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在2016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不斷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當前,在經濟新常態下,環保工作面臨著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必須創新工作思路,深入研究運用新的方式破解難題。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是轉變環境管理方式、提高環保工作質量的基本要求和前提保障,也是打好環境治理攻堅戰的有力武器。聚焦全面小康目標要求,全力打好補齊環保短板攻堅戰,就要堅持“五化”并舉,不斷提升管理質量和效能。
堅持系統化,注重生態保護的整體性。一個區域內生態系統存在問題,除了自然本質、歷史因素和發展方式粗放等原因之外,很重要的是長期對生態保護和修復碎片化,種樹的只管種樹、治水的只管治水、護田的單純護田。生態系統本是一個有機整體,需要按照生態系統的整體性、系統性及其內在規律,充分考慮生態系統同一鏈條內和不同鏈條間的相互作用關系,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需要打破要素、部門、區域限制,統籌好部分與全局、個體與群體、當前與長遠之間關系,整體規劃,提高保護的成效。
堅持科學化,提高環境治理的針對性。環境保護專業性、科學性強,涉及面廣,必須用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去對待,不能搞大水漫灌,成本高效果還不好。環境治理要遵循科學的方法,把基礎理論弄明白,把基本思路捋清楚,懂得為什么治、治什么、怎么治;要強化科技支撐,提高決策科學化水平;要堅持問題導向,采取對癥下藥的治理手段,精準治污;要加強多污染物協同控制,推動形成改善環境質量的整體效果,從而推動環保事業科學發展。
堅持法治化,確保宏觀政策的有效性。解決環境問題,除了依靠倫理道德約束,還必須依靠環境法治強制。當前,環境保護的許多問題需要宏觀政策來解決,而保持宏觀政策有效性的基礎是法治化。長期以來,我國的環境保護一直受到“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環保執法難”困擾,迫切需要加快法治化建設,在法治軌道上推進生態環境保護。需要通過環境法律的完善和執行,使守法常態化;讓環境違法行為受到應有處罰,促進建立公平規范的市場競爭秩序。
堅持精細化,改變環境管理的粗放性。大事必作于細。事實證明,凡是環境治理成效顯著的地方,在實踐中都較好地貫徹了精細化理念。精細化強調操作上細針密縷、效果上精益求精。事實上,社會治理的很多工作,都需要認真踐行精細化理念,從而改變高投入低產出的粗放模式。推進環境管理精細化,要建立布局合理、覆蓋全面的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并根據形勢變化及時調整網絡設置;探索和推行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形成系統完整、權責清晰、監管有效的管理格局;分流域、分區域、分行業確定重點任務和年度目標,分區分類管控、分級分項施策。
堅持信息化,實現環保基礎支撐的先進性。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的運用,已成為創新驅動發展、實現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這些信息化手段以問題為導向,可以幫助我們更廣泛應用數據,提供基礎支撐,尋求優化方案,給管理帶來質變。在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要切實加強信息化等手段在環保領域的應用,建立統一的環境監測、污染源監控、環境執法、環評管理、信息公開等平臺,推動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應用信息化手段為環保工作服務,從而提升環境管理效能,保障環保工作既科學又高效。
天下將興,其積必有源。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深化環保體制改革的關鍵之年。讓我們緊緊扭住改善環境質量這個核心,牢牢把握正確方向,堅持“五化”并舉,腳踏實地推進,努力取得新突破,以實現“十三五”環境保護的良好開局。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文明辦、生態環境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農業農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疾控局聯合印發了《關于全面鞏固疫情防控重大成果推動城鄉醫療衛生和環境保護工作補短板強弱項的......
記者7日從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簡稱“成理地災國重實驗室”)獲悉,土耳其地震發生后,實驗室強震地質災害研究團隊利用前期已研發的地震誘發滑坡預測模型,對土耳其地震群誘發滑......
2022年,科技界發生了很多令人激動的故事:中外天文學家公布銀河系中心黑洞首張照片、美國和日本科學家造出迄今最冷物質、美國公布韋布空間望遠鏡宇宙圖像等。2023年,精彩仍將繼續!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
根據《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的規定,經有關專家、單位提名和專家評審,并通過廣泛公示,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批準56個項目獲2022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其中:一等獎10項,二等獎45項,科普......
9月28日,江西省生態環境廳公示了2022年度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申報項目,提名江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的項目為重點流域水生態安全評估與典型污染防治技術及應用,本項目屬于環境保護領域項目,解析了江西......
白鱘受到公眾廣泛關注,主要有兩次,都是在它被宣布滅絕的時候。第一次是在2020年1月,危起偉團隊在國際期刊《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發布論文,基于野外調查和白鱘誤捕記......
7月21日晚上,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發布全球瀕危物種紅色目錄更新報告,宣布白鱘滅絕,長江鱘野外滅絕。這一中國的特有種和長江的旗艦物種,就這樣和我們無聲地說了再見。白鱘是長江里食物鏈的......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成果榮獲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中國明確提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以來,關于“雙碳”目標的“時間表”與“路線圖”就一直備受關注。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
2020年度科學技術獎獲獎項目公告根據《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的規定,經有關專家、單位提名和專家評審,并通過廣泛公示,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批準44個項目獲2020年度環境保護科學技術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