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8-23 20:51 原文鏈接: 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在糖尿病患者頸動脈病變診斷分析

      血管病是糖尿病常見并發癥,可分為大血管病變和微血管病變兩種類型。其中以前者對患者威脅最大,主要包括冠狀動脈病變、外周血管病變及重要臟器血管病變,是導致糖尿病死亡的主要原因[1]。早期明確糖尿病血管病變對防止病情進展、降低血管疾病風險、提高生存質量具有積極作用,文章現以2015年6月―2017年6月該院102例糖尿病頸動脈及下肢動脈血管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糖尿病血管病變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102例糖尿病頸動脈及下肢動脈血管病變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診斷方法不同將入選病例分為兩組。實驗組(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齡47~81歲,平均(62.2±5.3)歲;糖尿病病程4~17年,平均(8.7±3.3)年;合并高血壓27例,高血脂21例,冠心病10例。對照組(51例):男28例,女23例;年齡49~80歲,平均(61.8±5.5)歲;糖尿病病程4~18年,平均(8.5±3.2)年;合并高血壓25例,高血脂22例,冠心病12例。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 
      納入標準:①糖尿病診斷符合WHO規定的II型糖尿病相關診斷標準;②血管造影明確診斷頸動脈及下肢動脈血管病變;③簽署知情同意書;④依從性良好。排除標準[2];①踝臂指數(ABI)>1.4;②合并肢體外傷;③合并其他可能因素所致血管病變;④合并精神障礙等無法自主配合該研究者。 
      1.3 方法 
      全部患者均用PHILIPS IU Elite及PHILIPS IU 22進行超聲檢查.實驗組以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診斷。頸部超聲:患者仰臥位,頭略后仰,充分暴露頸部。先以二維超聲模式對兩側頸動脈進行縱切面、橫切面掃查,掃查范圍顱外頸動脈至頸動脈分叉處,測量頸動脈內徑(AD),分別于頸總、頸外和頸內測量內膜中層厚度(ITM),取均值錄入,觀察動脈走行及粥樣硬化斑塊數量和體積。然后,囑患者平靜呼吸,以彩色多普勒超聲觀察頸動脈血流情況,測量頸動脈收縮期峰值流速(SPV)、舒張末期流速(EDV)及阻力指數(RI)。下肢動脈超聲:患者分別取仰臥位和俯臥位,大腿輕度外旋,充分暴露下肢。先以二維超聲沿動脈走形對雙側股動脈、N動脈、脛前后動脈等進行橫向、縱向多角度觀察,再以彩色多普勒超聲進行血流觀察,觀察管腔有無狹窄、閉塞、斑塊等,記錄下肢動脈Vs、Vd、RI指標。對照組單純行普通二維超聲,不予以多普勒血流診斷。   1.4 評價標準 
      以動脈血管造影診斷結果為金標準,評價兩組血管病變檢出情況。頸動脈血管病變評價標準參照《中國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擬定[3]。正常: ITM<0.9 mm。增厚:0.9 mm≤ITM <1.2 mm。斑塊:局部血管壁向管腔內隆起、增厚,病變部位ITM≥1.2 mm或ITM值高出鄰近部位1.5倍。斑塊類型[4]:①軟斑:超聲特征以形態不規則、內部弱回聲或等回聲為表現;②硬斑:管壁增厚明顯,超聲特征以斑塊纖維化,內部回聲增強為表現,后方可見聲影;③混合斑:超聲下可見斑塊形態,特征介于軟硬斑之間。下肢動脈血管病變評價標準參照文獻擬定[5]。正常:雙側下肢動脈及分支周星規律,無局限性狹窄和擴張,管壁光滑,內徑正常,回聲均勻,頻譜為三相波。病變:內膜不均勻增厚,可見管腔扭曲、狹窄,回聲增強、不連續,可見斑塊狀強回聲,血流充盈缺損。病變類型包括ITM增厚≥1 mm、動脈狹窄、動脈閉塞、單發或多發斑塊。 
      1.5 統計方法 
      以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結果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結果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頸動脈血管病變診斷結果比較 
      以動脈造影診斷結果為金標準,實驗組診斷血管增厚和斑塊的準確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1。 
      實驗組頸動脈斑塊類型診斷準確率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實驗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顯示,22例斑塊患者斑塊處均可見不同程度的血流信號充盈缺損,周邊可見五彩血流信號。頸總動脈SPV(35.7±2.2)cm/s,EDV(17.1±2.3)cm/s,RI(0.8±0.1)。 
      2.2 兩組下肢動脈血管病變診斷結果比較 
      以動脈造影診斷結果為金標準,兩組診斷下肢動脈血管ITM增厚、動脈狹窄、動脈閉塞和斑塊的準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3。 
      實驗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顯示,患者動脈狹窄處血流束寬窄不等,RI值升高,流速增強,動脈閉塞者無血流信號,斑塊形態各異,大小不等,內部強回聲,后方可伴聲影。 
      3 討論 
      動脈血管造影是現階段臨床診斷糖尿病頸動脈及下肢動脈血管病變的金標準,但此法屬有創操作,存在禁忌癥,而且價格昂貴,重復性不強,故臨床應用受限。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是以高頻探頭進行掃描,在高清晰度的二維超聲圖像上實時疊加自相關技術獲得的血流信號,形成超聲血流圖像來進行疾病診斷和鑒別的超聲技術。其診斷精度高,能夠發現血管內不足0.1 cm的鈣化點,十分適用于診斷血管梗阻性疾病和動脈硬化性疾病,對管腔狹窄和斑塊形成具有良好判斷價值。內膜中層增厚及斑塊形成是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表現,以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頸動脈血管病變時,其位置表淺為超聲診斷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診斷時,通過實時動態檢測及圖像后處理,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能夠較為準確的評估斑塊的性質及穩定性,對識別血管性疾病高危患者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中,實驗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頸動脈血管增厚及斑塊的準率分別為100.00%和95.65%,與李麗[6]報道的彩超診斷頸動脈血管病變準確率(97.5%)的研究結論相近,診斷下肢動脈血管增厚、狹窄、閉塞和斑塊的準確率分別為98.04%、100.00%、100.00%、100.00%,與姚懷齊報道[7]的彩超診斷下肢血管病變的準確率(99.6%)相近,均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考慮與診斷未涉及血流動力學、二者均為二維彩照有關。但是,實驗組對動脈血管斑塊類型的鑒別準確率(100.00%)高于對照組(85.71%),與陳軍民報道[8]的彩超斑塊定性準確率(98.0%)相近,考慮與超聲影像的圖像處理技術及分辨率有關。而且,彩色多普勒超聲可進行血流動力學觀察,SPV、EDV、RI等血流動力學指標能夠為評價動脈粥樣硬化、狹窄、閉塞等提供可靠的影像學依據,從而更好的指導臨床實踐,提高干預效果。 
      綜上所述,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可觀察血流動力學,能較為準確的診斷糖尿病患者頸動脈及下肢動脈血管病變類型及斑塊性質,值得推廣使用。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