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源松弛素/胰島素樣肽受體4(Relaxin family peptide receptor 4,RXFP4)為A類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2003年首見于人類基因組數據庫,2005年被證實為胰島素樣肽5(Insulin-like peptide 5,INSL5)的內源性受體。INSL5屬于松弛素/胰島素超家族。1999年,Conklin等在研究該超家族保守的B鏈半胱氨酸基序(Motif)時,通過檢索人類表達序列標簽(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數據庫發現,二者均高表達于結直腸組織。INSL5/RXFP4還參與調控能量代謝、食欲調節和腸道蠕動等生理功能。目前,尚未解析RXFP4與內源性配體或活性小分子配體的復合物三維結構。
1月30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講席教授王明偉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柳紅/楊德華領銜的團隊,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Ligand recognition mechanism of the human relaxin family peptide receptor 4 (RXFP4)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報道了RXFP4分別結合內源性配體INSL5、小分子RXFP4/RXFP3雙激動劑Compound 4及小分子RXFP4選擇性激動劑DC591053與Gi蛋白形成復合物的高分辨率冷凍電鏡結構,闡明了INSL5獨特的受體識別模式,揭示了Compound 4擬肽作用的關鍵位點和DC591053受體亞型選擇性的分子機制。
合作團隊利用大腸桿菌表達、高密度發酵和專有蛋白純化技術批量生產INSL5,為結構解析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通過對柳紅課題組已構建的四氫異喹啉類優勢骨架化合物庫進行藥理活性篩選,以及基于四氫異喹啉母核開展多輪結構優化,研究發現了非肽類RXFP4選擇性激動劑DC591053(pEC50 = 7.24 ± 0.12)。王明偉課題組和楊德華課題組在NanoBiT系連技術的助推下獲得了分別與上述三種不同配體結合、顆粒均一和性狀穩定的RXFP4–Gi蛋白復合物,并通過300 kV冷凍電鏡所拍攝的清晰圖像和后繼單顆粒三維重構,解析了分辨率各自為3.19埃、3.03埃和2.75埃的INSL5–RXFP4–Gi、Compound 4–RXFP4–Gi及DC591053–RXFP4–Gi三個復合物的分子結構(圖1)。
研究顯示,RXFP4識別INSL5的方式不同于已報道的A類GPCR:INSL5 B鏈羧基末端的α-螺旋深入受體跨膜域(Transmembrane domain,TMD),而A鏈則覆蓋正構位點從而維持配體的完整性和結構穩定性。特別是B鏈羧基末端的R23B與RXPF4上的E1002.63(右上標數字為Ballesteros–Weinstein編號,用于確定TMD氨基酸的相對位置)形成鹽橋,而W24B除了與T1213.32、Q2055.39和R2085.42等殘基形成眾多極性作用網絡外,亦可與W972.60及H2997.43發生與受體激活密切關聯的堆疊效應(圖2)。人為突變E1002.63、T1213.32和R2085.42導致INSL5完全失活,破壞W972.60、Q2055.39和H2997.43等殘基也不同程度地影響了RXFP4的活化。
非選擇性激動劑Compound 4能深入RXFP4的結合口袋,其胍基模擬INSL5的B鏈R23B與RXFP4上的E1002.63形成鹽橋,而吲哚母核則模擬W24B的吲哚環與周圍殘基形成廣泛的相互作用;該小分子配體對RXFP4的激活能力在發生W972.60、E1002.63、T1213.32與H2997.43等殘基的突變后顯著降低(圖3a-b)。然而,選擇性激動劑DC591053則展現了與Compound 4迥異的結合方式,其嗎啉環占據RXFP4獨特的配體結合口袋(圖3c-d),在3.29、3.33、5.39、5.42和7.39等位點上(Ballesteros–Weinstein編號)與RXFP3的氨基酸差異明顯,與亞型選擇性相關(圖3e)。上述成果得到了功能性實驗數據的支持:置換RXFP3和RXFP4上述同源位點的氨基酸,Compound 4對RXFP4突變體L1183.29S+V1223.33S的作用沒有顯著變化,但DC591053的效價卻降低20.9倍;較之Compound 4,DC591053激活Q2055.39H和R2085.42K等RXFP4突變體的能力也受到更大影響。
