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4-12-30 09:53 原文鏈接: 農業科技園:科技成果溢彩青海高原

    科技特派員向學生講解油桃生長知識

    在海拔3600多米的果洛州大武鎮建立了農業科技園,圖為農業科技園中種植的茄子和辣椒

    在海拔3600多米的果洛州大武鎮建立了農業科技園,圖為農業科技園中種植的茄子和辣椒

      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大多數地區是“5月見綠,8月泛黃”。

      對于習慣了一年一茬農耕生活的青海人來說,綠色的夏天寶貴而短暫。而近年來迅速發展的農業科技園區,則讓青海人一年四季都能享受“五彩的夏天”。

      田野一片蕭條,遠山白雪皚皚。11月20日,處在土族之鄉的互助農業科技示范園里,卻是一片生機盎然,各樣蔬菜青翠欲滴。記者在電子監控室看到,各溫室種的菜品、溫室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還有生長過程、生長時間、施用的什么化肥農藥等一目了然。

      據了解,這套溫室監控系統主要包括數據總控、遠程監控、農業物流網、病蟲害防治及流態監控、溫室環境監測五個系統。通過電腦平臺可以監測核心區、基地以及51個監控點的安全生產情況以及一些數據參數,實現溫室環境的自動監測和調控,以及與基地的互聯互動、語音對講、調度。

      “不但能使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也讓農業生產變得體面了。”海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主任韓秦如是評價農業科技園區為青海帶來的變化。在互助園區管委會副主任李積看來,園區其實就是集中展示技術的集裝組成配套,對農業生產起著引領作用,更讓人們深切感受著現代農業的內涵——“高投入、高效益、高產出”。

      據了解,近年來,青海積極加快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按照發揮區域優勢,立足高原特色產業的建設要求,遵循科技創新促產業、依托產業帶農業,緊扣農業促增收的主線,重點推進高原特色農牧業資源開發和特色生物資源開發,在農業技術組裝集成、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促進農民增收、培育現代農業企業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示范引導作用,取得了一批農牧業原始創新成果,推廣了一批農牧業科技新成果,建設了一批農牧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平臺,集聚了一批農牧業科技企業,有效帶動了農牧業增效和農牧民增收,推動了農業新技術的開發、轉化和推廣應用,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成果轉化,讓農業“綠色現代”起來

      果洛州地處三江源,平均海拔4000多米,是典型的高寒缺氧區。這里除了生長牧草,連樹都難以成活。然而,通過引進現代農業科技,在州府所在地大武鎮建立農業科技園,如今,這片高寒區的土地上不僅長出了綠油油的蔬菜,果洛人還吃上了自產的水果,在園區大棚中種植的果蔬已有18個品種,鮮菜可以四季生產。科技特派員王輝軍說:“利用現代農業科技,果洛也可以自產辣椒、油麥菜、油桃、草莓等常見果蔬啦。”

      與此同時,農業科技園還成了當地的觀光旅游地和科普基地,不少祖祖輩輩沒見過水果蔬菜生長的雪域老百姓攜家帶口前來旅游,一些學校也定期組織學生來參觀。

      在海東市樂都區蔬菜育苗中心,一些農民正在進行樂都長辣椒的嫁接工作。現場指導的省農科院植保所科技人員咸文榮告訴記者,辣椒的根部選用國外野生或雜交種子培育,接穗是樂都長辣椒,嫁接后可以有效抗辣椒疫病,提高產量。據了解,這一品種已經在樂都推廣有7、8年了,每年100萬株左右,比常規品種增產35%,發病率從30%降到4%以下。

      目前,海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樂都示范園建成設施面積達18000平方米的蔬菜規模化育苗中心,種苗年生產能力突破1億株,使樂都農業示范園區成為青海省最大的種苗生產基地。截至2013年底,整個園區累計實施項目105項,完成投資8.57億元,入駐企業19家,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5家,建成面積3350畝。果蔬標準化栽培、蔬菜種苗生產、農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已初具規模。

      樂都縣百利種苗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周興華介紹,現在每年育苗量可以達到3000萬株,可實現樂都蔬菜種苗全覆蓋,并擴大至平安、西寧、互助、大通、門源、尖扎等地方。

