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11-01 08:51 原文鏈接: 李政道與教育學者共答“錢學森之問”

      李政道先生作報告:要創新 需學問   

      過去的一年里,“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句震聾發聵的疑問一直是教育界、知識界、學術界的熱點話題。

      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隨著大師的遠去,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引起了上至國務院總理下至普通民眾的深思。

      10月30日,由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為論壇主席,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中國海洋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和科學時報社共同主辦的首屆“創新中國論壇”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數十位專家學者圍繞“求答錢學森之問:中國如何培養創新人才”的論壇主題,針對創新與人才培養領域的有關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未來5~10年,對于中國到底能不能培養真正的創新人才,是一個最大的機遇期和挑戰期。”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王志珍在致辭中指出:“如果我們現在不是動真格地從根本上來考慮這個問題的話,我們又將失去最好的人才輩出的時光。”

    “要創新,需學問”

      “培養創造科學和發明技術的人才,需要如錢學森先生和他求學時代的老師馮·卡門教授‘一對一’的精英教育經歷。”李政道先生在主旨報告中如此給出“錢學森之問”的破解良方。

      李政道從錢學森的求學之路講到自己的求學經歷。他認為,精英教育指精英的學生由精英的老師作“一對一”教導。執行精英教育的學院可以有多種不同的模式,也可以一位老師輔導三四位學生,但必須抽出時間“一對一”輔導。“錢學森和他的導師馮·卡門是如此,我和我的導師費米教授也如此。”

      回憶起西南聯大時的經歷,李政道十分感慨:“抗戰時期,浙江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環境艱苦,物質條件很差,但培養了很多杰出的科學技術創新人才。這段歷史值得研究。”

      84歲的李政道還特別向青年學子們提出建議:“要創新,需學問;只學答,非學問。要創新,需學問;問愈透,創更新。”

      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杰對這一點很有感觸,他認為,尤其對中國學生來講,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其實是創新能力最重要的基礎。“解決問題的能力應該是解決問題的系統方法,而不是題海戰術,不是要求學生把一切問題都在課堂上解決。”張杰強調。

      張杰表示:“大學的使命是培養人才,大學的靈魂是學術追求,大學的本質是創新。研究型大學的本質在于,把一群極具創新思維的教師和一群極具創新思維的學生聚集在一起,讓他們的創造力互相激勵,產生使學生受益終身的創造力、創新力和智慧。”

    呼喚學術文化和大學精神的回歸

      近年來,大學圍繞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進行了許多改革,如自主招生、大類招生、彈性學制、本科生學院制、通識教育、創新人才培養實驗班、國際聯合培養、雙專業、雙學位、第二學士學位、主輔修制、轉專業、學分互認等。

      不過,這些改革只是對原培養模式的“修修補補”,因為整體不到位,實際上離創新人才的培養理念還很遠,教育效果未能達到預期目標,正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指出的: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

      對此,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吳德星認為,大學和個人的發展在根本上取決于文化。對于大學來說,文化是事業的靈魂;對于個人而言,文化是自立自強的根本,文化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

      吳德星強調:“創新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多樣性和包容性的文化孕育,離不開深厚人文藝術底蘊的熏陶,離不開大學精神的傳承,離不開名家大師的激勵和引領,更離不開個人的努力拼搏。”

      如今盛行于大學的實用主義教育,只能培養出一代代有專業水準的小市民,整個民族的想象力、創造力和探索精神卻將喪失殆盡。

      中國工程院院士秦伯益就指出,從“李約瑟之謎”,到“諾貝爾獎情結”,到“錢學森之問”,都反映了中國學術文化和大學精神的缺失。

      不少學者在呼喚大學精神的回歸時,都會懷念西南聯大。為什么就再也創造不出西南聯大的輝煌?正如秦伯益所說:“聯大的成功在于它的學術自由和兼容并蓄,它不在乎千百人唯唯諾諾地說一樣的話,而珍惜有識之士能振振有詞地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

      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副院長王長樂提出,中國大學的發展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響,原因是缺乏傳統、缺乏對大學的真正認識,以及大學發展的碎片化。同時,他也表示:“在中國的大學發展史上可以看到許多今天我們尊敬的大學校長,他們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里面非常優秀的部分。蔡元培先生那封著名的辭職信,就為我們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里面最優秀、最光彩的部分,也告訴我們,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學精神。”

     
    培育創新土壤

      行政化對于中國教育的扼殺與危害,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官本位”教育體制,不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已經遠遠落后于中國經濟、文化建設的現實。用行政權力干涉教學事務的做法,使中國高校元氣大傷。

      “教育是超越任何意識形態的最根本的東西,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干預。看待教育就應該像看待母親一樣,愛護她,敬畏她。”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時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朱清時希望通過南方科大的“實驗”來回答“錢學森之問”,探索出一條培養創新人才的中國之路。

