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01-30 11:43 原文鏈接: 復旦“青椒”:教學很牛也能評上副教授

       吳燕華終于評上副教授了。

      從2009年到復旦大學工作至今,這位側重教學的青年教師,曾兩次參評副教授。第一次因為拿不出“代表性成果”(側重學術、科研的代表作——記者注)而失敗,不過第二次,她憑借在遺傳學課堂上的“代表性教學成果”而獲評。

      這是復旦大學為“青椒”(青年教師)成長開辟的一條新路子。2012年,復旦大學制定了新的《教師高級職務聘任實施辦法》,首次在全校推行“代表性成果”評價機制,改變了以往學術評價過程中存在的“唯數量化”“形式化”“行政化”等問題。當時的“代表性成果”是主要從學術貢獻、學術影響和學術活力3個學術科研層面進行評價。

      教學“達人”、副教授吳燕華的出現,則正式向全校宣告——教學很牛也算“代表作”。這在復旦大學教務處處長徐雷看來意義重大,“這是理工科專業教師中,第一個憑借教學成果獲評副教授的。以往,理工科更看重科研水平”。

      “青椒”的困惑:干了教學,無力科研

      復旦大學的這次改革讓“青椒”們看到了希望。

      “青椒”是網絡上對80多萬名高校青年教師的昵稱。根據2012年教育部統計數據,普通高校中40歲及以下年齡的專任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60.88%,也就是說,高校教師中有三分之二的人是“青椒”。80后教師吳燕華就是其中之一。她留著齊劉海,長著娃娃臉。被記者問得煩了,她會當著學校領導的面,垂下腦袋,臉往桌面上越貼越近,然后長嘆一口氣,“唉……”

      她告訴記者,自己剛畢業時,為了留校,不惜進入“實驗教師”序列。做實驗教師,基本就意味著將要“與科研絕緣”。實驗教師比起普通教師,要完成更多的教學工作量,還有很多麻煩的實驗課程要上,“要做預實驗準備,從組織學生做實驗到幫助他們完成報告,一堆的事情”。

      繁重的教學任務,使得她的科研時間“捉襟見肘”。當時,很多人提醒她,科研不能放棄。所以只要不上課,她就一定在埋頭“攢”論文。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實在不是吳燕華的愛好——相反,在課堂上,被學生“吹捧”幾句,倒是能讓她“默默高尚”好幾天。

      至今,她回想起自己最驕傲的時刻,還是“給學生指對路”,而不是在某某期刊上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

      曾有一個不喜歡生命科學專業卻被父母填志愿“塞”進來的學生,在生命科學學院成績科科墊底。“他喜歡對外漢語專業,但父母不同意他本科轉專業,也不同意他考研轉專業。”吳燕華鼓勵這個學生考研,并“果斷”轉到對外漢語專業。

      后來,學生家長坐著飛機來上海找她“理論”,“為什么慫恿我的孩子考對外漢語專業?他生物專業出身,怎么考得上?”而結果是,這個學生不僅“跨界”考上了對外漢語專業,還年年拿獎學金,最后以專業第一的成績碩士畢業。

      學術論文依舊是“硬通貨”

      吳燕華所看重的這些,在生命科學學院也許并不算什么,因為在這里,學術科研才是真正的生命線。

      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楊繼反復強調“不鼓勵年輕教師脫離科研”,投入精力做教學當然沒錯,“但科研也要做,否則教學的后勁很難保證”。楊繼說,吳燕華之所以能評上副教授,也是因為她的科研能力本身就符合要求,她在重要期刊上發表過足夠數量的學術論文,只不過還沒有“科研代表作”,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能憑“教學代表作”評職稱。

      在吳燕華獲得的第二屆全國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理科組一等獎的頒獎評語中,有一條不容忽視:“她在教學中,體現了較為深刻的科研水平。”楊繼說,如果沒有這句話,“也就是個普通教書匠,拿不了獎”。

      吳燕華自己也清楚地知道這些。她告訴記者,如果不是學校職稱評定政策的改變,她或許至今還在困惑和迷茫中。

      “所有人都鼓勵我做一些科研,哪怕少也一定要堅持。”她深知論文才是真正的“硬通貨”,因此她花了大量精力在科研上,“拿過上海市人才項目,也發了幾篇SCR論文”。

      第一次參評副教授時,她頭上還頂著學生海選的“我心目中的好老師”光環,這個評比,全校只有10個老師獲獎,卻并未給她的職稱評定帶來多少幫助,“第一次評比時,考核還是相對重視科研”。

      記者注意到,復旦大學從2011年年底開始在全校推行“非升即走”的人事聘用制度。按照規定,擔任講師6年后未能晉升為副教授,就必須轉崗或不再續聘。從2009年入職至今,今年剛好是吳燕華入職后的第6年。

      雙管齊下鼓勵教學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幾乎所有人都在關注——復旦大學在“鼓勵教學”上,究竟能“不惜血本”到什么程度?給教學能力突出的“青椒”的獎勵,究竟能獎到多少錢?對此,復旦大學方面,卻不愿意多談。

