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中、英、美三國學者組成的團隊在一項最新研究中揭開了最古老樹木如何生長的奧秘。這類樹木最早出現在3.9億年前,現在已經滅絕。與現生樹木不同,它的莖干中并非只有一個維管束,而是由多個維管束形成一個網格系統。
出現在中泥盆世晚期(距今約3.9億年)的枝蕨類植物是迄今最早的大型樹木。前人的研究表明,枝蕨類植物可以長到4至5米高。但它們內部結構怎樣、如何實現加粗生長,仍是未解之謎。
近年來,研究人員在我國新疆塔城地區發現了硅化保存的枝蕨類植物化石。這些精美保存的化石是迄今最早的硅化木,它們為最終揭開最古老樹木的生長之謎提供了依據。
研究人員發現,與現生樹木相比,枝蕨類植物的莖干結構和生長方式存在明顯不同。現生常見樹木中,起到支撐和運輸作用的組織維管束往往呈一個單一的整體。它通過不斷的次生生長,讓樹木莖干加粗,并產生年輪。而在泥盆紀的枝蕨類植物中,至少存在數十個互相獨立、交織成網狀的維管束系統。它們總體呈圓柱形,與其他疏導組織構成立體化的網格系統。在這套維管束構成的網格系統中,每個單一的維管束均可以加粗生長,產生生長輪,同時又通過彼此分裂、增生,不斷擴大維管束系統,進而實現樹木整體的加粗。
“枝蕨類植物的代表了構成最早森林的一類獨特植物類型。它們已經完全滅絕,內部結構和生長機理,在現生樹木中已經無法看到。”牽頭本次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徐洪河說。
相關研究成果于24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上。
現發布推薦性衛生行業標準《7歲以下兒童生長標準》,編號和名稱如下:WS/T423—20227歲以下兒童生長標準(代替WS/T423—2013)該標準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WS/T423—2013......
黑素皮質激素3受體(MC3R)一直被認為在新陳代謝和能量平衡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20年前,MC3R基因被發現,并被證明這種基因的缺失會導致小鼠生長減緩。近期,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MC3R是調控......
層生長機理和螺旋生長機理是礦物晶體生長的兩大主流觀點,其核心是單個原子(離子團)優先占據晶核(體)表面的高能位,逐步向三維拓展。1998年,有研究報導了在水熱合成的銳鈦礦中發現納米顆粒定向附著生長(o......
等離激元納米顆粒的可控合成和應用一直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在過去幾十年的研究中,人們發現納米顆粒的形狀會顯著影響表面等離激元共振的模式,從而影響顆粒對光的吸收、散射、表面電場分布等等。為了滿足不同的應用......
近日,PlantJourna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黃朝鋒研究組題為STOP1degradationmediatedbytheF-boxprote......
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ECM)fungi)與植被組成、土壤特性和特殊生境過程密切相關。然而,基于生境適應性與環境梯度變化的植被-ECM真菌時空協同進化機制尚不清楚,考察地理位置......
當病原體入侵宿主細胞時,我們的身體會使用各種方法來對抗它們。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瑞士巴塞爾大學生物中心的研究人員如今能夠證實一種細胞泵如何控制這種入侵的病原體。這種細胞泵導致鎂缺乏,從而限制了細菌性......
植物生殖策略(如種子性狀、生殖物候等)可以反映植物對環境的適應特征,是預測全球氣候變化對植物和植被影響的重要指標。然而,由于不同物種間生殖策略的巨大差異,相關預測模型的建立目前仍面臨一些問題。植物生殖......
4月3日,《自然》(Nature)雜志在線發表了原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徐通達(現福建農林大學海峽聯合研究院園藝中心教授)研究組完成的題為TMK1......
4月3日,《自然》(Nature)雜志在線發表了原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卓越創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徐通達(現福建農林大學海峽聯合研究院園藝中心教授)研究組完成的題為TMK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