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2-15 15:24 原文鏈接: 空間中心在太陽風暴和激波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太陽風暴(CME)及其激波可以產生地磁暴、高能粒子(SEP)、射電暴,是空間天氣研究和預報的主要對象。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潁團隊在此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確定CME驅動的激波的三維結構、運動學以及與其在日球空間效應的關聯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在這方面的認知仍然很模糊。團隊結合多衛星遙感成像與就地觀測,分析了2017年9月10日的X8.3級的臨邊大爆發事件,揭示了激波的三維結構與演化對空間天氣預報、高能粒子加速的重要影響。激波的結構呈橢球狀,其與CME的距離由前沖(nose)向邊沿(flank)和尾部(wake)增大,見圖1(左)。激波的膨脹速度遠大于激波中心的平移速度,特別是,大的邊沿膨脹速度可以增強高能粒子加速,有助于解釋在地球和火星觀測到的地面粒子增強(GLE)事件。激波的膨脹和平移速度與耀斑輻射存在時間上的關聯。激波近同步到達地球和火星(圖1右),盡管二者徑向相距0.65 AU,這符合成像觀測到的激波膨脹占主導的結果。激波在到達STEREO A之前已衰減并消失。通過ENLIL MHD模擬以及與就地觀測的比對(圖1右),發現激波在太陽附近的膨脹對預報到達特定點的時間和沖擊程度有重要影響。為了精確預報空間天氣,CME激波的結構與運動學必須予以適當考慮。該論文即將發表于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第一作者為劉潁。

      研究SEP的釋放、傳播以及分布特征對建立空間環境預報模型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目前SEP的釋放與日冕EUV波和激波之間的相關性仍存在較大的爭議。團隊結合多衛星的遙感與就地觀測,研究了2012年1月27日太陽爆發產生的有明顯EUV波、激波和SEP的事件。該SEP事件被地球附近衛星與STEREO A觀測到。EUV波從活動區向日冕各個方向傳播,傳播過程中受到冕洞與其它活動區等日冕結構的影響而變得彌散。SEP開始釋放時,EUV波并沒有傳播到觀測衛星磁足點的位置。地球附近衛星觀測到的高能粒子的釋放時間與衛星磁力線開始鏈接到激波的時間一致,而STEREO A衛星觀測到的高能粒子的釋放時間晚于STEREO A衛星與激波初始形成磁鏈接的時間(見圖2)。這項工作指出EUV波對高能粒子釋放并不一定起重要作用,衛星與具有加速效率的激波部位的磁鏈接情況對高能粒子的釋放有著決定性作用,這為高能粒子事件預報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該論文發表于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第一作者為朱蓓。

      活動區12673在2017年9月6日產生兩次連續的X級耀斑爆發(見圖3),其中一次為過去十幾年最大(X9.3)。團隊研究表明,大爆發前累積浮現磁螺度達到-1.6×1043 Mx2,而累積剪切磁螺度達到-6×1043 Mx2,剪切磁螺度占到了總螺度的79%。剪切螺度在整個磁流浮現相中始終占主導地位。初始的浮現磁場包含相對較低的螺度,而更多的螺度是由于剪切和匯聚流作用在已經存在的和正在浮現的磁場上產生的。剪切運動隨著磁流浮現變得越來越強,尤其是在磁場核心區的中性線兩側。垂直電流的演化顯示大部分的強電流并未隨磁流浮現出來,這表明大部分的浮現磁場很可能并不是強帶電流的。核心區螺旋磁場(磁流繩)很可能是由于相對長時間的光球水平運動產生的。剪切和匯聚流受到磁流浮現的驅動而不斷產生。該研究揭示12673作為擁有強磁流浮現的活動區,其大部分的磁場非勢性并不是由磁流浮現產生,而是來自于光球的水平運動,這對理解大的太陽爆發具有重要意義。該論文發表于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第一作者為王瑞。