      “不希望讓大家覺得,我們鼓勵教學主要是靠金錢激勵。其實,我們一直很注重教學。”徐雷說,學校內部的教學激勵分為兩部分,一種是榮譽性的,一種是獎勵性的。

      榮譽性激勵每年由學生自發投票評選出10個“我心目中的好老師”。這10個人,將獲得校長頒發的證書,“只是榮譽,沒錢”。

      獎勵性激勵,就是績效工資。從2012年開始,復旦大學開始推行績效工資制度,在基本工資和崗位工資之外,每年年底還會額外發給教師績效工資。績效工資能拿多少,取決于兩個方面——教學和科研,其中教學占比三分之二,科研占比三分之一。

      徐雷透露,這筆績效獎勵2013年大約為6000萬元,2014年為7000多萬元,2015年“不會低于2014年”。這筆錢直接“打包”到院系,由院系根據標準直接決定如何分配。

      楊繼告訴記者,生命科學學院從2014年開始評選3個年度大獎,即優秀教學獎、優秀教師獎、優秀青年教師獎,去年學院140多名教師中有60多人獲獎,獎金從1萬元至3萬元不等。

      這里還有一個“特聘首席教師”制度——每人每年3萬元獎勵,持續5年。盡管這一制度專為“鼓勵教學”而設,但并未放棄“科研”。它要求教師帶領的主干基礎課程在3~5年內形成較好的教學梯隊,并在教學方面有所研究;每年至少有1~2篇教學型研究論文任務,主持編寫一部國家級課程教材,至少一個研究項目獲得上海市級以上的教學成果獎。

    相關文章

    成立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中心復旦學科布局補齊“拼圖”

    13日,復旦大學天文與天體物理研究中心成立,我國天文學科方向領軍人才袁峰擔任中心主任。“天文學探索宇宙中天體起源、演化以及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等關系人類本身的重大問題,催生了最早的科學革命。”袁峰告訴......

    復旦教授馬劍鵬:AI已繞不開,宜從娃娃抓起

    “我整個職業生涯一直在做這個東西,但心里很清楚,同行也這么認為——在我們有生之年,‘蛋白質的折疊’問題是不可能解決的,尤其是蛋白質結構預測問題。結果AlphaFold出來了!”10月9日,博士生導師、......

    復旦團隊腦脊接口研究獲突破:癱瘓者有望重新行走

    只需在腦部和脊髓植入電極芯片,在大腦與脊髓間搭建一條“神經旁路”,癱瘓患者就有可能重新自主控制肌肉,恢復下肢站立及行走功能。復旦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加福民青年老師團隊研發新一代用于脊髓損傷患者的植......

    復旦管院公布推免招生不誠信名單,北大等校多人上榜

    9月29日,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官網刊發了一則《2024年度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推免招生不誠信名單通告》(簡稱《通告》)。《通告》稱,復旦大學管理學院2024年度推免招生選拔工作已結束。根據預錄取學生與我院簽......

    復旦團隊為太陽“天氣預報”提供第一手數據

    昨天上午10時31分,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在山東海陽附近海域使用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成功將8顆衛星發射升空,其中一顆是由復旦大學和上海航天空間技術有限公司聯合研制的首顆衛星——“復旦一號(瀾湄未來星)”。該......

    如何高質量讀研?復旦導師帶你入門|贈書

    開學了!從本科生真正進入研究生階段后,不少“研0”新生會面臨一段時間的“迷茫”期。怎么做科研?如何融入學術圈子?論文怎么寫?這些問題都需要同學們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解決。事實上,研究生階段與本科時期的學習......

    科學家發現多種潛在“風險”病毒會發生“宿主跳躍”

    中新社上海9月5日電(記者陳靜)記者5日獲悉,中國專家團隊應用前沿交叉研究方法揭示多種養殖哺乳動物中的潛在跨物種傳播風險等,將為構建多維度公共衛生風險評估與新發傳染病預測預報體系提供數據支持。北京時間......

    大學“第一課”,校長不約而同談學習

    ■本報見習記者張菲埡全國高校緊鑼密鼓迎接開學季。近日,在滬上,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大學等陸續開學。開學典禮上,校長們在致辭中不約而同地和新生們談到,進入大學后,要轉變學習方式,成為更優秀的學習......

    山東人從哪來?科學家重建山東人群六千年遺傳史

    山東人從哪來?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團隊、生命科學學院金力團隊聯合廈門大學王傳超團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王明輝團隊、山東省考古研究院孫波團隊及煙臺市博物館等13家單位獲取了山東18個遺址的69......

    復旦團隊實現納秒編程閃存規模集成和8納米極限微縮

    8月13日,記者從復旦大學獲悉,該校周鵬-劉春森團隊從界面工程出發,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最大規模1Kb納秒超快閃存陣列集成驗證,并證明了其超快特性可延伸至亞10納米。相關研究成果12日發表于國際期刊《自......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