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3-29 14:58 原文鏈接: 顱咽管瘤須精準醫療“導航”

    8.jpg

    邸飛主任正在為患兒做手術(袁超攝)

    近日,記者從首都兒科研究所獲悉,該所神經外科主任邸飛團隊秉承精準微創的手術理念,應用神經導航系統,通過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成功為一位顱咽管瘤患兒實施手術。患兒目前恢復良好。

    手術只是治療路上的第一步

    患兒軍軍,今年3歲,因突然不會走路,且睡覺時間越來越長、精神狀態欠佳就診于當地醫院。“醫生懷疑可能是神經系統出了問題,建議我們趕緊來北京確診治療。”軍軍在家人的陪伴下,首先就診于首兒所的神經內科,經過住院檢查,證實了腦部有腫瘤,隨后被轉入神經外科。

    “應該是顱咽管瘤,位于腦袋的最中心部位。并且腫瘤阻塞了腦脊液的正常循環,引起了嚴重的梗阻性腦積水,導致孩子的病情急劇加重,需要盡快手術治療”邸飛說,他們首先對患兒進行腦室-腹腔分流手術,解決了腦積水問題。

    一周后,在該所麻醉科的大力支持下,邸飛團隊應用神經導航系統為患兒進行顱咽管瘤的切除手術。手術歷時5小時,患兒顱腦內5cm&times;3cm的腫瘤被完整切除。

    術后,為了評估并調節術后的激素水平及糾正一過性的電解質紊亂,該所神經外科和小兒內分泌科、小兒重癥醫學科的醫生多次會診,幫助患兒平穩渡過了圍手術期的恢復階段。目前,軍軍恢復比較理想,激素水平及電解質、視力均正常。

    邸飛強調,手術成功只是兒童顱咽管瘤治療路上的第一步,術后還有較長的路要走,需要進行長期隨訪和治療。

    比如,一部分患兒因為腫瘤未能全切,須進一步放療化療或者質子治療,這就需要長期隨訪,動態觀察患兒的腫瘤生長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大部分患兒術后仍需要激素替代治療,因此長期的神經內分泌監測非常必要,神經外科和內分泌科要聯合為患兒調整激素替代治療方案,保證患兒生存狀態良好、擁有正常的生長發育。

    而對于有視力損傷的患兒,則需要到眼科門診定期復查,觀察其視力恢復情況,可進行中醫針灸、理療等治療,促進患兒術后視覺功能的恢復。另外,部分患兒術后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還需要進行神經心理診療及咨詢。

    神經外科醫生需要“第三只眼”

    顱咽管瘤是人類胚胎時期的顱咽管沒有完全閉合或退化,而在后天發生變異而發展成的一種先天性的顱內腫瘤,占顱內腫瘤的4.7%~6.5%,其中約60%發生于兒童,占兒童顱內腫瘤的10%~15%。

    顱咽管瘤主要發生于鞍區,因腫瘤壓迫視神經、垂體、下丘腦等重要結構,可引起上述結構破壞的臨床表現,比如顱高壓癥狀、內分泌功能低下癥狀、視覺損害。

    “患兒常因頭痛、惡心嘔吐就診于神經內科,或因身材矮小、多飲多尿等內分泌癥狀就診于內分泌科,還有部分患兒因視覺改變,如近視、失明等就診于眼科,從而被發現顱內腫瘤。”邸飛說,顱咽管瘤在病理上屬于良性腫瘤,但由于其起源復雜,位置深在,常與下丘腦、視神經、垂體柄、頸內動脈等顱內重要解剖結構黏連緊密,手術全切除難度大,術后反應重,并發癥多,復發率高,生存質量差等問題,被稱為“生物學惡性”的良性腫瘤。

    為此,首兒所神經外科提出兒童顱內腫瘤的精準微創的手術理念和治療目標,將神經導航系統應用于所有兒童顱內腫瘤手術。

    邸飛表示,神經導航系統被稱為“大腦地圖”,就像手機的“高德地圖”,應用患者術前的大腦影像資料,借助患者的體表標記及空間的三維神經導航定位儀,指導神經外科醫生更精準地判斷顱內腫瘤的位置、制定合適的手術入路、實時指導術中切除的位置及方向、避免過多的損傷、增加病變全切的幾率。因此,神經導航系統又被稱為神經外科醫生的“第三只眼”。

    相關文章

    勢頭正盛!島津2023財年Q1財報一覽

    近日,島津公司(ShimadzuCorporation)發布2023財年(截至2024年3月)第一季度財報。財務業績概述島津2023財年Q1報告顯示,凈銷售額為1092億日元,較2022年同期增加10......

    看不見的“針”讓診斷更精準

    小分子探針是一類特殊的有機化合物,通常具有低分子量,可以與特定生物分子相互作用,通過物理富集或化學反應形成可測量的信號變化,以實現對特定生物目標的定位或調控。由于小分子探針分子量小、滲透性強,能夠輕易......

    我國已確定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

    截至目前,我國已確定五批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項目,覆蓋所有醫療資源薄弱省份。同時,全國組建1.5萬個各種形式的醫聯體,遠程醫療覆蓋所有地級市。記者29日在2023全國深化醫改經驗推廣會暨中國衛......

    20點直播|西班牙生物材料研究中心教授作報告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205.shtm直播時間:2023年7月21日(周五)20:00-21:30直播平臺:科學網APP(......

    在滬鄉賢浙江義診,助力家鄉海島“醫療共富”

    “我是舟山人民培養出來的,能為家鄉做點事情理所當然。這幾年過年回去陪父母的時候,我也會幫忙給老鄉看看病,舉手之勞。”7月2日,上海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顱頜面科主任醫師烏丹旦接受記者采訪時說。7月1日至2日......

    量子算力與醫療數據首次“握手”

    科技日報記者吳長鋒記者從安徽省量子計算工程研究中心獲悉,近日,蚌埠醫學院與本源量子計算科技(合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源量子)達成合作,雙方將聯合探索量子計算在輔助醫學圖像識別、疾病診斷、藥物篩選......

    2023年中國健康醫療大數據行業企業研發現狀分析

    1、中國健康醫療大數據行業普遍研發力度較大健康醫療大數據技術是人工智能的典型應用,行業技術研發實力要求較高,研究單位對健康醫療大數據研發的持續投入,推動健康醫療大數據專利技術持續更新。從健康醫療大數據......

    微軟、谷歌、英偉達領軍,AI在醫療已有哪些進展?

    生成式AI(GenerativeAI)的市場空間究竟有多大,這個數字隨著新興機會如雨后春筍般冒出正在不斷被改寫。但可以確定的是,正是因為AIGC的火熱,又一家市值萬億美元的企業即將誕生——隨著AI核心......

    首個完全集成的可穿戴超聲系統

    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一個工程師團隊開發了第一個完全集成的可穿戴超聲系統,可用于深層組織監測,也可用于運動時佩戴,該系統推動了拯救生命的心血管監測技術的進步,相關論文發表在22日的《自然·生物技術......

    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

    日前,北京協和醫院分別與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貴州省人民醫院簽署幫扶合作協議。北京協和醫院將向這兩家醫院輸出品牌、技術、管理等優質醫療資源,共建區域醫學中心,助推貴州在醫療服務、醫學研究、成果轉化、人......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