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11-02 10:31 原文鏈接: 秦伯益院士:呼喚大學精神的回歸

      有一種歷史現象叫回歸,回歸才有進步,才有健康的持續的進步。

      文藝復興是提倡古希臘羅馬文化,提出人本主義思想體系,使人性回歸。啟蒙運動是批判蒙昧主義,使人的理性回歸。中國唐朝的古文運動,是提倡先秦和兩漢文化傳統,使文風和社會風氣回歸。

      粉碎“四人幫”后真理標準的討論,糾正了以最高領導人的講話為真理標準的錯誤,重申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回歸。十三大提出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歷史定位的回歸。

      近百年來,中國經歷著歷史上最大的社會變革,大學精神就在這大背景中演變。解放前,大學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沿,高舉科學與民主的大旗,代表著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那時的大學精神是崇高的。

      1949年,中國共產黨以強大的政治和軍事力量推倒了“三座大山”,取得了史無前例的偉大勝利。60多年來教育工作有很大的成績,也出現了不少新的問題,下面我主要談問題。

      改革開放以前,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文化統帥了一切,統帥了學校,政治文化沖擊了大學里的學術文化。運動不斷,批斗不止,秩序混亂,斯文掃地,有的師生被批為“右派”、“反革命”,大學精神不再崇高。

      改革開放以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以“追逐個人利益最大化”為特征的市場文化又沖擊著學術文化,使得原本講道德、守誠信、追求真理的大學精神走了樣,變了味。

      除了政治文化和市場文化外,中國固有的官場文化和世俗文化,甚至市儈文化也在侵蝕著學術文化。當教育改革在“教育產業化”、“應試教育”、“大學擴招”、“高校合并”等方面有失誤的時候,大學無法保持傳統,大學精神再受傷害。

      大學精神是什么?先輩們已經有不少闡述。蔡元培先生說應該“學術自由,兼容并包”。梅貽琦先生說:“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有大師之謂也。”那么何謂大師?標準應該是清華大學90周年校慶時提出的“五個第一流”。

      當代很多大學校長也提出了很精辟的見解。劉道玉校長說:“西方大學的精髓就是:獨立、民主、自由、質疑、批判。這是大學精神之美,是發明創造所必不可少的。”楊福家校長說:“一流大學應該特色鮮明、大師云集、科研領先、以人為本,有大愛情懷。”朱清時校長說:“大學應有崇尚學術卓越的精神。”楊玉良校長說,“大學應該在精神層面上回歸大學本身的高尚”,“當前來講,回歸和堅守,比改革更重要”。他還說,“大學精神不能虛脫”,“當社會出現失范時,應該發出警世之言”。他們這些理念如果實現了,中國的大學就有希望了。

      從“李約瑟之謎”,到“諾貝爾獎情結”,到“錢學森之問”,都反映了中國學術文化和大學精神的缺失。“行政化”只是淺層的問題,“行政化”的根源是“黨政化”,但是現在誰也不敢提“去黨政化”,不僅事關黨的領導問題,還有“去黨政化”后怎么辦?

      我認為當前中國的教授也治不了校。因為現在的教授也都是在官場文化、世俗文化的影響下成長的,純粹的“學術文化人”已經不多了。即使蔡元培再世,面對現在各種非學術文化的包圍,也難以實現他的理想。所謂治大學,更要治社會,而大學精神的回歸應該先于社會,優于社會。

      現在大家懷念西南聯大的輝煌,最近出了一本書叫《聯大八年》。我認真讀了這本書,還為此專訪了昆明西南聯大的舊址,在聯大的圖書室內查閱了有關資料,正式資料都將聯大的精神歸為“愛國、科學和民主”。現在很多大學也在提倡這三條,為什么再也沒有聯大的輝煌呢?

      帶著這個問題,我又重新閱讀了《聯大八年》中馮友蘭先生寫的簡史。他說:“三校有不同之歷史,各異之學風,八年之久,合作無間。同無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聯大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轉移社會一時之風氣,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違千夫之諾諾,作一士之諤諤。”太好了!

      聯大的成功在于他的學術自由和兼容并包,它不在乎千百人唯唯諾諾地說一樣的話,而是珍惜有識之士能夠振振有辭地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我還認為,聯大的成功不能單看那八年,而是聯大繼承了八年前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幾十年堅持的校風和傳統,八年以后聯大學子還繼續潛心學術,結出了碩果,這才是中華文明的傳承,這才是真正的大學精神!

