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10-20 11:31 原文鏈接: 土地退化防治國際學術研討會召開

      10月12日,由世界水土保持協會(WASWAC)和中國水土保持學會(CSWCS)發起,中國科學院、水利部、陜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中國科學院 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承辦的土地退化防治國際學術研討會暨第一次世界水土保持協會理事會會議在西安開幕,來自美國、澳大利亞、法國、德國、印度、新西蘭、泰國、蒙古等36個國家的近300名從事土地資源管理、土地退化與荒漠化治理和流域管理領域的專家、學者和管理決策者參加會議,其中外國代表100余名,將在為期四天的會議上,主要圍繞土地退化現狀與演變過程、土地退化機理與驅動因子、土地退化防治技術與模式、土地退化與治理的環境效應評價、土地退化與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全球變化與土地退化及防治對策等問題進行交流與探討。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院士、水利部副部長劉寧,陜西省副省長姚引良,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孫鴻烈院士,世界水土保持協會主席Miodrag Zlatic,歐盟科技委員會代表、歐盟委員會 “土地荒漠化減緩與修復”(DESIRE)項目總協調人、荷蘭瓦赫寧根大學教授Coen Ritsema及歐洲土壤保持協會主席José Luis Rubio 教授及旱地農業生理生態學家、中國工程院山侖院士等出席了開幕式并致辭或做主題報告。此外,在會議還將組織一些代表赴楊凌農業科技產業示范區,參觀楊凌示范區管委會、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及歐盟委員會組織的“土地荒漠化減緩與修復”研究代表赴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綜合試驗站參觀考察。

      丁仲禮在致辭中講,作為國立科研機構,中國科學院一直堅持面向國際科技前沿、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開展工作。從建立之初,中科院就高度重視對土地退化與水土流失治理的研究。1955~1958年,我院組織由竺可楨副院長負責的黃河中游綜合考察隊,對全區的水土保持狀況進行了全面考察,繪制了流域規劃圖,并組織實施。上世紀70年代,又組織了黃淮海中低產田改造大會戰,取得了很好的社會經濟效益。目前我院擁有水土保持研究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等20多個相關研究機構,在土地合理利用、土地退化防治、水土保持、生態修復等多個領域開展了大量基礎研究和基礎應用研究。從2000年開始實施的“西部行動”計劃,在我國黃土高原、南方紅壤、長江中上游坡耕地、東北黑土等主要水土流失區建立了大型試驗示范區,布置了長期監測點。在我院建設的中國生態系統觀測網絡中,有1/3 的野外臺站開展與水土保持與治理相關的監測和研究。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中科院十分重視同相關部委和地方的科技合作。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科院和水利部在水土保持、泥石流防治等方面開展合作。2003年,與陜西省、水利部聯合共建了陜北8萬km2 生態建設試驗示范區。2007~2009年,會同水利部、中國工程院聯合組織了中國水土流失與生態安全考察,進一步摸清了我國水土流失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面對我國土地退化類型多、面積廣,防治形勢依然嚴峻的現狀,丁仲禮就下一步的科研工作談了三點意見。一是要針對我國不同退化區的特點,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不僅要強調人為工程手段,還要充分利用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能力,提出科學的綜合治理方案。二是研究手段要多樣化,在綜合考察和小尺度定點觀測的基礎上,還要加強政策研究。特別是對我國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重大生態工程的效果進行科學的評估。三是要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統一起來。土地退化地區往往是多民族聚集的貧困地區。研究工作不能為了治理而治理,而應把生態恢復和農民脫貧結合起來,探索生態補償、碳匯工程的路徑。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08年估計,全球約有15億人(占世界總人口的1/4)受到土地退化的影響。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堿化為主要特征的土地退化直接導致土地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產力下降,并直接影響全球和區域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土地保護已經成為世界水土資源研究的中心議題,為了進一步廣泛交流土地資源保護方面的研究成果與進展,促進全球土地資源保護與合理利用,世界水土保持協會(WASWAC)理事會決定2010年在中國召開國際土地退化防治學術研討會(LANDCON 1010)。

    相關文章

    植物所揭示多營養級生物多樣性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的調控機制

    近年來,集約化農業和畜牧業的擴展導致森林和草地的生物多樣性持續下降,成為全球生物多樣性危機的主要原因。不同營養級生物通過多樣性和相互作用,提供了多種重要的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即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因此,明......

    近海生態系統長期變化及穩態轉換研究獲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海洋浮游生物生態學研究團隊牽頭在人類活動引起的營養物質輸入背景下近海生態系統長期變化及穩態轉換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水研究》(......

    《自然》:氣候變化或導致海草減少,進而損害生態系統完整性

    近日發表在英國《自然·通訊》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氣候變化可能導致褐藻和海草的全球分布范圍縮減。這一研究為氣候變化對海洋生物產生普遍影響提供了新證據。褐藻和海草是構建海洋生態系統的關鍵植物,它們參與......

    赴港參加學術研討會,基金委發布相關項目指南

    2024年度赴港參加學術研討會NSFC-BHKAEC(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項目指南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NSFC)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以下簡稱BHKAEC)的雙邊合作協議和《2024年度國......

    赴港參加學術研討會,基金委發布相關項目指南

    2024年度赴港參加學術研討會NSFC-BHKAEC(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項目指南根據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NSFC)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以下簡稱BHKAEC)的雙邊合作協議和《2024年度國......

    應用研討精彩紛呈|聚焦光譜技術前沿領域共繪科研新篇章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2024年4月12日下午,在廈門召開的第二十五屆全國光譜儀器學術研討會上,四川大學侯賢燈教授等多位學者繼續帶來精彩報告,并且舉辦圓桌論壇全體參會代表圍繞主題展開熱烈討論。分析測試百科網......

    聚力光譜“三新”時代,第二十五屆全國光譜儀器學術研討會隆重開幕

    2024年4月12日,第二十五屆“全國光譜儀器學術研討會”在廈門隆重開幕。本次會議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中國檢驗檢測學會測試裝備分會、廈門大學及分析測試百科網聯合主辦,同時獲得支持單位中國儀......

    基金委發布1個國際學術研討會項目指南

    2024年度赴港參加“超越摩爾定律的前沿智慧硬件與信息系統”國際學術研討會項目指南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NSFC)和京港學術交流中心(以下簡稱BHKAEC)資助,香港大學主辦的“超越摩爾定......

    6年打磨,這項全球性研究挑戰傳統觀點

    “夢想成真”是所有人的愿望,科學家也不例外。為恢復喪失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生態學家早期提出一個聽起來很美的“夢境”假說。他們援引美國奇幻電影FieldofDreams(中文譯作《夢幻成真》)中的一......

    微塑料污染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影響研究獲進展

    近日,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章家恩教授團隊在微塑料污染對生態系統多功能性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于國際期刊《環境國際》(EnvironmentInternational)。自20世紀......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