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香港科研團隊參與重要的國際基礎物理學實驗,并得到突破性成果。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參與的大亞灣中微子國際研究團隊,利用核電站反中微子流產生的光信號,捕捉中微子振蕩的發生,十年來共收集550萬次中微子振蕩的數據,有助解開宇宙中物質多于反物質的原因。
研究團隊在廣東大亞灣核電站附近設置多個大型圓柱形粒子探測器。直至2020年,團隊共收集550萬次中微子振蕩的數據,經分析后得出的q13值,精確度是實驗設計目標的兩倍半,成果遠超預期。
擔任香港團隊的首席研究員、中大物理系教授朱明中稱,成果對解開中微子奧秘,特別是認識反中微子的性質和相互作用、拆解宇宙中物質和反物質的不平衡,以及解釋物質遠多于反物質的事實,十分重要。
4月24日,歐洲物理學會高能與粒子物理分會宣布,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合作組和韓國中微子實驗(RENO)合作組,獲2023年度歐洲物理學會高能與粒子物理獎。頒獎儀式將于8月2......
費米實驗室的MINERvA實驗利用NuMI光束,首次使用中微子而不是光作為成像工具對質子進行了精確描述。原子核的組成部分,質子和中子,是由夸克和膠子組成的,它們相互之間有強烈的相互作用。由于這些相互作......
據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官網20日報道稱,該校物理學家主導的“前向搜索實驗”(FASER)首次探測到粒子對撞機產生的中微子,此前該團隊曾觀察到6個中微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此次新發現有望加深科學家對中微子的......
據美國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官網20日報道稱,該校物理學家主導的“前向搜索實驗”(FASER)首次探測到粒子對撞機產生的中微子,此前該團隊曾觀察到6個中微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此次新發現有望加深科學家對中微子的......
法國和德國科學家組成的STEREO合作組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發表了其反中微子研究最終結果。根據最終數據,研究人員排除了惰性中微子存在的跡象,惰性中微子是與許多理論有關的一種額外的中微子態,最新研究......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658.shtm科技日報北京1月15日電(記者劉霞)法國和德國科學家組成的STEREO合作組在最新一......
中新網北京12月4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高能所)所長、中科院院士王貽芳最新談及中國粒子物理的機會與未來時指出,中國的粒子物理研究通過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在國際上有了“一席之地......
據最新一期《科學》雜志,利用南極洲的冰立方中微子天文臺,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發現,活躍螺旋星系NGC1068(也被稱為Messier77)是一個高能中微子輻射源。這一發現為使用宇宙中微......
江門中微子實驗位于廣東省江門開平市,是由中科院和廣東省共同建設的大科學裝置,以測定中微子質量順序、精確測量中微子混合參數為主要科學目標,并進行其他多項科學前沿研究。項目預計2024年建成運行,屆時將成......
“大桶”里的現狀。王貽芳(中)和光電倍增管安裝公司人員討論技術細節。倪思潔攝建設中的斜井隧道。在鋼架上工作的工人。 “大桶”里的馬總。劉悅湘攝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由高能所供圖■本報記者倪思潔講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