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09-07 05:28 原文鏈接: 科技部召開中青年科學家發展座談會

          近日,科技部召開中青年科學家發展座談會,科技部副部長李萌主持會議,聽取了科研人員對優化中青年科學家發展環境的看法和建議,研究破解支持中青年科學家發展的難點堵點問題。科技部副秘書長賀德方參加座談。

    聚焦穩定支持、科學評價、強化基礎研究、改進科研項目管理等熱點話題,10位中青年科學家暢談問題并獻計獻策。針對深入推進的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三評”改革,以及減輕科研人員負擔七項行動特別是破除“唯論文”行動,與會者表示這些改革舉措的落地,減輕了科研人員的負擔,優化了科研環境,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土壤。

    減少過度競爭 穩定支持才有穩定產出

    做科研,經費從哪里來是科研人員最關心的問題,特別是青年科研人員,對于科研啟動經費的需求顯得更為急切。

    “要給青年科學家減壓,讓他們有更多精力投入實際工作中,要形成穩定支持機制,鼓勵長期目標的科學探究。”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胡俊杰直言,現在的科研資助體系中穩定性支持不夠,競爭性項目資助仍是科研經費最主要的來源。

    胡俊杰建議,通過調整經費渠道,把部分競爭性經費改為穩定支持,如將項目經費轉為基地和人才經費或科研機構的基本科研業務費,來增加穩定支持的比例;對重點領域研究內容實行“擇優滾動支持”,減少過度和重復性競爭,從而讓研究人員能在基礎研究領域潛心鉆研。

    中國科學院大學副研究員黃小茹則提出,可給予不同年齡段的中青年科研人員不同的支持方式,比如30至35歲的優秀人才可以爭取外部資源,但還是應該以大學和學科的穩定支持為主,“可以把經費一定程度上下沉到大學和研究機構,讓他們有穩定的積累”。

    破“四唯”之后 評價標準如何定向

    “2018年以來,國家在各個層面提出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唯帽子的評價體制。在破除‘四唯’、‘五唯’之后,應該以什么為標準來評價?誰來評價?”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宮勇吉開門見山地拋出問題。在強調評價隊伍多元化的同時,他還提出“能否讓年輕人、沒有‘帽子’的科研人員更多地參與到評審當中?”,保證科技資源配置的科學性和公平性。

    座談會上,大家不約而同地談到評價問題,并為建設科學的評價體系建言獻策。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曹志軍表示,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的前提下,根據不同學科特點和特色,要分階段緩評價,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他以所在的動物科學技術學院為例,今年畢業生已經不要求一定發SCI文章,有8名沒有SCI論文的畢業生如期畢業,“有論文,有成果,有產品,有產業”都可以是評價指標,在他看來,這就是打破“四唯”、立新標準的導向。

    北京化工大學講師朱紹洲提出,細分科研方向的評價,同時劃分前沿創新和應用轉化創新評價。胡俊杰同樣指出,采取符合實驗技術人才工作特點的評價和激勵機制,穩定實驗技術人才隊伍。

    關于破除唯論文,與會者不約而同地持贊同觀點。不過,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醫師宋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直言擔心矯枉過正,“ 論文是中青年科學家檢驗和證明自己科研實力的重要指標。在更加客觀、全面、公平的評估方法出臺之前,就像高考一樣,高質量論文的發表還是一種機會,是重要的評判標準”。

    創新科技項目管理 淡化“唯項目”傾向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陸發隆認為原始創新不是計劃出來的,基礎研究前沿創新重要的應該是支持人,而不是特定的項目,給有能力的中青年科學家相對穩定的支持,事后評價其產出的原創性。

    “國家也在提倡科技工作者能夠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為了重大問題十年磨一劍。”陸發隆坦言,但在目前的管理和運行體制中基本實現不了,現行評價體制是5-6年考核,科研人員必須在短時間里做出一些東西來滿足考核要求,使得研究目標趨向于短平快。“一定時間內沒有產出,板凳就被抽走了。”

    針對國家科技項目管理,與會者各抒己見。北京大學研究員高培建議,交叉學科、前沿研究領域實施科研項目“共同負責人制度”。天津大學教授劉琨則表示,要擴大包干制試點范圍,進一步加強科技計劃項目的綜合績效評價管理。為了進一步促進創新型科學研究,復旦大學教授梅永豐呼吁,科研項目應回歸創新本質,在各類科技評價中淡化“唯項目”傾向,全方位營造中青年科學家創新環境,發揮中青年科學家的能動性。

    相關文章

    科學家測序動物界最大基因組

    科技日報北京8月15日電(記者張佳欣)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德國康斯坦茨大學和維爾茨堡大學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對動物界最大基因組的擁有者——肺魚進行了基因組測序。肺魚基因組約為人類基因組大小的3......

    科技部發布1個重點專項申報指南

    文化和旅游部關于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文化科技與現代服務業”重點專項2024年度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和旅游廳(局)、科技廳(委、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科技局......

    科技部職能調整后,自然科學基金委有新職責

    2024年7月14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咨詢委員會(以下簡稱咨委會)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竇賢康,黨組成員、副主任王希勤,咨委會主任楊衛出席會議并講話。咨委會秘書長高瑞平......

    資金約5.6億元,科技部發布1個重大專項申報指南

    國家能源局關于發布智能電網國家科技重大專項2024年度公開項目申報指南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能源主管部門、科技廳(委、局),國務院各有關部門科技主管司局,各有關單位:依據國家科技......

    科技部通報:多位國家杰青、長江學者因請托抄襲被處理

    7月19日,科技部在官網發布了《關于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有關項目評審請托問題處理的通報》、《關于對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有關項目申報書抄襲問題處理的通報》,據通報,就孫倍成在南大(國家杰青)工作期間請托問題,......

    一周熱聞回顧(2024年7月21日)

    我國將全面實施專利開放許可制度為推動專利開放許可制度高效運行,拓展專利轉化運用的模式和渠道,國家知識產權局近日印發關于全面推進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實施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了專利開放許可的基本含義:專利權人......

    全球卒中領跑者克雷格·安德森全職加盟復旦大學

    旦大學 全球卒中研究領跑者、著名臨床神經科學家、世界卒中組織副主席克雷格·安德森(CraigAnderson)日前全職加入復旦大學,成為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類腦研究院)......

    青年科學家走進深圳市中小學開啟“科學第一講”

    2024前沿科學創新大會近日在深圳舉行,青年科學家社會責任聯盟與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緊密合作,發起科學家精神進校園和青年科學家科學第一講活動。科普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活動期間,活躍在科研一線的青年科學......

    科學家首次在室溫里德堡氣體中觀測到“時間晶體”

    本報北京7月18日電記者鄧暉從清華大學獲悉,該校物理系尤力教授團隊與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等國內外研究機構合作,首次在強相互作用的室溫里德堡氣體中,觀測到了持續穩定的“時間晶體”信號。相關研究成果日前......

    世界最輕最小,科學家成功研發太陽光驅動微型飛行器

    中新網北京7月18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家最近自主研發成功世界上迄今最輕、最小的太陽光驅動微型飛行器——靜電飛行器(CoulombFly),其由一種新型微型靜電電機作為發動機核心,可實現在純自然太......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