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系統”理解為“一個由多重相互作用的要素構成的結構”,那大千世界就是一個大系統。自然界、人類社會,也就可以被視為整個世界的兩個相互聯系和影響的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在經濟社會現實中,制度(包括政策在內)服務于其目標,并不是靠其單獨地得到遵守,而是靠其形成相互支持的規則群及其序列,即所謂“規則系統”。
顯而易見,環保政策技術性高,標準復雜,具有高度的專業性,以及要求環保政策的連續性和長期性。這就要求國家環保部門與產業管理、信貸管理、稅收管理、技術監督以及海關等部門的相關政策配合,并持續合作,方能有效實施環保政策。國家環保部門與央行、銀行監管等部門展開了一些合作,并取得了一定進展,然而,由于局限于其他配合部門政策的短期性和部門利益性,實際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如環保部門向央行征信部門提供企業環境違法信息,而央行通過征信系統向信貸銀行開放和提示,但信貸銀行究竟如何使用這些環境違法信息,起到何種警惕作用,是否存在信貸銀行對企業環境違法違規“視而不見”繼續放貸的情況,央行征信部門、銀行監管部門一直未展開專項或相關的檢查和具有警示意義的調查,也未對信貸部門要求報送相關信息使用情況的資料。也就是說,這些環保政策配合部門出臺的信貸政策更多的是指導意見,缺乏剛性執行檢查制度。從市場的宏觀管理者方面看,低碳經濟發展面臨著一定程度的宏觀政策 “規則系統”紊亂,遭遇了政策沖突的困境。
自銀行監管職能分離后,由于央行與銀監部門在制度上尚未形成一個信息共享的分工明確的關系,加之普遍存在部門利益傾向,在信貸政策上,便形成央行的窗口指導、銀監部門監管執行各自為政局面。央行與環保部門、銀監部門形成一些合作性環保政策和綠色信貸政策的指導意見,但央行由于缺乏對金融機構的信貸監管職能和手段,遂使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綠色信貸”政策僅僅具有指導作用,難以在實際中真正有所體現。
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戰略以來,一直注重宏觀經濟管理,實施各種財政、貨幣政策以及環境、土地政策等諸多政策組合的宏觀調控,以應對國民經濟過熱,保持健康持續的發展勢頭。然而,宏觀調控政策的實施往往是應對經濟周期波動進行“熨平式”管理,相機抉擇,或緊縮或擴張,呈現周期性和統一性。但是,宏觀調控政策對環保政策的長期性和可持續性卻構成了不應有的矛盾。在經濟低迷時,宏觀經濟政策往往采取寬松的政策,放松環保信貸政策,降低環保標準;反之,在經濟過熱時,則采取緊縮政策,無論環保、綠色行業和企業與否,“一刀切”和“急剎車”。如近些年,所展開的宏觀調控往往是一味打壓開發商,采取“一刀切”政策,不對調控對象細化,對實施低碳經濟的相關產品、項目和企業也“一視同仁”,使綠色環保政策未能起到示范和引導作用。如此,就直接破壞了環保政策的長期性和可持續性。
有鑒于此,為進一步提高低碳經濟政策與其他宏觀政策在“規則系統”運行中的協作效率,筆者在此提出幾點政策建議:
首先,建立環保政策與經濟政策間“規則系統”的統籌、規劃和管理機制。堅守環保政策的專業性、連續性和長期性,將環保政策、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置于宏觀政策“規則系統”中最高層級的、具有憲法屬性的元規則地位。這樣,可以保持整個宏觀政策“規則系統”的內在統一性,并控制規則調整的秩序。這里,最為關鍵的是要在全國人大常委會或國務院層面,建立環保與其他職能部門持續的合作機制。在進一步發揮“人大”執法監督職能,對環保部門與央行、銀監等金融監管部門間合作情況展開監督的同時,要加強征信立法,建立央行征信監管與自營兩分離體制,強化征信監管職能,加強對金融機構使用環保違規違法信息情況檢查,促進企業和金融機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從而推動全社會生態經濟和低碳經濟的健康發展。
其次,建立央行與銀監部門、金融機構間的信貸政策規則。在規則系統中,央行制定和出臺的信貸政策具有總管性特征,類似法律體系的憲法具有最高權威性;銀監部門制訂信貸政策主要是技術性操作規則。當然,至為關鍵的是,在他們之間建立一個溝通協商機制,賦予央行一定的信貸政策執行檢查權和征信信息使用情況檢查權,以保證信貸政策規則有效運行。
再次,進一步改進宏觀調控機制,實施差別化的宏觀調控政策。對真正關注和履行環境和社會責任的企業、金融機構,給予積極的關注,加以嚴格考核,對于符合環保和社會責任的項目實施差別化政策的優待,以激勵企業、金融機構專心致力于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和經營。
近期,來自全球各個國家的500名實驗室負責人參加了Frost&Sullivan安捷倫科技公司進行的實驗室可持續性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實驗室負責人都采用了可持續性指標。誠然,在現代實驗室規......
——新型實驗室場景的安全與可持續建設論壇成功召開2023年9月6日-8日,第二十屆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暨展覽會(BCEIA2023)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舉行。會議同期,由中國分析測試協......
海水中的各種元素,包括氫氣、氧氣、鈉和其他元素對地球上的生命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當試圖為可持續能源應用分離氫氣時,這種錯綜復雜的化學構成構成了一個挑戰。最近,來自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
根據密歇根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在使世界成為一個對人類和環境都更好的地方方面,陸地上的進展比海洋上的進展更成功。這種差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因為它強調了較富裕國家所享有的優勢可能正在破壞一種平衡。在聯合國......
8月7日,由中國能源學會、北京市懷柔區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2022可持續能源發展國際會議在京開幕。會期從8月7日至26日,包括核能清潔利用、CCUS(碳捕獲、利用與封存)等36個分論壇。中國工程院院士倪......
在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同濟大學共建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IESD)成立20周年之際,同濟大學聯手愛思唯爾,發布《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科研創新報告——全球視角下高校對可持續發展目......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人類逐漸意識到化石燃料的使用對環境的負面影響,這也促使人們開始重視其向可再生能源的轉型。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還需要尋找合適的工具用于儲存和提供電能,例如可充電電池和超級電容器等。電池將......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可持續性》最新發表一篇材料科學研究論文,中國科研團隊提出的一種新的電池設計,能提高水系鋅離子電池的性能,降低其制造成本。這項研究結果顯示出開發兼具安全性、高性能和......
它是人類在地球上活動的偵察員,通過三大載荷“利器”全天時協同觀測,觀察人與自然如何交互作用,精細刻畫著“人類活動痕跡”的點點滴滴。它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吹哨人”,監控人類“不文明行為”,動態、多尺度、......
11月7日,世界數字經濟論壇在京召開。本屆論壇以“數字化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分管日常工作副主席張玉卓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世界數字經濟論壇專家委員會主席梅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