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學家在韓國發現一件極為罕見的恐龍皮膚化石,并發現了世界最小恐龍足跡的整個腳底鱗片印痕,其細節對科學家理解極小型獸腳類恐龍的演化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韓國晉州國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部教授金景洙、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等共同完成。相關論文于2月14日發表于《科學報告》。
據悉,在恐龍足跡化石中,保存有皮膚印痕的不到總數的百分之一。更重要的是,不同種類恐龍的皮膚鱗片模式各不相同,具有重要的形態學特征。
“在過去幾年中,我們與韓國、美國學者一起,積極尋找一種很特殊的足跡——小龍足跡,這是世界上最袖珍的恐龍足跡。常見的恐龍足跡長度約20厘米到30厘米,但小龍足跡只有兩厘米左右。在野外,這么小的恐龍足跡不仔細辨認很可能就會錯過,這也意味著小龍的體長只有麻雀大小。而我們沒有想到的是,竟然在這么小的足跡上發現了皮膚印痕。”邢立達介紹說。
這批足跡是非常幸運的,它們差點消失在韓國晉州的一次大規模基建中。幸運的是,“鷹眼”及時出現并展開了搶救性的古生物學調查和營救工作。邢立達所在的圈子有自己的超級英雄——“鷹眼”,就是邢立達給金景洙起的外號。當“鷹眼”在一塊破碎的石板上發現第一個小龍足跡化石,并發現其有著完美皮膚痕跡時,他意識到這不是一個普通的發現,便立即叫停了整個工程,并召集中、美等國的專家學者展開了細致研究。這些精致的小龍足跡一共有4個,組成了一道行跡,跨過1億年的時空遇到人類。
“小龍足跡僅在韓國和中國發現,是東亞白堊紀的特有足跡,此次發表的是世界上第10處發現有小龍足跡的化石點,也是首次發現這種足跡的皮膚印痕。”邢立達說。
古生物學家從未發現過如此完美的皮膚印痕,足跡上的鱗片痕跡平均直徑還不到0.4毫米。而且,不同于此前的鱗片印痕僅出現在足跡的部分區域,小龍足跡保存了整個腳底的皮膚。
為什么這些皮膚印痕保存得如此完好?論文共同作者馬丁·洛克利解釋說,足跡是在非常薄的一層細泥上留下的,它就像一層厚度僅為一毫米的新鮮涂料,涂在堅硬的地面上。當小龍踩在這個黏性地面時,腳底的鱗片紋理得到了完美的復制。證據還表明,在足跡形成之前,這個地方下過一場陣雨,因此在地面留下了雨滴的痕跡。這是因為在一個足跡上,研究人員觀察到小龍踩壞了一個雨痕,從而證明了先下雨,后有恐龍經過。
小龍足跡的鱗片模式與其他肉食性獸腳類恐龍足跡相似,而明顯區別于古鳥類的腳底鱗片模式。此前發現的其他肉食性獸腳類恐龍足跡的鱗片要大得多,其鱗片直徑可達兩厘米左右,約一個硬幣大。這表明所有獸腳類恐龍都有類似的鱗片模式。小龍足跡上精致、保存完好的鱗片模式,就像比它大得多的近親鱗片的縮小版,只是尺寸同比縮小,數量并沒有增加。
“這種皮膚棒極了,不會因為尺寸小就變成密密麻麻的小坑,而是堅守它們的排列原則。”邢立達開玩笑說,“這或許就是恐龍護膚的終極秘密。”
12月28日,兩名工作人員在祿豐恐龍化石發掘現場工作。近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祿豐市、武定縣和雙柏縣開始進行恐龍化石搶救性發掘工作,此次計劃發掘三地共9處恐龍化石點。據介紹,自1938年在祿豐地區發......
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在1.2億年前的小盜龍化石中發現了這種小型恐龍的午餐。對該恐龍化石的重新分析發現,在其肋骨中存在哺乳動物的腳骨。這是恐龍以哺乳動物為食的第一個證據。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古脊椎動物學雜志......
激光激發熒光的小盜龍足部。小盜龍是白堊紀早期的鳥類近親,生活在現今中國東北部。小盜龍有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類似于現在的鷹。圖片來自作者香港中文大學教授MichaelPittman和臨沂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
中新網北京12月2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發現一個新種非鳥恐龍化石,其擁有類似于現代潛水鳥類(如企鵝和海雀)的流線體型。......
近日,貴州大學科考人員在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再次發現一處恐龍足跡,與2017年在茅臺鎮另一處地點發現的恐龍足跡為同一時期。貴州大學副教授文雪峰表示,通過腳印形狀來看,初步判斷它屬于獸腳類恐龍,屬于侏羅紀......
主流觀點認為,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里的小行星撞向地球,引發了恐龍的滅絕。根據美國密歇根大學的最新研究,這場撞擊還引發了一場巨大的海嘯,海浪高達1英里(約1609米),沖刷了距墨西哥尤卡坦半島......
6600萬年前,雄霸地球的恐龍消失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恐龍的滅絕?是小行星撞地球,是氣候變化,還是大面積火山爆發?答案或許不這么簡單——來自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
全楞獸藝術重建圖(成年與幼年)圖片來自SShelley英國愛丁堡大學一項研究發現,恐龍時代后最早的大型哺乳動物,生長速度比現代同體型的哺乳動物快一倍,壽命相對更短。這項研究凸顯出這些史前動......
津巴布韋恐龍化石中新發現的恐龍物種Mbiresaurusraathi圖片來自:AndreyAtuchin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通過津巴布韋的一組新的三疊世恐龍化石發現,最早的恐龍集中在超級大......
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研究論文稱,氣候帶影響了早期恐龍分布。來自津巴布韋的一組新的三疊世恐龍化石顯示,最早的恐龍集中在泛大陸(也稱盤古大陸)這個古超級大陸南端的溫帶區。這項研究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