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髓穿刺適用于:
診斷貧血的細胞形態學類型,觀察治療后的效果。
確立造血系統疾病的診斷,如再生障礙性貧血、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白血病、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確立白血病的細胞學類型,決定治療方案,觀察治療效果,判斷病情及預后。
協助診斷骨髓中可出現的異常細胞的疾病,如骨髓病、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增多癥、癌轉移等。
明確原因不明的發熱、肝脾腫大等。
類白血病反應、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的鑒別診斷。
二.骨髓穿刺不適用于血友病。
骨髓采集:
1.骨髓液采集部位:
①髂后上棘最常用。
②髂前上棘。此處采集骨髓較安全。
③胸骨穿刺,非必要時較少選用。
2.抽吸量:以抽吸時在注射器中剛見到骨髓液(0.2~0.3ml)即止,不宜過多,以避免受外周血稀釋影響結果。
3.骨髓液抽取后需立即涂片,防止凝固。觀察涂片狀況,滿意的涂片應可見有骨髓小粒及脂滴。如被血液稀釋、混血多時涂膜稀薄光滑,表面光感如血片。
骨髓涂片檢查:
1.涂片染色:瑞氏染色法。
2.低倍鏡檢查:
⑴觀察涂片,染色是否滿意。
⑵觀察有核細胞的多少,判斷骨髓的增生程度。一般將增生分為5級。
⑶觀察大細胞或特殊細胞,如轉移癌細胞、淋巴瘤細胞、高雪細胞、尼曼-匹克細胞。
⑷計數巨核細胞。
⑸選擇涂片均勻,染色清晰部位(以體尾交界的均勻區最宜),進行各系細胞的分類計數。
3.油鏡檢查:
⑴分類計數,根據細胞形態逐一辨認。
⑵計算粒/紅比值。
⑶觀察并描述各細胞形態,注意有否異常變化。⑷觀察有無其他特殊細胞及寄生蟲。
骨髓象: 以下幾種情況均考慮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躍。
2.粒細胞系占有核細胞的40%~60%,原粒<2%,早幼粒<5%,中幼粒<15%,晚幼粒<15%,桿狀核粒細胞多于分葉料細胞,嗜酸粒<5%,嗜堿粒<1%,細胞形態學正常。
3.有核紅細胞占有核細胞的20%~25%,原幼<1%,早幼紅<5%,中、晚幼紅約各占10%,細胞形態學正常。
4.淋巴細胞系占有核細胞的20%,小兒可達40%,均為成熟淋巴細胞。
5.單核細胞一般<4%,漿細胞<3%,均為成熟型。
6.巨核細胞易見,多為成熟型,以產血小板型居多。
7.可見少量的非造血細胞,如網狀細胞、內皮細胞、組織嗜堿細胞等。
8.核分裂細胞不易見到,無特殊細胞及寄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