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曼不動桿菌(Ab):
醫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耐藥性日益嚴重
在醫院中分布廣且長期存活
鮑曼不動桿菌(Ab)是醫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近年來的感染在增多,且其耐藥性日益嚴重,已引起臨床和微生物學者的嚴重關注。 Ab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也可引發敗血癥、泌尿系感染、繼發性腦膜炎等。Ab在醫院的環境中分布很廣且可長期存活,對危重患者和CCU 及ICU中的患者威脅很大,也將此類感染稱做ICU獲得性感染。國內耐碳青霉稀類的鮑曼不動桿菌發展很快,最近又出現“全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Pandrugresistantacinetobacterbaumanii),且出現在我國臺灣,應引起高度警惕。
國內資料表明,Ab約占臨床分離的不動桿菌的70%以上。Ab對第三代和第四代頭孢菌素的耐藥率已達63.0%~89.9%。對四種氨基糖苷類(阿米卡星、慶大酶素、奈替米星、妥布霉素)和環丙沙星的耐藥率菌達96.3%。我國目前的絕大多數菌株對亞胺培南、美羅培南、頭孢派酮/舒巴坦和多黏菌素B保持敏感,但在呼吸道感染的治療中效果較差。
耐碳青霉稀類的Ab,1991年首先在美國發現,隨后報道了多起由耐亞胺培南的Ab引起的醫院暴發流行。我國耐美羅培南為6.5%。在巴西的兩所醫院內12例患者分離出耐碳青霉稀類的Ab只對多黏菌素B 敏感,但治療困難,致使5例患者死亡。意大利羅馬大學醫學院外科I CU發生多重耐藥的碳青霉稀類的Ab流行,共感染131例患者。
“全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對所有常規檢測的抗菌藥物均耐藥。自1998年5月在臺灣國立大學醫院發現后就持續在醫院中存在。到200 2年共治療30名感染“全耐藥”鮑曼不動桿菌敗血癥患者,死亡18人。 “全耐藥”鮑曼不動桿菌肺炎和敗血癥患者死亡率高達60%。
2002年12月在我國臺灣從住院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分離出1株“ 全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具有獨特的生物型。此后的3個月內又從7 例患者的各種標本中(主要從呼吸道)分離出15株。此類菌的體外協同敏感試驗,只有亞胺培南與氨芐西林/舒巴坦間有協同作用。為了解決治療的問題,研究者用2種和3種藥物的體外聯合藥敏試驗,發現多黏菌素B和亞胺培南及利福平間有協同作用,多黏菌素B、亞胺培南和利福平三者間也有協同作用,且均有協同殺菌作用。這為臨床治療危重患者提供了新的可能選擇方案。
我院2005年6月27日神經外科發現首例感染“全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病人杜某,經神經外科用歐意(頭孢羥氨芐)聯合利福星(左旋氧氟沙星)痊愈,治療機理待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