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微環境中存在一層細胞外基質(ECM),其組成的“物理屏障”,嚴重降低免疫細胞對腫瘤細胞的浸潤及殺傷效果。盤狀結構域受體1(DDR1)是近年來發現的一種酪氨酸蛋白激酶受體,與乳腺癌等腫瘤進展密切相關。近日,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研究團隊在《Nature》發表了題為“Tumour DDR1 promotes collagen fibre alignment toinstigate immune exclusion”的文章。
利用多個三陰性乳腺癌小鼠模型,研究人員發現敲除DDR1可以促進腫瘤內T細胞的浸潤,并能抑制腫瘤的生長。DDR1胞外結構域可以增強ECM中膠原蛋白的結合,使膠原纖維致密排列,阻礙了免疫細胞對腫瘤的浸潤。進一步開發出一種靶向DDR1的中和抗體,發現其可破壞ECM中膠原纖維的排列,提高免疫浸潤并抑制腫瘤細胞的生長。
研究表明,抑制DDR1的表達可以降低腫瘤微環境中的免疫抑制作用,有可能成為腫瘤免疫治療的新靶點。
論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057-2
3月25日,記者從汕頭大學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獲悉,該院放療科副主任陳創珍團隊與法國古斯塔夫·魯西癌癥中心等機構合作,研究發現腸道低劑量放療能克服惡性腫瘤免疫耐藥。相關成果發表于《癌細胞》(Cancer......
轉移風險降低了46%,復發風險降低了47%!3月14日,《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在線發表了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教授孫穎/馬駿團隊同合作者最新鼻咽癌臨床研究成果。“我們首次在局晚期鼻咽癌治療中確立......
上海科技大學常任副教授王皞鵬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許琛琦、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教授達里奧·維尼亞利、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教授孔燕以及百濟神州沈志榮,首次闡明了免疫檢查點LAG3受......
上海科技大學常任副教授王皞鵬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許琛琦、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教授達里奧·維尼亞利、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教授孔燕以及百濟神州沈志榮,首次闡明了免疫檢查點LAG3受......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劉杰、研究員駱菲菲團隊,揭示了STING激動劑誘導單核細胞內源性PD-L1介導免疫抑制的全新機制,并提出通過STING信號重編程提升治療療效的新策略。3月10日,相關研究發表于......
圖HistoCell算法框架(a)及其對腫瘤病理影像相關細胞類型信息的預測精度(b)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T2341008)等資助下,清華大學北京市中醫藥交叉研究所李梢教授課題組,在智能解析......
圖(a-c)可級聯響應腫瘤微環境的分子組裝探針及其研究示意圖;(d,e)小鼠模型上原位胰腺癌的熒光成像與信號強度變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2274074、2137003)等資助下,南京大學......
2025年1月16日-17日,自然科學基金委醫學科學部“人體免疫力與疾病防治”戰略研討會在重慶召開。本次會議由自然科學基金委醫學科學部主辦,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承辦,重慶市金鳳實驗室協辦。中國科......
圖HistoCell算法框架(a)及其對腫瘤病理影像相關細胞類型信息的預測精度(b)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T2341008)等資助下,清華大學北京市中醫藥交叉研究所李梢教授課題組,在智能解析......
圖ICRAFT靶點發現流程、在癌細胞和T細胞中靶向TNFAIP3促進腫瘤免疫的示意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免疫力數字解碼”重大研究計劃項目(批準號:92374116)等資助下,北京大學前沿交叉研究院曾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