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7月15日,澳大利亞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院長劉科在深圳“科技創新院士報告廳”做“碳中和誤區及其現實路徑”的專題演講。

    圖為我國能源專家劉科院士

      當前對碳中和的六大誤區

      劉科院士指出,當前業內對碳中和的挑戰及認知有限,存在幾個誤區:

      誤區一:認為風能和太陽能比火電都便宜,因此太陽能和風能完全取代火電實現碳中和。事實上,每年有8760小時,而太陽能每年發電小時數各地不同,平均在1700小時左右;也就是說太陽能大概在1/5 – 1/6 的時間段比火電便宜;而在其他5/6的時間段, 如果要儲電,其成本會遠遠高于火電。

      誤區二:人們以為有個魔術般的大規模儲電技術,但實際上能源行業沒有計算機行業的摩爾定律。“人類花了100多年時間的研發,電池的能量密度并沒有得到革命性的根本的改變”,迄今大規模GW及的儲電最便宜的還是100多年前就被發明的抽水儲能技術。

      誤區三:用二氧化碳制成化學品,但從規模上,二氧化碳制成化學品并不具備減碳價值。全世界約87%的石油都被燒掉了,約13%的石油生產了我們所有的石化產品。二氧化碳轉化為其他化學品對減碳的貢獻是相當有限的。

      誤區四:認為利用CCUS(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技術能夠碳中和。把生產過程排放的二氧化碳進行捕獲提純,再投入到新的生產過程中進行循環再利用或封存,理論上能夠實現二氧化碳的大規模捕集,但是“碳中和不光是一個技術的問題,更是經濟和社會發展平衡的綜合性問題”,劉科院士強調,在目前的技術下成本很高,也無法實現徹底固碳,而且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的補集難度也很大,迄今靠CCS或CCUS減低的CO2排放量是非常有限的。

      誤區五:認為通過提高能效能夠實現碳中和。通過增加能效能夠顯著降低工業流程、產品使用中的碳排放,前20年中國能效確實有顯著提高,但同時期,碳排放總量不但沒降低,而且增加很多。因此,提高能效是減碳的重要手段,但只要使用化石能源,提高能效對碳中和的貢獻也是非常有限的,提高能效確實是減低碳排放的成本最低,最應該優先做的。

      誤區六:希望以電動車取代燃油車來降低碳排放,但事實上電動車與燃油車之爭在一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劉科院士表示,“如果能源結構不改變,如果電網67%的還是煤電,那電動車是在增加碳排放,而不是減少碳排放。只有能源結構和電網里大部分是可再生能源構成的時候,電動車才能算得上清潔能源”。

    圖片.png

      未來如何實現碳中和?

      劉科院士提出實現碳中和的幾個現實路徑:

      第一個路徑是通過現有煤化工與可再生能源結合實現低碳能源系統。一方面可以讓現有的煤化工實現凈零碳排放,另一方面是通過太陽能、風能、核能電解水制備綠氫和氧氣,合成氣不經水汽變換,大大降低煤制甲醇的CO2排放。

      第二個路徑是利用煤炭領域的碳中和技術——微礦分離技術。在煤燃燒前,把可燃物及含污染物的礦物質分離開,制備低成本類液體燃料+土壤改良劑,源頭解決煤污染、濫用化肥及土壤生態問題,同時低成本生產甲醇、氫氣等高附加值化學品。

      第三個路徑是實現光伏與農業的綜合發展,將光伏與農業、畜牧業、水資源利用及沙漠治理并舉,實現光伏和沙漠治理結合,及光伏和農業聯合減碳。

      第四個路徑是峰谷電與熱儲能綜合利用,火電廠就是半夜也不能停,在半夜12點到早晨6點這個區間,火電廠盡管還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但發的電沒人用;利用分布式儲熱模塊,在谷電時段把電以熱的形式儲下來,再在需要時用于供熱或空調,可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實現真正的煤改電,再配合屋頂光伏戰略及縣域經濟,進一步減少電能消耗。

      第五個路徑是利用可再生能源制甲醇,然后做分布式的發電。可以使用甲醇氫能分布式能源替代一切使用柴油機的場景,和光伏、風能等不穩定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補。

    相關文章

    葉狀聚光器可大幅提高太陽能發電效率

    發光太陽能聚光器(LSC)是一種利用光致發光材料將陽光轉化為可被光伏電池捕獲利用的裝置。據發表在最新一期《能源光子學雜志》上的論文,日本立命館大學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新型葉狀LSC模型,可增強光子的收集......

    港科大團隊首創!加速鈣鈦礦電池商業化進程

    香港科技大學(港科大)工學院的一支研究團隊首創一種手性構型的界面微結構,用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該創新界面概念大幅度提高了電池的可靠性和光電轉換效率,有助于加速鈣鈦礦電池的商業化進程。周圓圓教授(右)及......

    發改委:強化雙碳計量體系建設,推動企業相關器具配備

    在遵循系統推進、急用先行、開放協同的策略下,我國正加速構建和完善碳達峰與碳中和(簡稱“雙碳”)的標準化和計量體系。標準化建設:2024年:計劃發布70項國家標準,涵蓋碳核算、碳足跡、碳減排、能效能耗、......

    俄研發出新型半透明太陽能電池板

    俄羅斯國立研究型技術大學開發了一種將氧化銦錫透明電極應用于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新方法,可進一步提高太陽能電池的效率并使其變得半透明。相關研究發表在新一期《太陽能材料和太陽能電池》雜志上。研究設定的任務是......

    可無限期飛行的微型太陽能無人機

    一架僅重4克的無人機是迄今為止最小的太陽能飛行器,這要歸功于其獨特的靜電電機和能輸出超高電壓的微型太陽能板。盡管該蜂鳥大小的原型機目前僅能飛行一小時,但其研發團隊表示,他們所使用的方法能夠最終讓昆蟲大......

    《碳達峰碳中和案例選》出版發行

    為全面總結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雙碳”重大宣示以來工作進展成效,宣傳推廣典型案例,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全國干部培訓教材編審指導委員會辦公室組織編寫了《碳達峰碳中和案例選》一書,已由黨建讀物出版社正式出版......

    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第04763號提案答復

    關于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第04763號(資源環境類365號)提案答復的函國科提案社〔2022〕第19號陳利頂委員:您提出的《關于加強風光資源開發空間及碳中和潛力研究,持續推進清潔資源開發的......

    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方案(2023—2025年)

    各有關單位:《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動方案(2023—2025年)》已經北京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審定同意,現印發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北京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2023年6月7日北京市......

    院士專家齊聚武大共論“碳中和”

    6月14日,“碳中和與新型能源產業生態高端閉門會”在武漢大學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李永舫,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余貽鑫,以及“政產學研金”等領域的60余位代表參加討論與......

    《碳中和可回收昆侖晶石衛生潔具制造工藝指南》團體標準通過審定

    “《碳中和可回收昆侖晶石衛生潔具制造工藝指南》團體標準(以下簡稱《團體標準》)的制定,旨在規范昆侖晶石衛生潔具的制造工藝,有助于解決傳統陶瓷衛浴行業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生產方式存在的問題。”6月1......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