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7-09 09:49 原文鏈接: insituTEM技術實現觀察鎂合金樣品中的錐面位錯滑移

      近日,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電子顯微鏡中心主任聶建峰與西安交通大學單智偉教授和美國內華達大學雷諾分校李斌教授合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題為“Large plasticity in magnesium mediated by pyramidal dislocations”的研究論文,聶建峰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重慶大學為通訊單位,這是重慶大學首次作為通訊單位在Science發表論文。

      作為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鎂及其合金在交通運輸中的應用能大幅度減輕重量,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目的。然而,鎂的低塑性是限制其大規模應用的主要因素之一。鎂的塑性與錐面位錯的行為直接相關,因為該位錯是協調具有密排六方結構的鎂晶體c軸變形的一種主要方式。但是,人們對錐面位錯的行為還存在爭議。近期的權威報道通常認為錐面位錯易于轉變成不可滑動的結構而失去了對塑性的貢獻。該工作利用原位透射電鏡力學測試,直接觀察到位錯在{101}和{11}錐面上均能滑動,而且這種錐面滑移能協調較大的塑性變形。當鎂晶粒小至亞微米尺度時,鎂表現出遠高于其塊體材料的超高塑性。這是因為小的晶粒尺寸會帶來較高的強度,從而導致更高的應力來激活更多的錐面位錯滑移來協調塑性變形,使合金兼具高的強度和塑性。

    圖1. 原位透射電鏡觀察到柱狀鎂單晶沿c軸壓縮時錐面位錯滑移主導的塑性變形

    圖片.png

    圖2. 原位透射電鏡觀察不同樣品中的錐面位錯滑移

    相關文章

    新品發布丨Iliad,開啟球差校正透射電鏡新篇章

    在2024中國電鏡年會上,賽默飛隆重發布了最新一代球差校正透射電鏡——ThermoScientificTMIliad?(掃描)透射電鏡。在大會晚宴上,賽默飛舉辦了盛大的新品發布儀式。發布會現場1lia......

    受《東方快車謀殺案》啟發,他一作兼通訊發論文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徐可瑩李思輝39歲的孫亞東不久前收獲了人生第4篇Science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的標注,讓他的貢獻躍然紙上。進入不惑之年前,他扎實地立住了自己的科研人設。這也是他本人最喜歡......

    3000→3!國科大師生與月球“雙向奔赴”

    不久前,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國科大”)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地質地球所”)研究員李秋立團隊,從嫦娥五號帶回月壤樣本中找到3顆火山玻璃珠,證明月球上的火山活動可以追......

    8年“種”出一篇Science,他們期待更多科學家用上這套體系

    文|《中國科學報》見習記者江慶齡2016年,黃學輝加入上海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頭開始組建植物數量遺傳學團隊。當時,黃學輝腦中已經有了一張“圖紙”,他要解決一個基礎的遺傳學問題——水稻的不同性狀受到......

    95后博士生一作發Science,她說:關鍵要聰明地去吃苦

    “會不會是我沒記錄上?”當李玥璇激活幼鼠大腦中的ZISST神經元,首次觀察它們與母鼠分離后的哭叫行為時,發聲率幾乎趨于零的實驗結果令她感到非常訝異。為了確認這一結果,她連忙重復實驗。當相似的數據再次出......

    《Science》揭開人腦隱藏的復雜性

    單個神經元有5600個神經纖維與之相連。研究人員使用高分辨率電子顯微鏡對一小塊人類腦組織進行成像,生成了超過57,000個細胞和近1.5億個突觸的3D地圖。他們的發現揭示了細胞類型和連接的復雜細節,突......

    一個顛覆性的新發現登上頂刊,他計劃明年回國

    “會不會是我看錯了?”當張礁石第一次觀察到這個特殊的新粒子生成現象時,他既矛盾又興奮,連忙找來了其他視頻數據。他瞪大眼睛,逐幀分析了畫面后,一個大膽的想法閃現出來:大部分新粒子并不是在云外流區形成的!......

    改寫教科書!云南大學最新Science

    軟體動物包含了巨大的差異,包括我們熟悉的蛤蜊和蝸牛,以及我們不太熟悉的具有復雜多成分骨骼的針孔動物(石鱉和蚓類)。古生代的化石表明,冠類軟體動物是由生物礦化的殼和硬膜結合而成的(如鱗片、棘和針狀體)。......

    2024年首篇Science被撤回,被指數據造假

    內質網(ER)中錯誤折疊蛋白的積累引發適應性應激反應,稱為未折疊蛋白反應(UPR),由內質網跨膜蛋白激酶和核糖核酸內切肌醇要求酶-1α(IRE1α)介導。近期,哈佛醫學院ClaudioHetz及Lau......

    2024年首篇Science被撤回,被指數據造假

    內質網(ER)中錯誤折疊蛋白的積累引發適應性應激反應,稱為未折疊蛋白反應(UPR),由內質網跨膜蛋白激酶和核糖核酸內切肌醇要求酶-1α(IRE1α)介導。近期,哈佛醫學院ClaudioHetz及Lau......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