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1-06-09 16:15 原文鏈接: 紅細胞系統

    (一)正常紅細胞系統
    1﹒原始紅細胞(nor moblast)
    胞體直徑為12~20μm,圓形或橢圓形,胞漿量少,深藍色,不透明,有油畫藍感,偶有偽足突起,胞漿邊緣著色深藍,在核周圍常形成淡染區;胞核圓形,居中或稍偏于一側,染色質呈紫紅色顆粒狀,如串珠樣排列,核仁1~2 個,大小不一,染淺藍色。

    2﹒早幼紅細胞(pronor moblast)
    胞體直徑為10~18μm,圓形。胞漿量多,藍色或深藍色,不透明,偶可見偽足突起及核周淡染區;胞核圓形,居中或稍偏位。核染色質呈較粗質顆粒狀排列,核仁模糊或消失。

    3﹒中幼紅細胞(polychromatic erythrocyte)
    胞體直徑為8~15μm,圓形。胞漿量顯著增多,呈灰藍色,少數可見藍色或淡紅色(血紅蛋白化);胞核小,核染色質凝聚成團塊狀或條索狀,染色質間隙明顯,如打碎墨觀感,核仁消失。

    4﹒晚幼紅細胞(orthochromatic erythrocyte)
    胞體直徑為7~10μm,圓形。胞漿量較多,呈血紅蛋白化色;胞核圓形,居中或偏位,核染色質固縮成團塊狀,無核染色質結構(碳核)。

    5﹒網織紅細胞(reticulocyte)
    為晚幼紅細胞剛脫核的分化階段,但仍屬未成熟紅細胞,胞漿內仍含嗜堿性物質。在正常血液內占0.005~0.015,胞體直徑為8~9μm。用煌焦油藍作活體染色時,可在該細胞內看到藍色網狀、線狀或顆粒網織結構,此種結果越多,表示細胞越不成熟。

    6﹒紅細胞(erythrocyte)
    平均直徑為7.6μm,呈雙面微凹之圓盤狀,中央較薄,邊緣較厚,呈淡紅色略帶紫色,無核。

    (二)病理狀態下紅細胞系統形態異常
    1﹒巨幼紅細胞
    是機體缺乏維生素B 12或葉酸致紅細胞發育不正常的結果。見于巨幼細胞性貧血或胚胎早期。此類細胞與相應階段正常幼紅細胞相比體積增大,胞漿豐富,較核成熟,血紅蛋白合成正常;核漿發育不平衡,胞核發育遲緩呈“幼核老漿”改變。染色質疏松、細致,有卷花狀改變。各階段巨幼紅細胞形態如下:

    (1)原始巨幼紅細胞:體積大,胞體直徑為19~27μm,稍呈橢圓。胞漿量較多,深藍,不透明;胞核常偏位,染色質比原始紅細胞更細致、疏松均勻,呈線性網狀。

    (2)早幼巨紅細胞:胞體直徑為10~20μm,胞漿深藍或淡藍,近核處稍淡,有的已經開始出現血紅蛋白而呈灰藍色;核染色質疏松均勻,呈細顆粒狀,有時呈卷花狀,亦有顆粒聚集成條狀并呈疏松網狀排列,可見核仁或核仁痕跡,核周界明顯。分裂型多見。

    (3)中巨幼紅細胞:胞體直徑為8~18μm。常呈“幼核老漿”。胞漿淡灰藍或淡紅色;核圓形或不規則、雙核或多核,染色質點彩狀或網狀,核仁消失。分裂型常見。

    (4)晚巨幼紅細胞:胞體直徑為8~16μm。胞漿豐富,呈灰紅或橘紅色,與成熟紅細胞顏色一致;胞核圓形或不規則之花瓣狀,核小,偏位,染色質較致密,部分染色質已連成片,多數仍可見粗點彩狀或粗網狀痕跡,其間有透明區可見。常見核分葉、折痕、鋸齒狀,核碎裂及Howel -Jol y 小體。

    (5)巨紅細胞:胞體直徑>12μm,圓形或橢圓形,橘紅色,中央淡染區常不明顯或完全消失。

    2﹒紅細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
    正常紅細胞大小較為一致,直徑為6~9μm,平均為7.6μm。凡直徑大于9μm 者稱為大紅細胞,大于12μm 者稱為巨紅細胞,大于16μm 者稱超巨紅細胞,小于6μm 者稱小紅細胞。在缺鐵性貧血時小紅細胞多見;在缺維生素B 12或葉酸時,大紅細胞及巨紅細胞常見,后者的大小極不一致。

    3﹒紅細胞形態不整(poikilocytosis)
    指紅細胞發生各種明顯的形態學改變,可呈梨形、新月形、淚滴狀、長圓形、啞鈴形、逗點形等,見于各種增生性貧血及骨髓纖維化。