      通常情況下,較大的太陽爆發被認為是來自于有著較強光球磁場分布的活動區中。然而,團隊發現2015年11月4日產生的較大的太陽爆發來自于12443活動區邊沿彌散磁極,并同樣可以產生較強的地磁效應。該工作為太陽爆發的觸發機制提供了非典型性的研究范例,對減少災害性空間天氣事件的漏報具有重要意義。通過連續的磁圖研究人員得到流場的速度分布,并且推斷出匯聚流存在于暗條下方的中性線附近(見圖4)。磁場的對消現象也同時在匯聚流區域被檢測出來,且最強的磁重聯就發生在跟匯聚流重合的部分。這表明,匯聚運動和磁場的對消現象很可能跟彌散磁場區中性線處磁流繩結構的形成有關。暗條的中部區域處于較低的位置,貼近光球表面,且與爆發源區重合。該區域存在一個較粗的電流通道,該電流通道跟磁流繩有關。對于一個膨脹且較粗的電流通道,研究人員通過計算推斷torus不穩定性衰減指數的關鍵高度應該在37-47Mm之間,該高度越低說明磁流繩越容易爆發。地球附近就地觀測數據表明,該爆發產生的磁結構的南向磁場較強,引起了Dst為-90 nT的地磁暴事件。該論文發表于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第一作者為王瑞。

    相關文章

    云南天文臺等探測到超新星激波突破信號

    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研究員張居甲領銜的國際合作團隊,成功捕捉到超新星SN2024ggi的爆炸激波沖破其外圍致密星周物質的壯觀瞬間。這一成果深化了科學家對超新星激波爆發物理機制的認識,并為揭示恒星晚期演......

    太陽活動將于2025年達到高峰有何影響?

    2019年以來,太陽活動日益頻繁,到2025年更將迎來活動最高峰,太陽耀斑、日冕物質拋射可能會頻繁發生。什么是太陽耀斑?什么是太陽黑子?會對地球產生哪些影響?人類應如何應對?《科技周刊》記者采訪了中國......

    新疆天文臺在恒星形成區的激波研究中獲進展

    激波又稱沖擊波,是一種傳播擾動。當波的移動速度超過流體中本地的聲速時,它就是一種激波。在恒星形成過程中往往伴隨著激波活動。系統研究恒星形成區的激波活動對于理解恒星形成過程中的物理、化學性質非常重要。H......

    空間中心科研團隊在激波動理學研究中獲新進展

    激波是空間和天文中一種常見且重要的物理現象,在能量耗散和高能粒子加速中發揮作用。太陽風暴(CME)驅動的激波可產生持久的太陽高能粒子事件和射電暴,具有重要的空間天氣效應。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

    研究發現太陽風暴讓鯨迷路并擱淺

    灰鯨更有可能在出現更多太陽黑子的日子里擱淺。近日,研究人員找打了灰鯨可能依靠磁感在海洋中判斷方向的初步證據。它們可能完全迷失了方向,而不是內置GPS給出了錯誤信息。美國杜克大學的JesseGrange......

    激波中塵埃的摧毀效率被明顯低估?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天體物理綜合團組研究人員朱輝、田文武與哈佛史密松森天體物理中心研究員P.Slane、J.Raymond合作,直接測量出非輻射性激波中塵埃的平均摧毀比例,證明激波中塵埃的摧毀效率被明......

    空間中心在太陽風暴和激波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太陽風暴(CME)及其激波可以產生地磁暴、高能粒子(SEP)、射電暴,是空間天氣研究和預報的主要對象。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潁團隊在此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確定CME驅動的激波的三維結構、......

    空間中心在太陽風暴和激波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太陽風暴(CME)及其激波可以產生地磁暴、高能粒子(SEP)、射電暴,是空間天氣研究和預報的主要對象。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潁團隊在此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確定CME驅動的激波的三維結構、......

    空間中心在太陽風暴和激波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太陽風暴(CME)及其激波可以產生地磁暴、高能粒子(SEP)、射電暴,是空間天氣研究和預報的主要對象。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潁團隊在此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確定CME驅動的激波的三維結構、......

    空間中心在太陽風暴和激波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太陽風暴(CME)及其激波可以產生地磁暴、高能粒子(SEP)、射電暴,是空間天氣研究和預報的主要對象。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究員劉潁團隊在此研究方向取得系列進展。確定CME驅動的激波的三維結構、......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