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3-07-03 13:42 原文鏈接: 基因可預測人類死亡時間?揭基因與死亡關系


    美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特別的基因,甚至能預測一個人最可能在一天中的什么時候死亡。

      美國科學家聲稱發現了一種特別的基因,不僅能夠確定你能否成為一個早起的人,而且能夠將你可能去世的時間預測到上午還是下午。這種特別基因控制著人體生理節律,或許是當人接近死亡的時候,身體會還原到一種更加自然的生理節律。

      意外發現基因變異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美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特別的基因,該基因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人類的生物鐘,不僅影響心臟病、中風等急性病發病的時間,甚至能預測一個人最可能在一天中的什么時候死亡。

      這一成果發表在2012年11月《神經學年鑒》雜志上。該發現衍生自另一項關于老年人睡眠周期的研究。15年前,馬薩諸塞州波士頓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神經科的安德魯·利姆(Andrew Lim)教授率科研小組研究65歲以上老人的睡眠問題,以及如何辨識帕金森氏癥和老年癡呆癥。

      在分析1200個樣本時,安德魯·利姆教授帶領的小組意外發現了睡眠規律和“第一周期”基因變異之間的關聯,該基因突變在人體生物鐘中起著主要作用。

      影響個人覺醒模式

      研究人員在名為“第一周期”的基因旁邊,發現了一個以腺嘌呤(A)或鳥嘌呤(G)為核基的分子。由于人類擁有兩組相對的DNA,因此存在三種核苷酸組合 (四種核苷酸構建了DNA模塊):腺嘌呤與腺嘌呤組合(AA)、腺嘌呤與鳥嘌呤組合(AG)以及鳥嘌呤與鳥嘌呤組合(GG)。

      一個人有36%的可能性是AA型,有16%的幾率是GG型,有48%的幾率是AG型。早上7時之前起床的人更容易有腺嘌呤(AA)核苷酸堿基,而愛睡懶覺的人則更易有鳥嘌呤(GG)核苷酸堿基,不早不晚的人則兼而有之(AG)。

      波士頓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神經科主任克利福德·賽坡(Clifford Saper)博士在聲明中寫道:“這種特別的基因類型幾乎影響每個人的睡覺和覺醒模式,而且它擁有一種相當深遠的效果。擁有AA基因類型的人比擁有GG基因類型的人要早起大約1個小時,而AG類型的人醒來的時間幾乎正好就在中間。”

      “不是日期而是時刻”

      此外,研究人員發現1200名參與實驗的老年人中,一些人的去世時間與這些核苷酸序列所準確預測的時間相差只有幾個小時。擁有AA和AG基因類型的人在上午11時之前去世,而擁有GG基因類型的人趨向于下午6時左右去世。克利福德·賽坡說:“因此真的有一種基因預測你去世的時間。不是日期,而是一天中的時刻。”

      安德魯·利姆教授說,人體內部的生理時鐘管理人類生理和行為的多個層面,同時影響著急性病的發病時間。“一個簡單的基因突變會影響到諸如何時死亡這樣最基本的問題,這有點讓人毛骨悚然。”他還聲稱,17%的GG基因類型的人會比其他人晚死平均6個小時。

      克利福德·賽坡表示,這一無意中的發現證明了真的有預測人類死亡時間的基因存在,而且預測的準確度精確到了某一天中的幾點。

      據《大西洋月刊》報道,研究人員相信,或許是當死亡臨近的時候,人體會還原到一種更加自然的生理節律感應階段,而不是生活習慣所產生的循環。

      研究人員表示,這有助于判斷患者服藥的最佳時機,也可讓醫院為患者的“危險期”作好準備。

      基因因素只占30%

      原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資深研究員杜靜表示,這種基因變異能夠決定人類死亡時間的說法太絕對。

      杜靜表示,從遺傳學角度講,人類死亡中基因因素只占30%,還有70%是客觀因素決定的,包括環境、個人身體狀況等。比如人突然遇到車禍死亡,就完全是客觀因素造成的,而不是基因決定的。

      杜靜說,像腺嘌呤或鳥嘌呤這樣的易感基因可以對人體遺傳研究和人類發病提供方向。這些基因也可能跟死亡的某一個特定特質有一定聯系,但是不同疾病人群有不同特點,不能一概而論。以腺嘌呤或鳥嘌呤為核基的分子能決定人類死亡時間的說法也太絕對了。

    相關文章

    北大重慶大數據研究院將共建“基因智能大數據實驗室”

    18日在重慶召開的2023世界中聯中醫藥大數據產業高峰論壇上,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與上海睿昂基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共建“基因智能大數據聯合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發揮各自優......

    華大基因2022年度業績快報,利潤同比下滑近42.57%

    近日,深圳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發布2022年度業績快報,報告顯示華大基因2022年度營業總收入約71.26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年增加5.32%。2022年度營業利潤約10.47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年減少4......

    基因組育種大數據計算新工具“天權”發布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AcidsResearch)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動物遺傳育種團隊開發的基因組育種大數據計算新工具HIBLUP,中文名為“天權”。相關論文被期刊評為“突破性進......

    環境中致病菌毒力基因高通量檢測獲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土壤環境科學與技術實驗室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中致病菌毒力基因高通量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VFG-Chip:Ahigh-throughputqPCRmicroa......

    Science:新的定量方法來更好地定義并測定基因功能的缺陷

    如今人們普遍認為,癌癥是一種基因和基因功能獲得性缺陷而誘發的一種疾病,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Science上題為“Epigeneticsasamediatorofplasticityincancer......

    TheLancet:對患者進行基因分析或能降低30%不良藥物反應

    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TheLancet上題為“A12-genepharmacogeneticpaneltopreventadversedrugreactions:anopen-label,mult......

    基因治療能有效改善大動物模型神經退行性疾病

    2月16日,我國科學家利用病毒載體表達CRISPR/Cas9基因編輯的技術敲除和修復亨廷頓豬模型的突變基因(HTT),首次在國際上證明基因治療能有效改善神經退行性疾病大動物模型的病理變化以及行為癥狀。......

    野駱駝生存基因魔方,可造福人類

    在“生命禁區”尋蹤“沙漠之王”在我國的西北部邊緣,分布著以“生命禁區”著稱的阿爾金山脈及其周邊綿延數百公里的茫茫戈壁。著名的無人區羅布荒原和毗鄰相接的庫姆塔格沙漠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在這片極端貧瘠寒苦的......

    嬰兒猝死因素研究進展,基因檢測幫大忙

    研究者發現,以往被用于診斷兒童疾病的一種基因測試(被稱為染色體微陣列芯片測試)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嬰幼兒猝死背后的原因。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研究員CatherineBrownstein最近在Advanc......

    當爹要趁早!Nature子刊:父親年齡越大,基因突變越多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晚婚晚育的現象也日漸普遍。提到“生育年齡”,人們第一反應總聯想到女性,“高齡產婦”、“女性最佳生育年齡”是熱點話題。男性在生殖過程中擔任的角色總會在一定程度上被......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