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發生的甲型副傷寒疫情,與學校自備水源受到污染有關。在廣西,這樣的自備水源很多,我很擔心,類似的情況還將發生。”近日,一位熱心市民給記者打來電話,稱廣西各縣存在眾多自備井水源,一些學校、單位和個人抽取地下水,未經任何消毒處理直接飲用,存在諸多安全隱患。為此,記者進行了采訪。
全區自備水源近半細菌超標 自備水源的水質究竟怎么樣?根據該熱心市民提供的線索,記者采訪了國家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南寧監測站站長翁維滿。據他介紹,目前廣西使用自備水源的情況相當多,其中最為集中的是梧州岑溪、南寧賓陽、欽州浦北和北海合浦。這些自備水源都是直接抽取地下水,未經過任何消毒處理便作為飲用水。該站在對這些自備水源進行抽檢時發現,大多數水源總大腸桿菌群、糞大腸菌群和細菌總數超標。而按照國家2007年7月實施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的要求,生活飲用水中不得含有病原微生物,生活飲用水應經消毒處理。顯然,這些自備井水源都達不到這兩個標準。
“使用自備水源的危險相當大。”翁維滿介紹,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數據,80%的疾病跟飲用水有關,而這80%疾病里面又有90%以上是因為病原微生物超標引起的。如痢疾、霍亂、副傷寒、甲肝、乙肝等傳染病都可以經過水源來傳染。這也是飲用水必須消毒的一個主要原因。
2007年,該站受自治區建設廳委托,在我區開展第二次大范圍城市供水水質監督檢查工作。檢查發現,自備水源水樣的合格率為44.7%,比2005年下降4.1個百分點。其中,南寧的自備水源合格率為55.6%,柳州為80%,桂林為50%,梧州、賀州、欽州、北海合格率為0%,崇左、百色的合格率為50%,來賓為66.7%。
2009年,該站再次受自治區建設廳委托,在我區開展第三次大范圍城市供水水質監督檢查工作,發現自備水源水樣的合格率為54.2%,比2007年上升了9.5個百分點。本次檢查還發現個別自建設施供水單位所采用的地下水源存在放射性危害的風險。同時,超標項目大多為余氯、氯酸鹽、亞氯酸鹽、鐵、錳、濁度、耗氧量、菌落總數、總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等。 “自己排出來又自己喝進去”
廣西究竟有多少自備水源?據翁維滿介紹,根據他們的調查,目前有4個地方的自備水源最多:賓陽縣自備水源占全縣供水系統的50%,其中黎塘的自備水源又占賓陽縣的40%左右;合浦縣的自備水源占40%;浦北縣的占50%;岑溪市的占40%以上。
合浦縣供水公司負責人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該公司的日供水能力為10萬噸,可目前每天的實際供水量不足1.3萬噸。根據統計數據,合浦縣常住人口有18萬人,超過4萬多戶,可到自來水公司開戶的用戶只有1.3萬戶,這意味著該縣有超過3萬戶的用戶在使用自備水源作為飲用水。
據介紹,合浦縣的地下水里,鐵、錳、氨氮、總大腸菌群含量超標,如果不經過消毒處理直接飲用,可能會引發眾多慢性病,對居民身體健康影響極大。該縣很多居民都在自建房旁邊打井取水,同時建一個化糞池和排污溝,一遇雨季,糞水和污水很容易滲進井水,于是就出現了“自己排出來又自己喝進去”的情況。從2006年4月份開始,縣政府下發了關井通知,效果并不理想,自來水日供水量僅由當時的1萬噸增加到現在的1.3萬噸左右。
岑溪市自來水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岑溪市的地下水含鐵和錳偏高,而且PH值低于生活用水的最低標準,屬于偏酸性水。一到雨季,自備水源渾濁度竟達10度以上(生活用水衛生標準規定不得大于1度),水質指標很差。
在賓陽縣,某開發商擅自打井抽水,并供水給居民,繞過了國家關于城鎮供水實行特許經營的制度和水質監管制度。該縣的自備水源使用率也達到了50%,據知情人士透露,甚至一些政府機關部門也自行開采和使用自備水源。
自備井水處于監管盲區 廣西屬于巖溶地區,在很多地方,地下水與地表水是相通的,地表水受污染也會影響到地下水。根據自治區水利廳發布的2009廣西水資源公報,去年廣西主要河源水質與上年度相比略有下降,污染類型以細菌學指標和耗氧有機物污染為主,主要污染源來自沿河城鎮排入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和部分生產企業排入的超標工業廢水。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對自備水源的管理存在一個盲區。根據有關法規,“以家庭生活、畜禽飲用取水和其他少量取水的,不需要申請取水許可”,由于這個規定,很多自備水源都不在監管范圍以內,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現了過度開采地下水的情況。
可是,為什么有這么多人不用清潔方便的自來水,而要用自備水源呢?采訪中,大多數人都提到了一個“利”字。
據岑溪市自來水廠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市的一些中學、酒店都有自備井水源,甚至在醫院,也有使用自備井水源的情況。一些學校除了食堂和教職工使用自來水外,學生用水都是自備水。汛期時自備水特別渾濁,學生用這種水洗澡后有發癢情況,家長也曾向有關部門反映。
在合浦縣,也存在著老師用自來水,學生用自備井水的情況。甚至在餐飲業,使用自備井水的情況也很多。一些學校也給學生用水裝了總表,但只是做做樣子,并不使用自來水,依然使用自己抽的井水。
據介紹,許多居民和單位認為“用自來水太貴了”,自己打井可以減少開支或降低成本。而且,不用自來水,有關部門也難統計排污量,污水處理費就可以少交或不交了。
根據國務院2000年11月下發的《關于加強城市供水節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原則上不再批準新建自備水源,對原有的自備水源要逐步遞減許可取水量直至完全取消。可是,這些地方的自備水源為什么沒有取締?據了解,各地一直都在取締自備水源,但由于有些自備水源是在自來水管網建成之前就有了,一旦取締,就涉及到賠償的問題,給取締工作帶來了難度。另外,在一些農村,自來水管網沒有鋪設到戶,為了解決村民的飲水問題,不僅不能取締自備水源,還要幫他們打井取水。
不合格井水源亟待取締 業內人士認為,各市的自建設施供水企業和單位,供水設施相對簡陋,處理技術落后,忽視建立必要的水質檢測能力和水質管理制度;更有一些單位基本游離于水質監管之外,我行我素,不采取任何凈化措施就向居民直接供水,成為我區城鎮居民飲用水衛生安全的一大問題和隱憂。
如何保證居民飲用水安全?業內人士建議,首先是各地政府要高度重視,嚴格按照國家“在城區公共供水區域內不得有自備水源”的規定,采取堅決有效的措施,一律關閉取締自備水源。確實沒有辦法取締的,要增加消毒設施,配備專職檢疫人員,落實檢驗制度。同時積極提高城市公共供水的普及率,使所有的城市居民能夠享受到符合國家水質標準的放心水。
其次,相關主管部門要認真負起責任,履行對城市供水水質監督管理的職能,壓縮自備水源的空間,引導和促使供水企業嚴格按照國家標準管理和監控水質,使所有供水企業無一例外地納入規范化管理之中。
其三,要不斷提高農村居民集中供水普及率,保障農村供水水質安全。據了解,2009年自治區安排了資金,采取以獎代補的方式,對2006~2008年尚未安裝消毒設施的農村集中供水工程安裝消毒設備。新建的農村飲水集中供水工程要求全部安裝凈水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