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大陸第一個獸醫藥理學及毒理學博士,袁宗輝院士(外籍院士)因病,于2020年2月6日晚在武漢家中病逝,享年63歲。在動物健康與疫病防控學術研究與應用研究領域,我們痛失一位在獸藥藥理與毒理學方面具有很高造詣的業界泰斗!
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西班牙皇家獸醫科學院外籍院士、973首席科學家袁宗輝教授
袁老在獸藥殘留與食品安全、抗菌藥耐藥性等領域,與美國、法國、比利時、西班牙、以色列等國科學家保持長期合作關系。先后14次以中國代表團成員身份參加國際食品法典大會和獸藥殘留法典會議。2012年,入選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專家;連續多年任科技部批準的唯一獸藥產業聯盟“化藥聯盟”秘書長;2014年,當選西班牙皇家獸醫科學院外籍院士。創建并領導國家獸藥殘留基準實驗室(華中農業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國家獸藥安全評價實驗室,農業部獸藥殘留檢測重點實驗室,農業部畜禽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武漢)。在2018年初,動保瞭望者(中國獸藥策劃網)舉辦的第七屆企業家年會中,袁教授告訴我們抗生素是不可替代的,告訴我們要正確地看待抗生素及其耐藥性,負責任或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時至今日,袁教授的振聾發聵之音,其理性、其科學、其風度仍然為我們所銘記。
謹以此文沉痛悼念袁宗輝教授!
一、現狀
1、獸藥的構成
獸藥是養殖業所必需的。據中國動保協會統計,我國獸藥產值500-600億元人民幣,但支撐著近5萬億產值的養殖業。我國獸用化藥70%以上是抗菌類藥物,其他抗寄生蟲藥、抗炎藥等加起來占比不足30%。
中國獸用化學藥品的構成(引自:中國獸藥協會)
2、獸用抗菌藥的作用
獸用抗菌藥的主要作用如下:
★防治疾病:有效控制了動物的細菌病和寄生蟲病,有效控制了動物病毒病和普通病的細菌性繼發感染,有效控制動物源性人畜共患病的傳播和人的感染,如磺胺藥、金霉素的使用。
★改善動物的生產性能:促進生長,提高動物性產品的產量;改善飼料利用率,降低養殖生產成本;提高動物的繁殖性能和胴體利用率,增加養殖效益。
★保護環境:抑制動物消化道異常發酵,減少甲烷和氨等溫室氣體排放;促進養分吸收利用,減少環境富營養化。
養殖業及其每個學科,就是要想盡方法讓動物長得快、長得好,產品優質、安全、豐富、消費者買得起,這是我們養殖人及其科技工作者所追求的的目標。所以,促進動物生長不是一件壞事,而是一件惠及大眾的好事。
獸用抗菌藥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可替代的。無論從安全性、有效性,還是質量可控性、經濟性等方面考慮,一些人現在所提倡的抗生素替代品,如抗菌疫苗、噬菌體、微生態制劑、中草藥及其提取物、群體感應及生物被膜抑制劑、抗菌肽、酶制劑等,都是不可能替代獸用抗生素的。越來越多的研究和事實證明,抗生素是不可替代的。
3、全球動保市場情況
2010-2016,全球動保市場復合增長率以年均10%以上速度增長。這是產業的需求,是不可否認的事實。美國和歐洲仍然是全球的兩大動保市場。
2017年,美國共批準11種食品生產動物用藥。無原創的一類新藥原料及其制劑,而多數是藥物性飼料添加劑(如抗菌藥、抗球蟲藥和生長促進劑)的復方制劑;肉雞用的品種多,豬藥和牛藥少;雞藥主要用于控制壞死性腸炎和球蟲病;性激素類同化劑仍批準用于肉牛的促生長,這類藥在國內為禁用藥物。美國同時也撤銷了一些食品動物用化藥產品,撤銷的原因是這些產品在美國已不再生產和銷售,但這些被撤銷產品的活性成分如抗菌藥和抗寄生蟲藥等是11種新批產品的活性成分。
4、中國獸藥現狀
2012-2016,中國獸藥產值和銷售額穩中有升,但是復合增長率均在下降。毛利率雖然有所增加,但是資產利潤率停滯不前,甚至有所下滑。進口獸藥產品的銷售額先下滑,近年平緩穩定,出口額緩慢爬升。
2016,我國進口的獸藥,49%為生物制品,23%為藥物飼料添加劑,27%為抗菌藥。按動物,豬、牛、羊用藥39.82%,禽用藥30.41%,寵物及其它動物藥29.77%。我國出口的獸藥,原料占55%。本人近年到歐洲的獸藥廠、飼料廠和獸藥房考查,發現80%抗菌藥和維生素的原料是中國制造。
有資料顯示,國內禽藥市場,排在前五名還是跨國公司的產品,中國公司的產品排在后面。