      近幾年,通過重大科技專項、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星火計劃等各類科技項目,青海省對農業科技園區建設進行了多方面支持,累計支持農業科技園區項目經費達4025萬元。先后建成了春油菜、馬鈴薯、青稞、牦牛、農產品加工等一批重點實驗室及各類研發中心,累計實施各類示范、推廣及產業化項目242項,開發新產品135個,新品種示范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通過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的引導示范,以春油菜、馬鈴薯、蠶豆等為代表的新品種及配套技術得以大面積推廣,特色農畜產品及生物資源加工技術進一步提高,有效提升了產業化水平,推動了綠色現代農業發展。

      省農林科學院和互豐農業科技集團公司聯手合作,多年來在互助北山等地進行“青雜”系列甘藍型雙低雜交油菜制種基地建設,2013年建立了雜交油菜制種基地17560畝,共收獲雜交油菜種子約200萬公斤,為省內外提供了大量優質的油菜良種,實現了農業科技工作的重心下移。“青雜”系列甘藍型油菜雜交種在整個春油菜區(青海、甘肅、新疆、內蒙古等)推廣達452萬畝,占整個春油菜區雜交油菜種植面積的80%以上,推廣區農民累計增收4億元。

      產學研結合,讓高原特色產業深度發展起來

      在海東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樂都示范園,記者看到,幾位西北農業科技大學的研究生正忙著與蔬菜育苗中心進行辣椒品種提純復壯項目合作。

      以園區作為橋梁,通過政府引導,積極搭建技術、資金、管理、市場等平臺,廣泛吸納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農業推廣部門專業技術人才以及科技特派員參與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深入園區開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各類技術服務,不僅優化了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結構,通過產學研的有效結合,還提升了園區科技創新能力,增強了園區科技示范帶動功能。

      目前,青海圍繞農牧業生產已建立了2個產業聯盟、10個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發展了1360名科技特派員深入各地開展農牧業科技服務工作。特別是通過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推動了園區和產業的發展。

      依托省林業技術推廣站、省農林科學院及諾木洪農場等單位實施的《柴達木地區枸杞良種選育及規范化栽培技術研究》項目,通過良種選育研究,選育出了青海第一個自主知識產權的枸杞新品種“青杞1號”,結束了青海沒有枸杞自主選育品種的歷史,確定了當前適宜青海枸杞產區栽培和推廣的優良品種寧杞1號和寧杞7號,通過建立枸杞良種繁育基地,繁育枸杞優良種苗74萬株,建立枸杞示范推廣基地11000畝。

      依托西寧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青海的沙棘白刺資源高值化利用及產業化也取得了顯著成效,共推廣中國沙棘雌雄搭配造林2.8萬畝,完成6萬畝沙棘白刺林基地的撫育和建設,開發新產品10項,生產新工藝4項,通過15項科技成果和25項發明專利的集成與產業化,初步形成了產業鏈,果汁類、果酒類、果粉類、保健食品類及中間體五大類30多個產品上市,與資源區的3413個農戶簽訂了沙棘、白刺資源保護、補栽、采收協議,支付農牧民原料收購款4750萬元,實現了產品出口創匯3365萬元,產值達到26500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近年來,青海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正是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業結構調整為突破口,以增加農業綜合能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依靠科技進步,努力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加強了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的引進與開發,形成了一批以設施農業、牛羊育肥、農產品加工、優良農作物種業等特色產業,在帶動農業產業增效、農牧民增收致富,促進新農村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產業鏈帶動,讓農牧民生活富起來

      從前,在腦山、半腦山地區,種植大田作物如油菜、馬鈴薯、小麥等,一畝地一年的收入也只有五、六百元錢;現在這里則種上了樹莓,一畝地產量1000公斤左右,按收購價每公斤10元算,收益可達1萬元。

      樹莓適宜高原冷涼氣候,口感好、品質好、產量高,目前推廣面積已達3萬畝,互助縣的林川、塘川、北山等地都有種植。互助農業科技示范園莓類小漿果工廠化育苗中心積極開展新品種樹莓種苗繁殖,并通過樹莓基地建設來選育推廣適應性強的樹苗新品種。從育苗中心把樹莓種苗免費提供給農戶,到從農民手里收鮮果,再到提供給園區企業進行飲料、果酒、果脯等的深加工,如今,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樹莓產業鏈。

