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作為正極材料,具有較高的理論比容量(比現有商用正極材料的容量高出一個數量級),同時還具有成本低廉、儲量豐富和環境友好等優點,因而鋰硫電池被認為是電化學儲能中最有前景的新一代電池之一。但是鋰硫電池在走向實際應用過程中,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如硫和放電產物硫化鋰的低電導率、在充放電過程中形成的可溶性多硫化物在正負極間的穿梭效應等,會顯著影響電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環壽命。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可通過在電極材料中,引入客體材料(如碳材料、金屬氧化物和氮化物等)形成多組元復合電極,利用客體材料的高導電性和對多硫化物的吸附、限制作用來抑制穿梭效應,從而提高鋰硫電池性能。
近期,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先進炭材料研究部儲能材料與器件研究組在高性能多組元復合硫電極材料方面開展了系列研究工作。他們首先采用密度泛函理論計算,以氮摻雜石墨烯作為模型,發現在不同的氮摻雜形式中吡啶氮的團簇能夠較強地吸附多硫化物分子,并提出了組元與多硫化物相互作用的能量判斷關系。在此基礎上,通過氨氣高溫處理氧化石墨烯的方法,獲得了具有優異電化學性能、高含氮量的氮摻雜石墨烯。為了進一步提高對多硫化物的限制效果,將碳納米管對多硫化物的物理限制作用與有機硫聚合物中碳-硫鍵對多硫化物的化學限制作用相結合,將有機硫聚合物裝填到陽極氧化鋁為模板合成出的碳納米管中,制備出有機硫聚合物/碳納米管復合材料(圖1)。該復合材料通過碳納米管的管腔物理限制多硫化物溶解,同時利用有機硫聚合物中的碳-硫鍵進行化學方式固定硫,協同抑制了多硫化物的穿梭效應。
然而,對于非極性的碳材料,即使通過摻雜等處理仍不能進一步提高其對極性多硫化物的有效吸附,從而難以完全抑制穿梭效應。理論計算的結果表明,利用極性氧化物來化學吸附多硫化物、抑制穿梭效應的效果要明顯優于碳材料。但是絕緣的氧化物會阻礙電子和鋰離子的傳輸,降低硫的利用率和倍率性能。如何綜合兩者的特點,找到高導電的極性吸附材料就成為研究的核心。為此,研究人員提出構建具有化學錨定多硫化物的碳基復合材料電極的研究思路,將碳納米材料和具有化學錨定多硫化物功能的高導電金屬氮化物相結合,采用一步水熱法將氮化釩納米帶負載在三維石墨烯基體上,以多硫化鋰作為活性物質填充在石墨烯與氮化釩復合材料集流體的三維孔道中(如圖2所示)。這種復合的正極結構既充分利用了石墨烯三維骨架和孔結構,又結合了高導電的極性氮化釩對多硫化物的化學吸附和轉化促進作用,有效解決了由“穿梭效應”帶來的容量衰減及庫倫效率低等問題,獲得了優異的電化學性能。相比于單一的石墨烯電極,氮化釩/石墨烯復合電極的極化更小、氧化還原反應動力學更快,顯示了較好的倍率和循環性能,在高能鋰硫電池的應用中可能具有巨大潛力。同時,金屬氮化物是一個大家族,其高導電性與化學極性的特征,可為相關電化學應用提供新選擇。
基于以上研究結果的相關論文分別發表于《納米-能源》(Nano Energy 2016, 25, 203-210)、《碳》(Carbon 2016,108,120-126)、《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DOI:10.1002/adma.201603835)和《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 DOI: 10.1038/ncomms14627)。上述工作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先導項目、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和金屬所創新基金項目等的資助。
圖1 有機硫聚合物(a) 和有機硫聚合物/碳納米管復合材料(b)的合成示意圖;有機硫聚合物/碳納米管復合材料(c)和膜電極(d)的掃描電鏡照片;物理和化學雙重限制的有機硫聚合物/碳納米管與單一物理限制的硫/碳納米管復合材料的倍率性能 (e)和循環性能(f)對比。
圖2 (a)氮化釩/石墨烯復合材料的制備及鋰硫電池組裝示意圖;氮化釩/石墨烯復合材料的掃描電鏡照片(b)和掃描透射電鏡照片(c);(d)氮化釩/石墨烯復合材料對多硫化物的吸附性能;氮摻雜石墨烯(e)與氮化釩(f)與多硫化物相互作用的理論計算模型。
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科學家研制出一款超快速充電鋰硫電池,可為長途旅行電動汽車和商用無人機供電。相關論文發表于新一期《先進能源材料》雜志。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研究人員表示,這款新型電池能量密度為傳統鋰......
集成電路是現代信息技術的基石,而晶體管則是集成電路的基本單元。隨著晶體管尺寸的不斷縮小,其進一步發展的挑戰日益增多。因此,探索具有新工作原理的晶體管,已成為提升集成電路性能的關鍵。傳統晶體管主要依賴穩......
在澳大利亞雅拉山谷中,一場電池技術革命正悄然上演。這里,鈉離子電池為住宅樓和商業企業提供穩定的電力支持,邁出可持續電池應用的重要一步。鋰電池幾乎憑借一己之力成為影響人們生活最廣泛、最深遠的科技之一,但......
安徽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黃新華在電容去離子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制備出氮磷共摻雜碳基材料和磷化鐵分散氮、磷摻雜多孔碳電極材料,并將上述兩種材料用于高選擇性去除廢水中重金屬銅離子。相關研究成果......
澳大利亞科學家開展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下一代鋰硫電池有望在5分鐘內完成充電,而不像目前這樣需要數小時。這一突破有可能徹底改變儲能技術,推動高性能電池系統的發展,為消費電子產品和電網應用儲能系統提供性能更......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功能炭材料研究團隊在鋰硫電池隔膜涂層改性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先進能源材料》。研究團隊基于MAX相層間化合物的分子結構特征,先制得二維Mo2CMXene;再以P......
全固態電池因具有安全性高、穩定性好、能量密度高等優點,開創性的解決了傳統有機電解液電池中存在的壽命短、易燃、易爆等問題,成為一項突破技術。單質硫作為鋰硫電池的正極材料,其理論比容量達到1675mAh/......
多孔或層狀電極材料具有豐富的納米限域環境,表現出高效的電荷儲存行為,被廣泛應用于電化學電容器。而這些限域環境中形成的雙電層(限域雙電層)結構與建立在平面電極上的經典雙電層之間存在差異,導致其儲能機理尚......
近日,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鄭煜銘團隊(污染防治材料與技術研究組)在廢棄生物質多孔碳應用于電容脫鹽方面取得新進展。該研究揭示了提高碳電極材料石墨氮含量對增強電容脫鹽性能的內在機制。碳材料因儲量豐富、......
龐壓卡效應的發現為構建零碳制冷新技術提供了全新的技術路線。自2019年該效應被發現以來,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部持續開展相關研究工作,在制冷應用探索方面取得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