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器官,在配型適合的情況下,先分配給誰?是依據病情的嚴重性分配,還是依據患者等待時間長短分配?最近,國家衛生計生委公布的(簡稱《規定》)正式實施,《規定》對人體器官獲取組織及器官捐獻協調員的職責等進行了統一規范,強制要求165家獲準開展人體器官移植項目的醫院使用“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并要求捐獻器官必須通過該系統進行統一分配。系統將根據患者的病情、等待時間和地域等因素自動進行分配,以最大限度地排除器官分配中的人為因素,保證器官獲取和分配更加公開、公正、公平。
—— 出臺背景 ——
以往缺乏統一規范導致分配不公
2007年3月21日國務院頒布了《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該條例提出了器官移植的基本原則,但無具體的移植器官分配實施辦法。2010年,原衛生部制定了《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基本原則和肝臟與腎臟移植的核心政策》,并在政策基礎上組織研發了“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同年,系統在全國多地進行試點。2011年4月29日,我國首例依據“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進行的器官分配成功后,再次完成了首例基于該系統進行的心死亡器官分配和共享,標志著 “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正式啟動運行。
自2010年起,“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在全國多地進行試點,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據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移植中心主任醫師王彥峰介紹,截至2013年8月31日,由中國紅十字會見證器官捐獻1039例,共完成包括捐獻肝臟、腎臟、心臟和肺臟等器官移植手術2833臺次。在“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測試期間,共有38家器官獲取組織通過這個系統成功完成了353個捐獻者捐獻的720個大器官的移植。
—— 新規意義 ——
王彥峰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說,《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規定》的實施,可以避免器官的浪費,最大限度地增加病人接受移植手術的機會,提高器官分配效率;降低移植等待名單上患者的死亡率,提高移植受者的術后生存率和生存質量;保證器官分配的公平性,消除因生理、病理和地理上的差異造成的器官分布不均。科學和高效的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體系,有利于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的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原則,最大限度維護人體器官捐獻者及人體器官接受人的權益,并為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的監管提供便利,確保器官捐獻移植工作透明、公開和可溯源性,為器官移植事業長期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計算機系統分配排除人為干擾
“這套系統包括器官移植等待者預約名單系統(包括肝、腎移植等待者預約名單系統)、器官捐獻者登記系統和器官匹配系統。移植中心需將移植等待者的病例錄入預約名單系統;而器官獲取組織則將捐獻者信息錄入捐獻者登記系統,最終通過器官匹配系統自動在前兩個系統之間進行交互匹配。”王彥峰解釋到。
整個系統將以患者病情緊急度和供受者匹配程度等國際公認的客觀醫學指標對患者進行排序,不管等待患者的個人身份,嚴格依據病情打分,從得分最高的患者開始自動分配。整個過程由計算機自動執行國家的分配政策,無人為干預。北京佑安醫院肝移植中心主任盧實春說:“通過正規的操作,雖不能絕對的說避免了所有人為干預,但該分配系統已經是比較抗干擾的了。”
由于捐獻器官對時間、距離的要求很嚴格,為避免器官在運輸等過程中損傷、浪費,《規定》并沒有取消醫院優先權。據盧實春介紹,器官分配系統存在3個層面的分配:一是醫院系統內的分配,二是區域的分配,三是全國的分配。假如一個醫院內有捐獻的器官,首先考慮分配給本醫院里最適合的患者使用,如果該醫院沒有與之匹配的患者,那么就會考慮同一區域內的其他醫院是否有能與器官匹配的患者,如果在同一區域仍舊沒有合適的患者,那么系統就會從全國的患者中找尋匹配者。
OPO責任重大但不是分配主體
《規定》首次對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進行了明確的職責劃分。由國家衛生計生委負責全國的監督管理與協調工作,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負責轄區內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的監督管理工作。省級衛生行政部門須在國家衛生計生委的統一領導下,成立一個或多個由人體器官移植外科醫師、神經內外科醫師、重癥醫學科學醫師及護士等組成的人體器官獲取組織(簡稱OPO)。作為捐獻器官獲取的核心機構,OPO職責重大。從對潛在的捐獻人進行相關的醫學評估,簽訂知情同意書,維護捐獻器官的功能,錄入捐獻人信息,啟動器官自動分配系統,獲取、保存、運送捐獻器官,到對捐獻人遺體進行符合倫理的醫學處理等,均由OPO負責。
雖然責任重大,但器官分配的主體卻不是OPO。根據《規定》,并不是OPO或者某個人員在進行分配,而是系統自動運行國家分配政策,相關工作人員只是觸發程序,分配過程無人為干預。
器官捐獻協調員應有醫學背景