      互助農業科技園區的互豐農業科技集團公司,通過和省農林科學院聯合,采取“公司+科研+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開展雜交油菜制種、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及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范推廣,建立年產馬鈴薯脫毒微型薯500萬粒左右,建設馬鈴薯原種基地0.5萬畝,一級種基地近5萬畝,生產低代脫毒種薯10萬噸以上,可滿足50萬畝以上的馬鈴薯二級種薯及商品薯生產用種,農民新增純收益1.5個億以上。同時公司通過技術創新、深化加工等延伸產業鏈條、建立風險基金、最低保護價收購、返利及合作組織等多種方式,與基地農戶建立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機制,形成利益共同體,真正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的。

      通過集聚一批農業企業,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得以改變;通過有效引導社會資金進入農業產業化生產,推動了農業資金投入的轉變;通過吸引科技特派員等投身推廣農業科技、轉化科技成果、開展技術培訓,有效提升了農牧民的勞動素質。

      目前,青海省2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已建成核心區面積達到6.04萬畝,引進各類新品種、新技術247項,園區累計完成投資89.5億元,核心區入駐企業218家,核心區年產值已達90.71億元,實現利稅11億元,園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8742元,較園區外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853元,園區培訓農牧民8.5萬人(次),園區就業人數達7.2萬人。

      31個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建成核心區面積達到12.67萬畝,引進各類新品種、新技術126項,省級園區累計完成投資59.5億元,核心區入駐企業191家,核心區年產值已達16億元,園區培訓農牧民15.4萬人次。農業科技園區在應用推廣農牧業先進技術、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加快和轉變農牧業發展方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顯著成效。

    相關文章

    “首屆農業科技圖書獎”在京揭曉

     頒獎儀式現場     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供圖11月14日,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首屆農業科技圖書獎”頒獎典禮在京舉行。中國農業科學院......

    康振生院士:為人師者,要學會寬容失敗

    康振生(左)與王曉杰討論實驗。受訪者供圖從1984年于母校西北農學院(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至今,我已經在這座校園里工作了近40個年頭,辛勤的工作換來了很多成績,也獲得了很多榮譽。然而對我......

    國家鹽堿地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成立

    7月17日,國家鹽堿地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成立大會在山東省黃河三角洲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隆重召開。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劉現武、東營市市長陳必昌、山東省黃三角國家農高區黨工委副書記田和友、農業農村部農田建......

    陜西7部門聯合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

    為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服務效能,引領和支撐農業高質量發展,陜西省科技廳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加快構建和完善適應全省農業發展的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在強化高校......

    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再添兩家

    1月12日,科技部官網公布兩份函,支持重慶市建設重慶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安徽省建設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以下簡稱示范區),并分別對示范區提出相應的建設要求。到2025年,重慶力爭建......

    我國農業科技整體實力進入世界前列

    11月19日,《“十三五”中國農業農村科技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發布。報告顯示,“十三五”時期,我國農業農村科技創新體系效能在改革中穩步提升,科技創新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總體呈現農業高新技術加快......

    輕簡高效栽培模式引領北京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

    “與傳統蔬菜生產模式相比,智能化生產單元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現輕簡化栽培,降低了田間管理的勞動強度,以往5個棚(每個400平方米)整個番茄生產季需要大約人工120人·天,而現在只需要90人·天,勞動生產效......

    全國政協委員王靜:建立投入增長機制,促農業科研進步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數據顯示,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60%,但相比美國、德國、荷蘭等發達國家80%以上的水平,仍有距離,農業科技對農業發展的貢獻率仍舊不高,種業“卡脖子”、資源優先節約技術瓶頸等問......

    全球協作打造農業科技命運共同體

    距離《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的實現還有十年。這一議程描繪了人類未來發展的美好愿景,即建立一個有充足、安全、價格低廉和營養豐富糧食的世界,構建一個安全、充滿活力和可持續的人類居住地。美好愿景的實......

    天津市農業科技特派員為現代農業注入新動能

    天津市科技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特派員制度建設和打贏脫貧攻堅戰指示批示精神,緊緊圍繞國家和天津市委、市政府戰略部署,以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致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建立多層次農業科技特派員隊......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