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口蹄疫的動物會出現發熱、跛行和在皮膚與皮膚黏膜上出現泡狀斑疹等癥狀。
病毒量以在病畜的內唇、舌面水泡或糜爛處,在蹄趾間、蹄上皮部水皰或爛斑處以及乳房處水泡最多;其次在流涎、乳汁、糞、尿及呼出的氣體中也會有病毒排出。
惡性口蹄疫還會導致病畜心臟麻痹并迅速死亡。
人一旦受到口蹄疫病毒傳染,經過2-18天的潛伏期后突然發病,表現為發燒,口腔干熱,唇、齒齦、舌邊、頰部、咽部潮紅,出現水泡(手指尖、手掌、腳趾),同時伴有頭痛、惡心、嘔吐或腹瀉。患者在數天后痊愈,愈后良好。但有時可并發心肌炎。患者對人基本無傳染性,但可把病毒傳染給牲畜,再度引起畜間口蹄疫流行。
病畜和帶毒畜是主要的傳染源,它們既能通過直接接觸傳染,又能通過間接接觸傳染(例如分泌物、排泄物、畜產品、污染的空氣、飼料等)傳給易感動物。
口蹄疫的主要傳播途徑是消化道和呼吸道、損傷的皮膚、黏膜以及完整皮膚(如乳房皮膚)、黏膜(眼結膜)。另外還可通過空氣,也可以通過尿、奶、精液和唾液等途徑傳播。
我國對口蹄疫的防治,預防主要通過疫苗注射接種,發生口蹄疫的則捕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