《規定》還首次對器官捐獻協調員提出資質要求。醫生出任器官協調員,需要具有高等學校醫學專業本科及以上學歷,持有有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醫師執業證書》,有兩年以上臨床工作經驗,并且要是在醫療機構中從事醫療工作的執業醫師;對于參與其中的護士,也要求具有高等學校護理專業專科及以上學歷,持有有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執業證書》,具備兩年以上臨床護理工作經驗,并且要是在醫療機構中從事臨床護理活動的注冊護士。
王彥峰介紹,器官捐獻協調員要參與器官捐獻宣傳,發現潛在捐獻者,與捐獻人或其近親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及法律文書,協助醫學評估、器官功能維護、器官轉運,以及向捐獻人近親屬通報捐獻結果。因此,對協調員的醫學、法律、倫理等捐獻與移植相關背景知識要求較高。協調員應當接受省級及以上衛生(衛生計生)行政部門組織的培訓和考核,才能履行相關職責。
盧實春說:“器官捐獻是一件復雜的事情,不僅要對從業人員有專業的要求,還要有政策法規方面的要求,以及人性的要求,所以對器官捐獻協調員的資質要有具體的要求。”
■ 相關鏈接
分配不均背后是器官來源的匱乏
目前公眾對《人體捐獻器官獲取與分配管理規定(試行)》的關注主要集中在捐獻器官的計算機分配上,這種方式對器官分配的公平性提供了很大保障。但我們還需看到,對公平的渴求源于分配不均,而分配不均的根源則在于資源短缺。
以前,我國器官來源主要有死囚器官捐獻、親屬活體器官捐獻和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3條途徑。死囚器官捐獻由于有悖于世界普遍接受的倫理學原則,會逐步減少并最終取消;親屬間活體器官捐獻由于會對捐獻者造成創傷和健康隱患,同時也滋生偽造親屬關系的器官買賣市場,這一渠道也不宜提倡;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獻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是解決器官來源的最佳途徑。然而,公開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約有150萬患者急需器官移植,但每年的器官供應僅能滿足1萬多例移植手術。因此,器官分配公平問題的背后,是我國器官來源匱乏的現實。
衛生部人體器官移植臨床應用委員會專家介紹,目前我國器官短缺問題十分嚴峻,全國有30萬肝病患者在等待器官移植,但每年全國只能開展2000例左右的肝移植手術。全國約有 100萬做血液透析的腎病患者,而每年只能開展3000余例腎移植手術, 大量病人只能對器官翹首以盼。
中國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專家聯合國際團隊日前以封面文章形式在國際期刊《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分子醫學》發表報告,其中顯示他們利用國際首創的“離體大腦養護技術”,成功將一個“死亡”了50分鐘的離......
54歲的麗莎·皮薩諾是全球第二例豬腎移植患者,但她接受的卻是“全球首例人工心臟和豬腎活體移植聯合手術”。今年4月,這項手術成功完成并在世界范圍內引發轟動。然而在美國時間5月31日,醫生團隊宣布,這只豬......
正在進行中的移植手術。圖片來源:美國麻省總醫院官網近日,美國麻省總醫院宣布,全球首例接受轉基因豬腎移植的活體患者在手術50天后去世。該醫院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斯萊曼先生將永遠被視為全世界無數移植患者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67號《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條例》已經2023年10月20日國務院第17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總理李強2023年12月4日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67號《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條例》已經2023年10月20日國務院第17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總理李強2023年12月4日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條例......
國務院總理李強日前簽署國務院令,公布《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條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人體器官捐獻和移植是人間大愛善行,關系人民群眾生命健康,關系生命倫理和社會公平,是國家醫學發展和社會文明進步......
探索醫學領域的疆境,不僅僅是一門學科的發展升級,同時更是最大限度滿足患者對生活質量的需要及對生命的渴求,因此,醫學也是一個奇跡倍出的科學。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簡稱華西醫院)在頭頸部器官移植領域創下......
11月24日,上交所受理上海健耕醫藥的科創板IPO申請,擬募集資金10.23億元。健耕醫藥作為器官移植領域全球領先的醫療器械產品及服務廠商,若IPO成功無疑坐實了“器官移植第一股”的名頭;與此同時,健......
8月2日消息,據美國官方一份審查報告顯示,美國向病危患者捐贈腎臟、肝臟和心臟的器官移植網絡依賴于過時且時常崩潰的技術,此前卻從未接受過聯邦政府就安全漏洞或其他嚴重缺陷展開的全面審查。這一器官移植網絡主......
英國《自然·人類行為》雜志最新發表的一項概念驗證研究發現,人工智能(AI)算法或能提出在人群中分配資源的新機制。多年來,人類合作獲得的收益該如何分配的問題在哲學家、經濟學家、政治學家之間一直存在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