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10-20 11:17 原文鏈接: 分子識別的歷史

    自從1828年Friedrich W?hler合成出尿素分子190年以來,分子化學已經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在有機合成方面,人們利用精美的策略以及巧奪天工的效率和選擇性,合成了大量結構復雜、功能多樣的分子。而在1987年,Nobel化學獎授予了C.J.Pedersen、D.J.Cram和J.-M.Lehn,則標志著化學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對通過非共價鍵弱相互作用力鍵合起來的復雜有序且有特定功能的分子集合體,即超分子化學的研究,可說是共價鍵分子化學的一次升華、一次質的超越,被稱為“超越分子概念的化學”。人們從分子化學的圈子里面跳了出來,開始尋找運用分子作為最小合成單位的新的合成策略與方法,進一步開發和研制具有全新功能和性質的新型材料。而作為超分子化學中重要領域的分子識別領域,自然也受到了更多化學家的關注。

    事實上,早在1894年,E.Fisher就已經在他的著名論文里建議以“鎖和鑰匙”的比喻來描述酶與底物的專一性結合,稱之為識別。所以,分子識別這一概念最初是被有機化學家和生物學家用來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體系中的化學問題而提出,用來描述有效的并且有選擇的生物功能。現在的分子識別已經發展為表示主體(受體)對客體(底物)選擇性結合并產生某種特定功能的過程。

    應該說超分子化學的兩大領域――分子識別和自組裝以及晶體工程――都是以分子識別為基礎的,前者是在識別的基礎上的自發組裝形成超分子,而后者則是人為通過策略和手段以識別為基礎制造性質獨特的材料。因此分子識別在超分子化學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由于識別過程通常會引起體系的電學、光學性能及構象的變化,也可能引起化學性質的變化。這些變化意味著化學信息的存儲,傳遞及處理。因此,分子識別在信息處理及傳遞,分子及超分子器件制備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