      從中國科大到南方科大,“學術優先”一直是朱清時所倡導的。多年的校長經歷,使朱清時對“去行政化”有自己的理解——學術(教授為主的委員會)主導,而不是行政官員主導來制定規章制度;依法治校,而不是誰權大就聽誰的;盡量減少行政機構及其人員,重新設計行政機構,使其對交叉科學發展的阻力降到最小。

      “不是說,讓教授當領導就行,異化成官員的教授更糟糕,應該反思‘雙肩挑’;也不是說,外行不能領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些老干部虛心聽取教授意見,照樣成了教育家。”朱清時說。

      朱清時坦言,南方科大的實驗是要交一筆“學費”的,但是他有勇氣也有信心堅持走下去,給大家做個示范。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則認為,我國的現代大學制度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依法辦學、政府管理、民主監督。他談到,自己前不久寫文章呼吁學生權利,卻遭到很多人的反對,他們希望學生有學校管、學校有政府管,因為他們認為“這都是為我們好”。在熊丙奇看來,如果對照學生自治、教授治校的現代大學,中國還沒有一所真正的現代大學。

      對于創新人才的培養,熊丙奇尤其看重最基本的公民教育。他說:“在合格公民都不能培養的時候,就希望要培養出拔尖人才,如同在一片荒涼的土地上希望長出參天大樹,是不可能的。”

      就像香港城市大學原校長張信剛說的:“中華文化中沒有阻礙創新的基因。”事有可為,事在人為。要讓杰出人才“冒”出來,就必須以受教育者為中心,按照人的成長規律和教育規律來重建適合創新人才成長的教育土壤和學術土壤。

      有鑒于此,由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和科學時報社聯合發起的“創新中國論壇”將從2010年開始,每年確定一個議題,廣邀國內外有識之士交流研討,希望通過系列交流與探討,為國內創新氛圍的構建和養成作出積極貢獻。

    相關文章

    以改革促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全國人大常委會專題詢問聚焦“雙一流”建設

    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增設交叉工程、智能感知工程、碳儲科學與工程、密碼科學與技術、生物育種科學等84種新本科專業;突出服務國家需求和注重實際貢獻,探索代表性成果評價,落實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轉化現金獎勵政......

    湖南公示省科技創新人才計劃項目驗收專家名單

    關于省科技創新人才計劃項目驗收專家的公示根據《湖南省科技創新計劃項目驗收管理工作規范》(湘科計〔2020〕29號)有關規定,省人才協作中心組織相關領域專家對“湖湘青年英才”“省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湖湘......

    浙大師生追思李政道:他是科學家,更是教育家

    中新網杭州9月9日電(曹丹)“浙江大學和祖國永遠是父親生命的一部分,他無比珍視。”近日,李政道的兒子李中清在浙江大學參加活動時說。在第40個教師節來臨前夕,浙江大學舉行“求是魂牽八十載——紀念李政道先......

    李政道先生最后一次回國時說,以后不會再回來了……

    “2010年,李政道先生最后一次回國的時候告訴我,以后他不會再回來了。他說,以往每次回國,他都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幫助,而這次回國卻主要是受到了大家的照顧。”8月25日,在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上,李政道......

    李政道先生最后一次回國時說,以后不會再回來了……

    本報訊(見習記者江慶齡)“2010年,李政道先生最后一次回國的時候告訴我,以后他不會再回來了。他說,以往每次回國,他都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幫助,而這次回國卻主要是受到了大家的照顧。”8月25日,在李政道......

    李政道追思會上,李中清特別提到這位“東方居里夫人”吳健雄

    8月25日上午,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在上海舉行。澎湃新聞記者張呈君圖8月25日上午,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在上海舉行,李政道長子李中清教授現場追憶父親生前點滴往事,他特別提到李政道一生中很重要的友人和同......

    李中清追憶父親李政道最后歲月:這句話說給永遠的科學和祖國

    8月25日(星期日)上午,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在上海舉行,李政道長子李中清教授在現場追憶父親生前點滴往事。李政道長子李中清教授在現場追憶父親生前點滴往事。澎湃新聞記者鄒佳雯圖李中清致答辭時,首先代表家......

    張杰院士追思李政道先生:我們將繼承其志并永遠懷念

    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在上海舉行。澎湃新聞記者張呈君攝8月25日(星期日)上午,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在上海李政道研究所天問廳舉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于當地時間2024年8月4......

    25日10點直播丨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

    直播時間:2024年8月25日(周日)10:00-11:30直播平臺:科學網APP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50708315996166......

    一周熱聞回顧(2024年8月11日)

    李政道先生逝世|他全方面推動了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美國當地時間2024年8月4日凌晨,世界杰出科學家、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在美國舊金山逝世,享年97歲。李政道,物理學家,1926年11月24......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