2017年,中國共批準56個新獸藥產品。這是30多年來獲批產品最多的年份之一。在這些產品中,疫苗17個,診斷試劑7個,抗生素3個,非抗生素化學藥17個,中藥9個。其中,一類藥4個,二類藥11個,三類藥28個。
二、前景
1、未來動物性食品需求情況
全世界的人口一直在增加,對畜產品質和量的需求也在增加。有人估計,從2005到2050,全世界肉牛將增長70%,羊差不多要翻一倍,豬增長40%,雞增加1.1倍,禽蛋增長60%-70%。這是人口增長和社會發展對我們供給產品的需求。這里特別要提出的是,金磚五國對動物性食品的需求是凈增99%。
我國提出在2-3年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小康”在各行各業都是有標準的,其中人民生活水平如動物性食品的消費水平就是重要的標準。如果按照小康標準,我國的肉欠缺15%-18%,奶欠缺85%。缺口很大,兩年時間能填平嗎?我國近年的肉產量是有所下滑的。養殖業的中心任務之一,就是采用包括獸用抗生素在內的各種先進技術,增加動物的產量,保障動物性產品有效供給。
眾所周知,我國養殖業存在動物發病率和死亡率高,生產效率低和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例如,進口產品到岸的價格比我們本土產品的價格還要低,說明我們產品的成本高,生產效率低。前已述及,獸用抗生素能夠控制疾病、提高生產效率、保護環境,是能夠解決目前制約我國養殖業發展的瓶頸問題的。所以,獸用抗生素是與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2、未來獸藥特別是獸用抗生素發展前景
據預測,未來五年全世界獸藥將繼續以7.3%左右速度增長,其中獸用抗生素將以67%速度增長。這是根據人口增長和社會進步對養殖業需求進行科學分析之后對獸藥產業發展所做的科學預測。
養殖業用藥的特點是群體給藥。群體給藥必須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原則。飼料添加和混飲給藥,仍然是防控動物的細菌病、寄生蟲病,以及病毒病和普通病的繼發感染的最有效、最經濟、最安全的用藥方式。例如,歐洲禁止小劑量促生長抗生素使用后,法國的獸用抗生素,仍然是67%通過飼料添加、24%通過混飲給藥。
獸藥要健康發展,真正起到為養殖業保駕護航的作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時期內,必須克服兩個“思想障礙”。
★一、獸藥殘留與食品安全。目前各國批準使用的獸藥,一般都有最高殘留限量。最高殘留限量是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如果用藥后動物可食性產品中藥物的殘留量不超過最高殘留限量,則產品是安全的。隨著分析儀器的進步,現在的色譜和質譜儀能檢出產品極其微量甚至是痕量的殘留物。不要因為產品中檢出了微量或痕量的殘留物,就認為產品不安全,就加以抵制。“脫離具體的量談毒性或安全性是耍流氓”。也不要因為殘留物的檢出量偶爾或略微高過最高殘留限量,就認為存在食品安全風險。“脫離風險等級談風險是蠱惑人心”。
★二、抗菌藥耐藥性。目前有關抗菌藥耐藥性的推測、猜想和恐懼達到了極點。一些人把人的醫院或社區的耐藥菌或超級菌的感染一股腦兒的認定是養殖動物使用抗菌藥所引起,這是嚴重的誤區,是一些人的別有用心或無知。事實上,國外包括歐洲,在禁用了小劑量促生長抗生素添加使用一段時間以后就意識到這一點。例如,2013年英國就指出,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表明,人類抗菌藥耐藥性問題主要是人本身使用抗生素的問題,跟動物用抗生素沒有多大關系。
麥當勞、肯德基等說自己的產品無抗,其實他們是在做秀。養雞業不用抗生素損失慘重,會導致致病菌傳播。
耐藥性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問題。大量的研究表明,耐藥性和用藥關系不大。50年前人們就發現,金屬離子,如銅、銀、鋅,能誘導細菌出現多重耐藥。銅誘導的耐藥菌對鏈霉素、四環素和氯霉素等耐藥。2017,哈佛科學家發現,腸球菌(enterococci),這一醫院內重要“超級細菌”,或許其4.5億年前的祖先就進化出堅不可摧的耐藥特性。所以,抗菌藥耐藥性在人類沒有使用抗生素之前,甚至在有人類之前就已經存在。一個多月前,我率中國代表團參加在韓國舉行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政府間特色大會時,美國科學家指出,清潔劑、消毒劑、洗滌劑、殺菌劑都能夠誘導細菌耐藥。這些產品,各行各業、每個家庭和個人每天都在使用,其用量遠遠大于抗生素,因此它們對細菌耐藥性的誘導作用遠大于抗生素。
