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02-09 11:50 原文鏈接: 光催化技術:有機污染物的“克星”避免二次污染

       [導讀] 浙江理工大學材料與紡織學院教授王晟和他帶領的光催化納米材料研究團隊長期致力于尋找有效去除有機污染物的方法,并最終找到了對付有機污染物的“克星”,而且成功地運用在了寧波童王河的治理中。

       在當前諸多環境污染問題中,有機污染物(如農藥、染料)已經成為環境科學工作者廣泛關注的焦點。有機污染物難降解,大多具有“致癌、致突、致畸”的三致效應和遺傳毒性,即使濃度很低也會對生物體造成傷害。

       2007年,由于有機物污染導致的太湖藍藻大爆發至今讓很多人記憶猶新。幾十厘米厚的藍藻覆蓋水面,陣陣惡臭撲鼻,藍藻所到之處魚蝦死絕,水龍頭里放出的水又黃又臭,兩百多萬無錫市民面臨生活飲用水危機。據不完全統計,長三角地區大部分水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藍藻影響。

       浙江理工大學材料與紡織學院教授王晟和他帶領的光催化納米材料研究團隊長期致力于尋找有效去除有機污染物的方法,并最終找到了對付有機污染物的“克星”,而且成功地運用在了寧波童王河的治理中。“避免二次污染是光催化技術的最大亮點。”王晟介紹,光催化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在陽光照射的條件下可以將有機物安全地轉變為二氧化碳和水等無機物,整個過程不需要其他化學輔助劑,反應條件溫和,無二次污染。

       光催化的神奇作用

       “與金屬離子等無機物相比,水體中的有機物難以運用現有治理技術處理,而上世紀70年代出現的光催化技術逐漸顯示出無可比擬的優勢。要治水,就要恢復水生態平衡,其中的關鍵就是要去除水中復雜難降解的有機物。”王晟說道,傳統的物理吸附法、化學氧化法、微生物法和高溫焚燒法都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比如效率低、易產生二次污染、適用范圍窄、能耗高。

       據王晟介紹,以納米二氧化鈦為代表的光催化劑由于其被光激發后產生的帶正電的空穴和帶負電的電子具有強氧化性和強還原性,能將幾乎所有的有機污染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整個過程不需要其他化學輔助劑,反應條件溫和,無二次污染,運行成本低,而且可充分利用廉價環保的太陽光作為反應光源。這種光催化分解有機物的方法在廢水凈化、廢氣凈化等領域被廣泛研究,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好馬配好鞍

       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王晟碰到一個兩難困境,這也是長期以來困擾光催化技術走向實際應用的瓶頸。如此“好用”的光催化技術,卻面臨著一個實際應用難題:找不到合適的“容器”去裝光催化劑。

       據了解,二氧化鈦受紫外光激發后所具有的強氧化還原性對于分解對象無選擇性,如果直接復合到有機物基體材料中,會縮短有機物基體材料的使用壽命;如果直接將二氧化鈦投入反應溶液中,則會形成懸濁液體系,即使二氧化鈦對有機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反應效率,也會因為無法回收二氧化鈦而導致二次污染。

       “光催化技術自1972年在日本誕生以來,始終沒有在日本大面積推廣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王晟說道,長久以來科學家始終不能找到一個適合用來放置光催化劑的“容器”。

       隨著不斷的嘗試和努力,一條不同尋常的思路在王晟的頭腦中漸漸清晰:在二氧化硅層和納米二氧化鈦之間制造一個水和空氣可自由透過的納米空間,把這個空間作為有效的反應場所來催化反應的進行。通過大量的試驗,王晟和他的團隊終于成功制備出中空型界面光催化劑——具有核、殼結構的二氧化硅包覆二氧化鈦粒子。這種中空結構避免了對于表面活性點的屏蔽,從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其催化活性,達到了既保護有機催化載體,又不損傷催化能力的目的。

