產物選擇性隨時間變化的現象,其本質是由催化劑中ZrO2載體和MOR分子篩的孔道對產物分子的動態限域效應引起的。而反應過程中隨著分子篩孔道內輕質碳物種向重質碳物種的演化,孔道會逐步縮小。這抑制了C5+等較大烴類分子的擴散,但對低碳烴的擴散影響較小,從而提升了低碳烯烴選擇性。
上述工作對于設計CO2加氫高效合成烯烴催化劑提供了新思路,加深了對催化活性位結構演變和限域效應的認識。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3.122476;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3.122506
美國兩個科研團隊分別在最新一期《科學》雜志上撰文指出,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提供的數據顯示,在木衛二(歐羅巴)上檢測到的二氧化碳來自其冰冷外殼下的海洋,這讓人們對其海洋中可能潛伏著生命更添期待。科學家......
2019年,高能耗的鋼鐵工業貢獻了全球工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約25%,其對減緩氣候變化至關重要。盡管在國家和全球兩級討論了脫碳潛力,但特定于工廠的緩解潛力和技術驅動的途徑仍不清楚,這累積起來決定了全球鋼......
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溫室氣體,也是廉價易得的C1資源。利用清潔能源產生的綠氫將二氧化碳加氫轉化為高附加值化學品是二氧化碳可持續化學轉化和資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徑之一,對實現“雙碳”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近日,......
在自然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太陽光、水、二氧化碳合成生物質。但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主要受到光照質量和二氧化碳捕集與傳輸方面因素的限制,制約了光合作用合成生物質的效率。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和國能包頭煤化工有限責任公司共同開發的硫化氫-二氧化碳混合酸氣高選擇性制合成氣和硫磺新技術通過了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評價。經質詢和討論,評價委員......
糖是人類生命活動及日常生活中重要物質,也是當今工業生物制造的關鍵原材料。迄今為止,人類對糖的獲取主要依賴于植物類生物質資源。然而,這種傳統的“二氧化碳-生物質資源-糖”的加工過程,受到植物光合作用能量......
截至當地時間7月26日,加拿大全國累計發生4774處火災,累計過火面積已超12.1萬平方公里,超過了韓國國土面積。今年,加拿大遭遇史無前例的森林火災。根據加拿大森林消防中心的最新數據,截至當地時間7月......
過去十年,全球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以平均每年6‰增速持續升高,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這是中國科學院昨天在京發布的《全球人為源碳排放與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遙感評估科學報告》(簡稱《全球碳排放與碳收支......
今夏,熱浪無疑成了全球一道考題。7月10日,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報告稱,根據初步數據,全球剛剛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周。全球平均氣溫連續刷新紀錄,達到17.24℃。北半球多個國家被高溫炙烤,干旱、洪澇及......
11日,從中國石化新聞辦獲悉,我國首條百萬噸、百公里高壓常溫密相二氧化碳輸送管道——“齊魯石化—勝利油田百萬噸級CCUS項目”二氧化碳輸送管道正式投運,標志著我國首次實現二氧化碳長距離密相管輸,對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