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吉林大學新聞網消息,為推動化學一流學科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吉林大學有機/高分子光電材料領域發展,8月20日下午,吉林大學校友馬於光院士杰出外聘教授聘任儀式暨學術報告會在中心校區鼎新大講堂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張希,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教授馬於光出席活動。
儀式上,校黨委常委、副校長蔡立東宣讀吉林大學外聘杰出教授聘任決定。張希為馬於光院士佩戴吉林大學校徽、頒發聘任證書。化學學院院長呂中元介紹馬於光院士的學術成長經歷及當前研究領域,黨委書記寧德寬主持儀式。
馬於光院士在講話中表示,這次回到母校,感到非常激動。科學研究不能一成不變,包括在學科交叉、思維方式等方面要有不斷地創新能力。我們吉大畢業生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基礎好,在這里感謝吉林大學多年來對我們的培養。這次回來,我們要不遺余力為吉大的學科發展、人才引進,以及吉大精神的傳承貢獻一份力量。
聘任儀式后,舉行了馬於光院士學術報告會。馬於光院士以《有機半導體材料——兼談交叉學科》為題,結合自身科研領域為線上線下的師生帶來精彩的學術分享。在交流互動環節,馬於光院士耐心解答了會場內師生的問題,并對相關領域的發展作出展望。報告會由呂中元主持。
馬於光,1981年考入吉林大學化學系,先后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1年博士畢業后在吉林大學化學系高分子專業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93年擔任吉林大學超分子結構與材料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教授、教授。2012年擔任華南理工大學教授。202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主要從事有機聚合物功能材料體系結構(化學、聚集態、電子)-性能(發光、激光、載流子遷移)的研究,發展了多種新概念材料體系、光物理過程的新認知、聚合物合成新方法。
研究生院、人才工作辦公室、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相關負責人,化學學院領導班子成員、師生代表參加活動。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博士研究生江海波向《中國科學報》記者展示了一款特殊的包包。它的外形和一般的手提包無異,但手機一放進去就開始充電,半小時后,手機電量就已經增加了20%。這款特殊的“可充電包”由一種特......
4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散文集《黃昏的神仙湖》新書首發暨分享會在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書館舉行。這是繼前作《擺渡人》出版6年之后徐揚生的又一全新作品集。記者獲悉,《黃......
4月19日,北京市人才工作局、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三局聯合舉辦的“首都院士專家講堂”在首都醫科大學正式開講。“首都院士專家講堂”開講儀式。北京市人才工作局供圖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神經系統疾......
4月16日下午,蘭州大學在城關校區舉行方小敏院士聘任儀式。蘭州大學黨委書記馬小潔,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校長、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嚴純華,黨委常務副書記吳國生出席儀式。馬小潔對方小敏的加入表示歡迎與感......
馬國馨篆刻圖章。82歲的馬國馨在展板前擺出40歲在丹下事務所研修時的同一拍照姿勢。馬國馨部分著作封面。1977年,馬國馨在毛主席紀念堂前。馬國馨的毛主席紀念堂試做方案圖。中國文物學會20世紀建筑遺產委......
如果要問,世界上最難的科學研究是什么?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教授潘垣眼中,毫無疑問是磁約束核聚變,也就是“人造太陽”。如何將這一“科幻”照進現實?他探索了很多年。潘恒院士。湖北省科技廳供圖追逐......
為了共同探討光譜儀器的新技術、新發展和新應用,加強學術交流和產業合作,推動我國光譜儀器事業的持續發展,第二十五屆全國光譜儀器學術研討會將于2024年4月11日-14日在福建廈門召開,會議由中國儀器儀表......
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無機化學家,中山大學化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計亮年,因病于2024年4月2日在廣州逝世,享年90歲。......
2022年8月15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工作組發布公告,將國際永久編號為192353號的小行星命名為“王大中星”,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大中被授予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以后,獲得的又一殊......
關于公布2024年度第二批山東省院士工作站備案名單的通知各市科技局、各有關單位:為充分發揮以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和海外國家科學院或工程院院士為代表的高層次人才在助力我省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建設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