       王晟表示,他們已經與企業合作建成核、殼中空納米材料中試化設備,并取得了降解藍藻、降解垃圾填埋場滲濾液等實用化成果。

       實踐中大顯身手

       隨著“容器”問題得以解決,王晟團隊的光催化治污水技術終于被成功地運用到了寧波童王河的整治中去。

       據了解,王晟團隊和寧波天河生態水景科技有限公司正在合作義務整治童王河,并運用和校驗他們研發的先進的光催化治理污水技術。

       “把光催化特種纖維做成各種形態,比如‘人工草毯’、‘人工網床’等形式,放置在水中。”王晟說,這樣,在太陽光照下,造成河水黑臭的有機污染物將很快被清理干凈。之后還將對河道進行微生物和沉水植物治理,這兩種技術主要針對氮、磷、重金屬離子等河道中的其他污染物。

       據相關部門檢測,童王河的主要技術指標將已經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透明度至少達到了1.5米,同時也開創了國內首個大規模運用光催化技術治理河水的成功先例。據悉,這種安全高效的光催化水生態綜合修復技術將會在浙江省“五水共治”中大顯身手。

    相關文章

    英國牛津:處理氣候變化要嚴厲!

    英國牛津大學中國中心主任拉納·米特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視頻專訪時說,在全球面臨的所有問題中,氣候變化也許是其中最緊迫的一個,必須通過最嚴肅的方式和采取最現實的行動應對氣候變化。他說,除了認真應對,“真......

    《尾礦庫污染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指南(試行)》

    關于發布《尾礦庫污染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指南(試行)》的公告索引號000014672/2022-00176分類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生成日期2022-05-23文號公告2022年第10號主......

    高選擇性制造乙烷和氫氣,北科大團隊發文《自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熊宇杰教授、龍冉教授研究團隊與楊金龍院士團隊付岑峰副研究員、南京大學鄒志剛院士團隊姚穎方教授合作,創新了光催化甲烷無氧偶聯的催化劑設計,實現了高選擇性制備乙烷和氫氣,效率達到中溫熱催化......

    甲烷高效光催化NOCM催化劑新思路

    甲烷作為一種重要的碳基小分子,在自然界分布廣泛,是天然氣、頁巖氣、可燃冰、沼氣等的主要成分。迄今為止,甲烷的使用仍以燃燒為主,導致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作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合成氨、甲醇及其衍生物,......

    中科大在光催化甲烷制乙烷/氫氣研究中獲進展

    甲烷作為一種重要的碳基小分子,在自然界分布廣泛,是天然氣、頁巖氣、可燃冰、沼氣等的主要成分。迄今為止,甲烷的使用仍以燃燒為主,導致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作為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合成氨、甲醇及其衍生物,......

    研究揭示硅藻適應硝酸鹽污染的新機制

    家庭生活、畜牧業和化肥施用等人類活動造成的硝酸鹽污染,正威脅著海洋生態系統和凈初級生產力。作為初級生產力的主要組成部分,硅藻能夠適應高硝酸鹽環境,但其機制尚不清楚。近日,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胡獻......

    我國學者在大氣有機物排放清單和來源解析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1625701、92044302、22188102)等資助下,清華大學王書肖教授和趙斌助理教授團隊在大氣有機物排放清單和來源解析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全揮......

    這些重污染單位,發文點名批評

    名稱關于公開2021年第四季度主要污染物排放嚴重超標重點排污單位名單和處理處罰整改情況的函索引號000014672/2022-00119分類生態環境執法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辦公廳生成日期2022-03-......

    關于進一步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控的意見

    名稱關于進一步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控的意見索引號000014672/2022-00101分類固體廢物與化學品管理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生成日期2022-03-07文號環固體〔2022〕17號主題詞關于進一步加......

    聯合國環境大會續會通過終止塑料污染的決議

    第五屆聯合國環境大會續會2日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通過《終止塑料污染決議(草案)》。這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決議旨在推動全球治理塑料污染。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會后向媒體提供的信息,來自175個國家的國家元首、環......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