該工作有助于探索RXFP4的生理功能和開發高效的選擇性RXFP4小分子激動劑,并有望提升科學家對胰島素超家族成員多元識別相關受體的認知。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科技部、國家衛生與健康委員會、中科院和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等的支持。臨港實驗室、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等的科研人員參與研究。
圖1.RXFP4–Gi分別結合INSL5、Compound 4和DC591053的冷凍電鏡結構。a、INSL5–RXFP4–Gi復合物結構;b、Compound 4–RXFP4–Gi復合物結構及Compound 4的化學結構;c、DC591053–RXFP4–Gi復合物結構及DC591053的化學結構。
圖2.RXFP4識別INSL5的結構基礎。a、INSL5與RXFP4結合的整體示意圖;b、INSL5的B鏈羧基末端R23B和W24B深入RXFP4的正構位點并形成多個極性相互作用;c-e、RXFP4胞外環參與INSL5的識別。
圖3.小分子激動劑的擬肽作用及和DC591053選擇性激活RXFP4的分子機制。a、Compound 4的結合口袋截面圖;b、Compound 4與RXFP4的相互作用;c、DC591053特異性激活RXFP4;d、DC591053結合口袋截面圖;e、小分子激動劑與受體相互作用模式示意。
本報北京9月26日電 記者晉浩天從北京大學獲悉,我國科學家團隊利用化學重編程誘導多能干細胞(以下簡稱“CiPS細胞”)制備胰島細胞治療1型糖尿病。在臨床試驗中,首例接受移植的患者恢復了內源自......
禮來(EliLillyandCompany)今日宣布了QWINT-1和QWINT-3兩項3期臨床試驗的積極頂線結果,這些試驗分別評估其每周一次胰島素efsitoraalfa(efsitora)在胰島素......
萄糖反應性胰島素產生,恢復機體調節葡萄糖水平的能力,其通過肝門靜脈輸注給藥,需要長期免疫抑制治療以保護輸入的胰島細胞免受免疫排斥。通過細胞療法達到功能性治愈糖尿病是近年來科學家努力的方向。當地時間20......
挪威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型口服胰島素,其可通過服用膠囊來攝入,甚至可放在巧克力中供人食用。相關論文發表于最新一期《自然·納米技術》雜志。口服胰島素將于2025年開展人體試驗最新研究負責人之一......
2024年1月8日-11日,第42屆摩根大通醫療健康峰會(J.P.MorganHealthcareConference,下稱JPM大會)在美國舊金山召開。作為業內規模最大、信息最豐富的醫療健康投資研討......
美敦力(上海)管理有限公司報告,由于美國市場銷售的序列號為NG3105252H和NG3401062H的兩臺胰島素泵,患者無法將泵數據上傳到CareLink軟件的原因。生產商美敦力泌力美公司Medtro......
注射胰島素已經成為數以億計的糖尿病患者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治療方式。這除了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巨大負擔,還有一旦胰島素用量過多,便可能導致低血糖,給患者帶來的安全風險。打入皮下的長效智能胰島素制劑可......
明明自己每天都在打胰島素,為什么血糖還這么高呢?70歲的王大爺,患2型糖尿病已有10余年,院外長期接受胰島素治療,近日因急性腦梗住院治療,入院查糖化血紅蛋白高達12.7%,出現嚴重的糖尿病慢性并發癥。......
《自然-代謝》9月21日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大腦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或受到月經周期不同階段的調控。研究結果來自對11名女性開展的隨機臨床試驗。此前研究顯示,大腦對胰島素很敏感,而且胰島素會影響腦內的特化神......
示意圖顯示了植入小鼠背部的封裝DART工程細胞,DART系統可用于治療Ⅰ型糖尿病小鼠 圖片來源:《自然·代謝》 據《自然·代謝》31日發表的一項生物技術突破稱,科學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