    4﹒球形紅細胞(spherocyte)
    此種紅細胞直徑縮短(<6.4μm),厚度增加(>2.6μm),細胞中心區的血紅蛋白比周圍多,呈小球形,故名球形紅細胞。常見于球形紅細胞增多癥和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5﹒橢圓形紅細胞(el iptocyte)
    呈橢圓形,橫徑縮短,長徑增大,橫徑/長徑<0.78。橢圓形紅細胞正常人可高達15%;病理情況下,見于遺傳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癥,一般高于25%~50%才有診斷價值。在巨幼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嚴重缺鐵性貧血、嚴重感染失血性貧血、地中海貧血及鐮刀細胞性貧血也可見到“癥狀性橢圓形紅細胞增多”伴大小不等和異形。

    6﹒鐮狀紅細胞(drepanocyte)
    這種紅細胞兩端尖銳,長而狹,形如鐮刀狀,見于遺傳性鐮狀紅細胞性貧血。

    7﹒口形紅細胞(stomatocyte)
    紅細胞中央淡染區呈扁平口形,這種細胞正常人<4%,增多見于遺傳性口形紅細胞增多癥、肝硬化、鋁中毒、惡性腫瘤及急性酒精中毒等。

    8﹒靶形紅細胞(target red cel)
    紅細胞多呈圓形,中心區有血紅蛋白呈深染,繞以無色素環,邊緣染色深而呈靶形,比正常紅細胞薄扁。見于地中海貧血、嚴重缺鐵性貧血、其他血紅蛋白病(Hb、C、Q、E、S)、肝病、阻塞性黃疸及脾切除術后等。

    9﹒棘紅細胞增多癥(acanthocyte burr cel)
    一種帶刺狀的紅細胞,刺呈針刺狀或尖刺狀,大而粗,距離不規則。見于血漿β-脂蛋白缺乏癥(可高達70%~80%)、尿毒癥、肝硬化、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 C)、切脾后或無脾、維生素E 缺乏癥、吸收不良狀態及甲狀腺功能低下等。

    10﹒芒刺紅細胞(echinocyte)
    又稱鋸齒細胞,包括刺細胞、鉆細胞及距細胞。細胞周圍帶一個或多個多樣刺狀突起,并有異形(如三角形和新月形)。多見于:①微血管病性溶血、PK 缺乏癥、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②距細胞多見于肝病;③鉆細胞也見于尿毒癥。

    11﹒麻面紅細胞(pock cel)
    紅細胞中有數目不等的小空泡,見于傳染性肝炎、貧血。

    12﹒新月形紅細胞(crescent erythrocyte)
    胞體巨大,月牙狀,染色極淡,為衰老紅細胞在制片時人為所致,也見于瘧疾、某些增生性貧血。

    13﹒裂紅細胞(schistocyte)
    指紅細胞碎片,包括盔形紅細胞等。多見于DI C 及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貧血、心源性溶血性貧血、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溶血性尿毒癥綜合征(HUS)、重型地中海貧血、伯氨喹型溶血性貧血、化學品中毒、腎衰竭、系統性紅斑狼瘡(SLE)、燒傷、肝硬化、惡性高血壓及全身性淀粉樣變。

    14﹒染色反應的異常
    (1)低色素性紅細胞:紅細胞Hb 含量減少,致使細胞中心淺染區擴大,甚至只殘留一個狹窄邊緣呈空影細胞。見于低色素性小細胞性貧血。

    (2)高色素性紅細胞:因細胞增厚(Hb 濃度增加或大紅細胞),細胞染色加深,中央淡染區消失。見于球形紅細胞和惡性貧血。

    (3)多嗜性紅細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胞體較大,胞漿呈彌散性淡藍色(嗜堿性核糖體),深淺不一。外周血中出現此種細胞表示紅細胞系造血功能旺盛。

    (4)嗜堿性點彩:在紅細胞胞漿內含有細小的嗜堿性藍黑色點狀物質(核糖體異常),為一種未完全成熟的紅細胞,表示骨髓再生加速伴紊亂,有時與嗜多色性紅細胞同時存在。見于重金屬中毒(鉛、鉍、鋅、汞等)、胃腸出血、惡性貧血及白血病(尤其是化療或復發時)。

    15﹒紅細胞內包涵體
    (1)卡波環(Cabot ring):細胞漿內出現線條狀環形8 字形紅色物質,稱為卡波環。是一種殘余的核膜或是技術方面的效果。見于鉛中毒、惡性貧血、地中海貧血、獲得性溶血性貧血、急性粒細胞白血病。

    (2)Howel -Jol y 小體(豪-周小體):是細胞內核的殘余物質,可見1~2 個或更多的圓形紫紅色顆粒,直徑約為1~2μm。可見于胎兒及新生兒血液中、惡性貧血或其他嚴重貧血、脾切除術后或其他先天性無脾、地中海貧血、溶血危象及白血病等。

    (3)Heinz 小體(亨氏小體):詳見有關章節。

    參考文獻: 
    1 黃紹良 周敦華.小兒血液病臨床手冊.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年12月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