      學術要自由,就要避免政治干涉。從歷史上看,政治和學術是常有矛盾的。兩千多年中國歷史中,學術最活躍的是春秋戰國時期,那時政治很弱,于是出現了很多思想家和哲學家。秦始皇統一中國后,政治強大了,學術衰落了。秦朝以后中國再也沒有出現一個大思想家。政治強而學術也不錯的有兩個時期,一是漢朝的文景之治,另一個是唐朝的貞觀之治。

      清朝康乾盛世在政治、軍事、經濟方面都很強,乾隆年間中國的GDP世界第一,占世界總量的33%~40%,文化上卻大力壓制。俄國十月革命以后政治控制很強,但在學術上除了工業以外全面滑坡,最后政治也完了。政治不干涉學術,學術就好,干涉就糟。因為政治行為和學術行為是不同的:政治要求保持一致,服從組織;學術要求挑戰權威。現在中央的方針是“政治宣傳有紀律,學術探討無禁區”。這就對了。

      那么,如何體現黨對大學的領導?大學里如何管人?現代管理科學上有兩條基本原則,就是用人者管人的原則和一級管一級的能級管理原則。我們強調黨管干部,黨再通過人事部門和組織部門管人。這些部門不直接用人,誰好誰差他們并不清楚,只好啟動繁瑣的考核體系。其實誰好誰差,直接管事的領導最清楚。校長知道系主任,系主任知道教研室主任,教研室主任知道每個工作人員。有人怕教授用人權大了會有貓膩,其實直接用人的人管人貓膩才最小,因為他用非其人就會耽誤自己的工作,影響他的業績。

      比如統一高考問題。考是必須的,統是不合適的,只有中國是統考的。統一高考引發的應試教育,正在扼殺我們青年人的個性和智慧,而缺乏個性和智慧的人不會有大的創造性。現在我們看到應試教育的弊端,但不敢大動,只是修修補補的改,處處被動。其實,逐步恢復大學自主招生,問題會逐漸好轉。因為這是世界各國,包括我國解放前行之有效的辦法。

      大學教育與基礎教育不同,教材應該由教師和學生自主選擇,不必全國統一。社會的人才需求是多元的,教師和學生的特長原本也是多元的。充分發揮他們的特長,造就大批有特長和個性的人才,滿足社會的多元需要是現代教育的使命。制度的好壞不是理論問題,是實踐問題,大學教育的好壞,歸根結底應該由社會實踐來評判。

      (作者秦伯益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相關文章

    中國留學生5年內不得入境美國,外交部:這就是自詡學術自由的美國?

    1月4日,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據報道,多名中國留學生近期入境美國時遭到長時間盤查,并被檢查手機、電腦等隨身電子設備,一些學生的簽證被注銷,并被告知5年內不得入境美國。請問發言......

    德國學術自由正在經歷什么

    德國北部,卡爾斯魯厄。這是個安靜的扇形小城,圓心是1718年建成的卡爾斯魯厄宮殿,32條道路從宮殿向東、西、南三個方向延伸出來。早晨7點,阿克塞爾·豐克(AxelFunke)登上自行車,經過宮殿并繼續......

    張端鴻:中國高等教育為何需要學術自由?

    幾乎所有國家的憲法都保護言論自由,但是只有部分國家的憲法保護學術自由(AcademicFreedom)。即便是在崇尚自由的美國,也是到20世紀50年代,麥卡錫主義誹謗、迫害共產黨和民主進步人士的時候,......

    華中師范校長:保障學術發展是依法治校的重頭

    依法治校是一項體系龐雜的長久工程。雖然各高校推進依法治校面臨的問題各不相同,但培育自由理性、民主法治的大學氛圍,探索科學高效、和諧有序的大學權力運行機制,建立健全適應中國體制改革和社會轉型、適應大學發......

    郭立場:我們需要重塑大學精神

    近日,復旦大學學術委員會網站上登出一篇名為《“桑間濮上之音,亡國之音也!”從影星來訪,一堂課35人缺席談起》的文章,作者是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張慶熊。在文中,張慶熊稱,11月10日下午,他像往常一樣走進......

    閻輝:學術自由應從取消領導簽字開始

    我國科研體制中一個痼疾是人才部門所有制,由此造成束縛科研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形成只“唯上”“唯書”的氛圍,強化科研人員與單位領導人身依附關系,及部門領導雖然毫無貢獻卻“自動”在下屬科研人員論文上署名等一......

    秦伯益院士:呼喚大學精神的回歸

    有一種歷史現象叫回歸,回歸才有進步,才有健康的持續的進步。文藝復興是提倡古希臘羅馬文化,提出人本主義思想體系,使人性回歸。啟蒙運動是批判蒙昧主義,使人的理性回歸。中國唐朝的古文運動,是提倡先秦和兩漢文......

    秦伯益院士:呼喚大學精神的回歸

    有一種歷史現象叫回歸,回歸才有進步,才有健康的持續的進步。文藝復興是提倡古希臘羅馬文化,提出人本主義思想體系,使人性回歸。啟蒙運動是批判蒙昧主義,使人的理性回歸。中國唐朝的古文運動,是提倡先秦和兩漢文......

    秦伯益院士:呼喚大學精神的回歸

    有一種歷史現象叫回歸,回歸才有進步,才有健康的持續的進步。文藝復興是提倡古希臘羅馬文化,提出人本主義思想體系,使人性回歸。啟蒙運動是批判蒙昧主義,使人的理性回歸。中國唐朝的古文運動,是提倡先秦和兩漢文......

    中青報:大學氛圍不存大學精神焉附

    進入9月了,大學新學期又要開始,新生要入學。但愿他們度過當得起“大學”二字的4年。比爾·蓋茨日前發表言論,預測教育的未來,認為互聯網將成為人們學習的場所,取代學院與大學。“5年之后,你將能在互聯網上免......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