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的楊波感受到一個明顯的變化:以前開個評審會動輒三四天,現在短短一天就能了事。這位中國科學院副研究員感慨道:“真是把時間還給我們了。”
楊波的感慨并非個案。在科教界,有句話流傳頗廣:“不是在參加評審,就是在參加評審的路上”。
這樣的調侃折射了一個遭受諸多詬病的現實情況——科教界各類評審活動多,項目申報、課題匯報、成果評獎等名目繁多;評審環節多,不少項目要求反復申報、層層報審,有的人常年疲于參評或者受評,擠占了科研時間,某種程度上導致科研人員的工作消耗在各類評審活動中。
前些年,科學家們一直在呼吁:“把時間還給我們”。
2013年9月,科技部、中組部、中宣部、教育部、財政部、人社部、農業部、國家衛生計生委、中科院、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及北京市等12家單位,開始出“重拳”,改進科研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工作(以下簡稱“三評”),進行精簡、合并、下放和取消。
根據“三評”工作領導小組對外公布的數據,一年多來,“三評”評審項目做了精簡,這12家單位共梳理取消各類評審項目37項,合并后減少41項,下放20項,總體精簡了近三成。
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在原有30個項目類型的基礎上優化整合,形成3個項目系列、18個項目類型的資助格局;教育部將示范性綜合實踐基地項目下放省級部門;科技部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下放地方科技主管部門;中宣部將文化名家和“四個一批”人才培養工程項目合并;北京市重點取消了各部門自行設置的評審事項等。
不僅數量減少,評審環節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簡化。“三評”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要通過開展中央地方聯合評審、壓縮評審時間、減少會議評審、建立評審信息互認共享機制等,進一步簡化評審環節,減輕科研人員的評審壓力。
評審活動頻繁和評審環節過多,這些曾被科研人員稱之為“噩夢”。中國農科院有關負責人曾向中國青年報記者透露,2012年該院各個研究所科研人員用于科學研究的時間占全部工作時間的平均比例為51%,其余時間主要用來爭取項目資金、參加各類會議、項目中期檢查、項目總結驗收等事宜。
其結果是,重復、低效的“偽創新”多了。2012年的數據顯示:國際上,科研、轉化和商業化生產的比例通常為1∶10∶100,而我國則為1∶0.7∶100。
如今,科技部等12家單位要求“壓縮評審時間”,響應“無評審月”倡議,確定將“三評”工作相對集中在每年4~5月和9~10月兩個時間段。這意味著,在其他時間段,科研人員基本不會受到“評審”的干擾。
在減少會議評審上,中組部將“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由過去的兩級評審簡化為一級評審;科技部牽頭的973計劃第三輪綜合咨詢環節取消項目答辯,會期由過去5天縮短為2.5天;中科院則著眼于各項評審工作的相互銜接,加強結果互用,將院重點實驗室評估與研究所診斷評估銜接,減少科研人員負擔;教育部建立健全聯合工作機制,對相關相近領域的工作事項,共享工作信息,減少高校重復勞動和基層工作負擔。
值得一提的是,這12家單位還探索解決了交叉申報和重復立項,以及科技項目分類評價機制的問題,適度減少會議評審。其中,自然科學基金和社科基金之間實行全面限項檢索,避免重復資助。中宣部與教育部等部門則商定,申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負責人,同期不得申請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并對相關基金進行聯合查重。
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到,過去一年,科技部對各計劃和專項間任務作進一步統籌,對申報項目進行查重,其中有131項因課題負責人超項等原因未予受理,占申報總數的13.7%,高技術領域項目占20%。
對于社會上十分關注的“千人計劃”和“萬人計劃”,中組部提出,將逐步實行網絡評審和匿名通訊評審。中宣部還提出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由過去的會議評審改為通訊評審等。
這樣的調整,對這些部門來說不失為一種“放權”。
據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一個科教領域的“負面清單”正在起草。目前,這12家中已經有單位借鑒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有關做法,探索實行“三評”項目的目錄清單制度和目錄清單制度的動態調整,進一步強化目錄清單制度的約束力。
“三評”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表示,政府部門集管、辦、評三重職能于一身的評估模式,既不利于人才培養開發,也不利于政府部門的職能轉變。
這位負責人說,“三評”工作還將著力解決科技計劃重復、分散、封閉、低效的“碎片化”問題,搭建公開統一的管理平臺。“跨部門項目整合是今年中央深改小組高度關注的一項工作,也是第二次‘三評’工作領導小組會議上提出的一個攻堅克難的重點。”他說。
2015年1月8日,《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對外發布,我國科研經費究竟怎么分配,誰來分配等問題見于文件之中。其中向外界傳遞的一個重要信號是,中央將對各個層面的科技計劃,以及分管科技計劃、科技項目的權力進行整合。
具體而言,政府將建立由科技部牽頭,財政部、國家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參加的科技計劃管理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在2015~2016年,把各計劃整合為5個類別,基本建成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建成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并向社會開放。2017年開始,按照新的5類計劃和管理體系運行。
“三評”工作領導小組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整個“三評”工作將與此結合,構建總體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計劃體系,有望從根本上解決各類評審活動多、時間分散等問題。
3月14日,內蒙古自治區首批培育的20家科技領軍企業完成認定工作并向社會公布具體名單。金宇保靈生物藥品有限公司、中國北方稀土(集團)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呼倫貝爾東北阜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20家行業龍頭......
3月18日,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第七屆第一次理事長辦公會在京召開。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理事長徐延豪主持會議。徐延豪指出,要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用黨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中國科技新聞學會事業前行的正確航向......
2023年3月18日至21日,由廣西大學牽頭承辦的中國工程科技論壇暨第二屆世界大跨拱橋建造技術大會在南寧舉行。大會以“大跨拱橋建造技術:創新與實踐”為主題,設置主旨報告、特邀報告和分會場報告,以線上和......
公告信息:采購項目名稱力航系材料試驗機采購項目品目貨物/通用設備/儀器儀表/試驗機/其他試驗機采購單位南方科技大學行政區域廣東省公告時間2023年03月16日16:42獲取招標文件時間2023年03月......
中國科協科普部關于申報2024年中國流動科技館項目的通知科協普函礎字〔2023〕5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科協科普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科協科普部: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
3月6日,北京首期“特色科學教師研修班”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懷柔園區開班,50名初中理科教師開啟了一場為期5天的研修之旅。本次活動由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和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科學傳播局聯合主辦。“特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5221.shtm【新征程再出發代表委員談“五個牢牢把握”】?? 北......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許多地區在推動本地優勢資源形成產業集聚方面積累了探索經驗,但從效果上看仍不足以有效支撐新舊動能轉化的進程。”日前,在接受《中國科......
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辦好高等教育,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要緊緊圍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源......
2月17日,何梁何利基金2021和2022年度頒獎大會在北京舉行,2021和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共授予112名杰出科技工作者,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范榮獲何梁何利基金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