根據一個基因或一篇文章而把一個藥物禁掉,是極不科學、極不負責任的做法。
結語: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健康
已知350多種動物傳染病,至少200多種為人畜共患病。無論添加還是混飲,抗菌藥都能減少動物性食品污染風險。患病動物對人類公共健康的風險遠遠大于耐藥性的風險。如果不控制好動物的疾病,疾病泛濫并傳播給人的風險遠大于對耐藥菌感染人的風險。所以,只有健康的動物才能有安全的食品。這就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健康”的理念。
(本文根據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西班牙皇家獸醫科學院外籍院士、973首席科學家袁宗輝教授在“回歸基本面·務實求發展——中國獸藥策劃網第七屆企業家年會”上的分享進行整理,已經嘉賓審核,略有刪減。)
三年來,B站的知識類創作者數量同比增長86%,知識類視頻投稿量同比增長199%。除了何同學、羅翔老師、汪品先院士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知識區UP主外,B站累計入駐名師學者645位,也是全網入駐院士最多的平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261.shtm......
2023年,是兩院院士增選之年。近日,中國科學院在京召開2023年度工作會議。會議部署了2023年全院重點工作。其中包括:深入推進院士制度改革和高水平科技智庫建設,穩妥有序完成2023年院士增選工作;......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布《中醫藥振興發展重大工程實施方案》(簡稱“《方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方案》是落實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有關意見的重要具體舉措,針對性強,力度大,進一步加......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領銜的中國海洋大學科研團隊在大洋東邊界流與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團隊首次利用高分辨率地球系統模式揭示了世界大洋主要東邊界上升流系統對全球變暖的響應與控制機理,改......
中國建筑國際集團有限公司17日在香港舉行“中國建筑國際集團院士工作站”揭牌儀式,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在香港建立的首個院士專家工作站。據介紹,中國建筑國際集團將依托院士專家工作站,發揮專家的引領作用,以“......
直播時間:2023年3月4日(周六)20:00直播地址:(直播間鏈接)中國科學報微博(直播間鏈接)科學網微博科學網APP科學網視頻號科學網B站科學網抖音【直播簡介】2009年,電影《阿凡達》上映后風靡......
《中國科學報》從2月28日召開的“中國科學院科學節·武漢專場”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中科院在漢院所積極推動科普,過去5年,1000余人次院士專家走進校園、企事業單位講述科普報告,相關科普場館每年迎來近80......
近日,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土壤環境科學與技術實驗室朱永官院士團隊在環境中致病菌毒力基因高通量檢測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VFG-Chip:Ahigh-throughputqPCRmicroa......
青藏高原研究所陳發虎院士訴吳慶龍侵權:被惡意詆毀故意造假日前,從北京互聯網法院獲悉,現年60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蘭州大學原副校長陳發虎訴現年49歲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