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3-01-17 10:07 原文鏈接: 更大限度釋放科技人員創新潛力

      “文件對推動完善科技激勵機制,可謂恰逢其時、直擊要害,將更大限度激發科技人員創新活力、釋放創新主體發展潛力,有助于不斷提升我國科技自立自強支撐能力。”國家科技評估中心研究員范云濤所說的文件,是近期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完善科技激勵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這是我國首次專門圍繞科技激勵制定全國性政策文件,可以說是我國科技政策體系的創新和突破。”1月15日,中國科協創新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劉萱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說,完善科技激勵機制,會使我國創新軟環境的關鍵政策體系更加健全,“好的科技激勵機制,也會全方位、系統挖掘科技創新的潛力,從而為現代化強國建設不斷提供內生動力。”

      激勵約束并重 形成政策合力解難題

      值得關注的是,新修訂的科技進步法要求,建立與基礎研究相適應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對有突出貢獻的科學技術人員給予優厚待遇和榮譽激勵等。

      “這從立法層面明確必須完善科技激勵機制,并指出了薄弱環節、重要群體、激勵對象和激勵方式。”作為長期關注科技激勵機制的專家,范云濤認為,文件強調以人為本、人才是第一資源,“將激勵重點聚焦在勇擔使命、潛心研究的人員和團隊上,聚焦在創造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成長環境與營造尊重科學規律鼓勵創新的生態上,這是文件最大的創新點”。

      劉萱進一步剖析說,《意見》達成了科技激勵機制內在的平衡,即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的平衡,以及激勵和約束的平衡。激勵是有底線、有導向的激勵,是建立在約束學術不端和科研倫理之上的正面激勵,是強調勇擔國家使命、作出積極貢獻的激勵,激勵和約束的平衡才能使科技創新生態健康有序、不斷涌現原創成果,這也是完善科技激勵機制的最終目的。

      “文件導向鮮明、重點突出、措施明了、形式簡潔,圍繞使命、任務、人員、保障與生態等提出16條具體舉措。”范云濤坦言,《意見》將與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等形成政策合力,推動解決激勵機制中存在的國家使命導向激勵不足、基礎性和公益性研究缺乏長期穩定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激勵存在短板、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環境有待優化等問題。

      減負松綁 保證科研人員工作時間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為科技人員“減負”,保障科技人員的科研工作時間。

      來自中國科協科技工作者調查站點的數據顯示,“科研人員反映科研工作時間相對不夠”是普遍存在的情況。

      “前期調研過程中,科研人員提出各類應景性、應酬性活動以及接待性會議較多,占用大量科研時間。”范云濤說,針對科研時間保障不足問題,《意見》要求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和國有企業等清理不合理的制度、建立新的規章和完善內部評價等管理機制,解決科研人員兼職多、會議多等問題,保證專職科研人員工作時間不少于4/5用于科研。

      保障時間就是保護創新能力,把時間還給科研人員通過什么路徑實現?在劉萱看來,需要科研機構、高校和科技企業等責任主體的政策、機制保障設計。同時,減少非必要的行政事務和社會活動,精簡優化各項科研評審評價流程和材料復雜度等,盡可能保障科研人員能夠心無旁騖地從事科研工作。

      “要持續推動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行動,減少科研項目實施周期內的各類評估、檢查、抽查、審計等活動。”范云濤表示,科研人員也要自覺減少參加非學術性、應景性、應酬性活動和不必要的評審評價活動,科技部應會同相關部門開展不定期檢查和抽查。

      政策落地 尚需各方聯動發力

      《意見》從任務、人員、機制到生態等主要舉措形成了科技激勵機制的全鏈條,良好的頂層設計又如何落好地?

      “《意見》將科技激勵機制視作系統工程,不僅進行頂層設計,還從制度、導向、保障、環境等角度規劃了重點要求和舉措,每個環節都給出了實際落地的切入點和關鍵步驟。”劉萱認為,激勵機制發揮作用是個長變量,激勵機制的完善和形成良性循環,需要上下聯動和多方配合,并在執行過程中不斷反饋和優化。

      為此,《意見》特別提到人才評價體系的改革試點,意在鼓勵先行先試、探索實踐。劉萱還提到,要切實解決政策落實“最后一公里”的難題,相關部門和單位要在文件基礎上形成辦法和細則,讓科技激勵機制有基本規則可循,也有具體依據可監督。

      對此,范云濤持相同觀點,科技激勵政策扎實落地,需要多部門、多層次、多方式協同聯動,“要做好政策宣傳解讀工作,積極推動政策落地。”他建議,科技部等部門深入基層調研政策落實情況,及時了解落實進展與難點,并開展監測評估和跟蹤研究。

    相關文章

    平臺企業創新引領賦能實體經濟

    在芯片、自動駕駛、新能源、農業等領域投資力度持續加大——平臺企業創新引領賦能實體經濟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深入調研了解平臺企業發展情況,梳理了一批典型投資案例。從調研情況看,平臺企業持續加......

    努力在創新中實現產業高質量發展

    1995年,我國第一輛電動汽車“遠望號”誕生。20多年后的2022年2月,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量突破1000萬輛。17個月后,伴隨著一輛廣汽埃安昊鉑GT純電動轎車緩緩駛下生產線,我國新能源汽車生產累計......

    專家學者共商拔尖創新人才聯合培養

    6月30日~7月2日,“集智共創新時代·2023年拔尖創新人才聯合培養系列研討會(大連站)”在大連理工大學召開。在此次研討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

    浙江創新館開館寧波市161項成果入選

    6月19日下午,浙江省最大的科技成果展覽館,浙江創新館在“浙里好成果”平臺建設暨浙江創新館啟動儀式上啟動試運行。浙江創新館位于杭州市余杭區未來科技城學術交流中心,展館面積達6800平方米,設置印象廳、......

    河北省成立氫能產業創新聯合體京津冀等區域共同發起

    6月30日,河北省氫能產業創新聯合體在張家口揭牌成立。活動現場發布了創新聯合體技術攻關任務,并進行了創新聯合體成員單位現場簽約。據悉,該創新聯合體是在省科技廳和北京市科委、中關村管委會及天津市科技局共......

    樹高千尺,根在創新沃土

    “企業提需求、科協搭平臺、學會送服務、產業得提升”——這是山東省泰安市自2020年6月獲批全國首批“科創中國”試點單位以來始終堅持的工作思路。“秉持著‘為每個產業鏈聯系對接至少1個全國學會’的目標,近......

    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擬表彰對象名單公示

    關于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擬表彰對象的公示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國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關于評選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的通知》要求,現將第三屆全國創新爭先獎擬表彰對象予以公示,公示時間為2023年5月......

    中國科技創新治理仍存挑戰

    5月5日,北京市科協舉辦“中國前沿科技創新治理——北京市科協專業智庫‘論策論道’沙龍”活動,活動期間發布了《2022中國前沿科技創新治理動態與展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顯示,2022年是中國科技......

    新興醫學創新與轉化中心登上《自然》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官網,今天向全球推介了一家正在成長的新興醫學創新與轉化中心,它就是上海市生物醫藥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SFPBRIT)。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

    中國石化率先完成創新與知識產權管理能力評級

    4月24日,《中國科學報》從中國石化新聞辦獲悉,在第23個世界知識產權日即將到來之際,作為國家知識產權局遴選的全國3家首批試點單位之一,中國石化率先完成ISO56005的創新與知識產權管理能力評級,評......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