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8-25 09:14 原文鏈接: 科技創新需要這樣的學術交流

    ■本報記者 李晨

    “江老師,我給您出個主意!”在近日舉行的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術年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江雷作完報告一走下講臺,就被一旁的中國科學院院士遲力峰拉住,興致勃勃地說起她建議的研究思路。

    原來,江雷的報告并未事先安排在這次的學術報告中,而是他主動提出要給化學部的與會院士們分享他的科研工作。就在他作報告的前一天晚上,學部才將他安排在下午最后一個出場。

    “我現在就是要讓他們批評我,得到他們的comments(評價),我希望聽到不同的聲音。”江雷告訴《中國科學報》他主動要求作報告的原因,“不批評能進步嗎?想當年愛因斯坦就批評波爾的量子力學,才讓量子力學進步了。”

    讓江雷如此感興趣的研究是一個“生命科學的終極問題”——生命超低能耗高效信息傳輸、能量轉換物質合成的本質。

    電鰻搖擺身體就能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釋放高達600伏的電流;母雞可以在38攝氏度的體溫下用21天孵出小雞;人類大腦掌管著一切生命活動,但其功率僅有20瓦……

    科學家已經證明,生命領域的這些過程幾乎沒有能量損耗,卻承載著高效的信息傳輸和物質合成活動。生命體是如何做到的?

    “自然界已經實現了,我們只是去尋找它的合理性和原理。”江雷說,仿生學無法實現“絕對的仿”,而是追求“神似”,就好像飛機并不能像鳥一樣扇動翅膀,而是可以依靠螺旋槳或噴氣式發動機獲得動力。

    在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之后,江雷提出了大膽的假設:既然需要高能耗的熱化學條件在生命體中不存在,那么實現生命體能量轉換的途徑或許需要光的參與,可能涉及到光化學反應。

    江雷在報告中提出了這一假設,在隨后的提問環節中,多位院士加入了熱烈的討論。

    “你提出的這個光反應在實驗中有沒有證據?有沒有模擬的仿生模型體系已經做到了?”

    “江老師是物理背景學者,給我們化學部作報告,我覺得非常好,一些物理的概念引進來以后,化學家思考問題可能更快一些。我建議,有一些問題到物理領域討論。”

    “如果你這個假設成立的話,我們可以設計一個遠紅外發熱腔式的化學反應器,讓它能夠高效地產生我們需要的化學品。”

    ……

    依靠不同學科的知識背景,提出化學領域甚至其他領域的新想法,這種學科交叉的思維方式體現在多位化學部院士的報告中。

    中國科學院院士丁奎嶺在報告中強調未來合成科學的發展需要突破傳統學科研究范式,在合成化學與合成生物學之間建立起深度的科學鏈接,融合化學合成與生物合成各自的獨特優勢,拓展跨學科前沿交叉的發展新空間,構建合成科學新方向。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希說,要鼓勵青年學者勇于探索,突出原創,大膽地拓展人類認知邊界。“我們要以十分開放的思維發展化學,在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中不斷吸取發展的新動能,豐富化學內涵,拓展化學外延,同時利用化學原理和方法解決其他學科自身難以解決的問題,推動其他學科進步。化學工作者要主動承擔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的責任和義務,在解決生態環境、氣候、能源、健康和安全等人類可持續發展遇到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此外,其他中國科學院院士也分別作了學術報告。李景虹分享了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的化學測量學,劉買利討論了生物核磁共振波譜分析,周翔介紹了核酸化學生物學,馬光輝報告了從可控制造到生物制藥應用,元英進講了合成生物學及應用,孫立成探討了從天然到人工光合作用……

    “這樣的學術交流形式很好,能讓院士們了解彼此的研究進展。”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梅祥對《中國科學報》說,如果學術報告的時間再長一些就更好了,或許能進一步激發院士們的科研靈感。

    “我覺得這種交流方式真的是‘科學院’了!學術氛圍我還是很欣賞的。”丁奎嶺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白春禮說,新的想法要想得到不同學科的認同,需要不斷地討論、磨合、升華,這樣才能成熟起來。不管這個想法最后能不能成為大家所公認的成熟的理論,都值得探討,科技創新需要這樣一種精神。

    《中國科學報》 (2022-08-25 第1版 要聞)


    相關文章

    科技賦能,建設更多新糧倉

    踐行大食物觀,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匯聚科技創新動力,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中國東海,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在這里錨泊作業。從魚苗入艙、投喂養殖、起捕到加工,幾乎所......

    高校教師談科技成果轉化:很多企業只想“收果子”

     更好地促進高校科研成果轉化,是一個體制的問題,要靠高校和企業共同合作去探索。高校院所是科技成果產出的重要來源,然而據《2021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2021年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僅為3%。......

    國家科技傳播中心開放預約參觀

    本報訊(記者劉蘇雅)今天,國家科技傳播中心系列展覽正式開放預約參觀。中心現設有中華科技文明展、生態文明建設專題展、“郵票與科技”主題展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主題展覽。國家科技傳播中心位于奧林匹克公......

    吉林省建設科技專家庫,入庫專家需具備這些條件

    關于發布《吉林省科技專家庫管理辦法》的通知各市(州)科技局,長白山管委會教育科技局,長春新區、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管委會科技局,各縣(市)科技管理部門,各有關單位:為進一步規范吉林省科技專家庫管......

    中國科技互聯網企業首次!百度以第一完成單位登頂Nature

    近日,國際頂刊《自然》雜志發表了百度在生物計算領域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并以“加速預覽”(AcceleratedArticlePreview,AAP)形式快速發表。這“待遇”與當初DeepMind提出Al......

    如何高效工作,家庭幸福?中科院心理講師這樣解答

    六月,是夢想騰飛的季節,是考場征戰的日子;2023年6月8日,中國檢驗檢測學會測試裝備分會積極響應中國科協、科技部號召,組織開展2023年中國檢驗檢測學會測試裝備分會第二屆“全國科技工作者日”系列活動......

    探討“哲學與科技”的未來發展方向

    近日,由曲阜師范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與華南理工大學哲學與科技高等研究所聯合主辦的第七屆哲學與科技高層學術論壇在曲阜師范大學日照校區舉行,論壇以“當代科技詮釋學與科技前沿的哲學問題”為主題,旨在對當代......

    老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報告會舉辦

    近日,中國老科協舉辦“高擎精神火炬助力自立自強”老科技工作者先進事跡報告會。中國老科協副會長孫建國宣讀了2023年度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獎的獎勵決定,授予王輝等10名同志中國老科協獎“突出貢獻獎”......

    曹玉濤:努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作者:曹玉濤(洛陽師范學院副院長、河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科技與文化研究中心教授)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堅持“科技自立自強”......

    創新體制機制實現高水平科技成果轉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校作為我國重大科技創新策源地,近年來不斷產出重大科技成果,在服......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