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2月4日,在廣東檢驗檢疫局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內,一場別開生面的研討會正在舉行。就在同一天,“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研究室”掛牌運作,該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研究室的成立,是檢驗檢疫部門與社會著名研究所合作共建、互利雙贏、強強合作的一項創新舉措。

      “小實驗室也能辦大事”

      廣東局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是質檢系統唯一資質齊全、正常運行的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檢驗檢疫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工作已超出了單純的檢測范疇,做了大量扎實有效的工作,為政策制定和新藥研發等提供了依據,為‘探索未知’打下了堅實基礎。”在研討會現場,鐘南山院士用“執著可貴、精神可貴、協作可貴”高度評價廣東局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從無到有、從量到質的奮斗歷程,稱贊其“小實驗室也能辦大事”。為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實現跨領域發展,發揮檢驗檢疫服務社會、服務民眾的作用,廣東局將目光投向了系統外。

      “我們在合作過程中坦誠務實,不存私心,能夠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因此,雖然合作時間不長,但取得了顯著成效。”廣東局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主任黃吉城感慨地說。

      “這樣的合作伙伴很難得”

      1月30日,全球第二例、廣東首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病例,痊愈康復出院。而在2014年5月,四川省檢出的全球首例人感染H5N6禽流感患者已經死亡。

      近日,該實驗室又獲得國家衛計委頒發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結核分枝桿菌的動物感染實驗資格,可以利用小型動物對新發病毒做研究和實驗,深入研究病毒在動物體內的運行機理,以便研發新的藥物和疫苗。

      廣東局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已成為質檢系統唯一獲得CNAS認可和國家衛計委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室資格的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是質檢系統唯一有H7N9毒株、可開展H7N9病毒分離和科研活動的生物安全實驗室,也是質檢系統唯一獲得國家衛計委批準可以從事埃博拉病毒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實驗活動資格的實驗室。

      “像搶救病人一樣忘我工作”

      “為了防控疫情,檢驗檢疫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工作精神就像我們醫院搶救SARS病人一樣,令人十分敬佩。”鐘南山院士的評價,是贊揚,也是鼓勵。

      廣州作為全國直航非洲航班最多的口岸,是全國防控輸入性埃博拉出血熱疫情最關鍵的地區。為將疫情擋在國門之外,實驗室的同志們與病毒展開了長達幾個月的生死較量。實驗期間,實驗人員穿著雙層防護服,在處于負壓狀態的實驗室內長時間集中精力完成每一項精細操作,體能消耗非常大。

      與此同時,實驗室加強科研攻關,依托埃博拉病毒檢測方法開發出“埃博拉病毒檢測試劑盒”,疑似樣本在完成核酸提取后,通過該試劑盒,僅需3小時即可完成4種埃博拉病毒核酸的檢測。此外,受質檢總局委托,該實驗室還承辦了6期“口岸埃博拉出血熱疫情防控培訓班”,為來自35個直屬檢驗檢疫局的369名學員提供了系統培訓。

      就是這樣一支只有12人的技術專家隊伍,憑著執著與堅持,在科研、檢測工作中精益求精,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業績,抒寫了一件又一件感人事跡。

    相關文章

    注冊破7000人,看看哪些藥企、Biotech、科研院所、投資機構會來BIONNOVA!

    2025年4月9-10日,第6屆BIONNOVA生物醫藥創新者論壇暨展覽會誠邀新老朋友再次相約上海張江科學會堂,同筑新程!截至目前,7483位來自800多家企業和組織的生物醫藥全產業鏈領導與專家已確認......

    (生物樣本制備與分析檢測裝備智能通信協議技術規范)標準制定工作組成立

    各相關單位:生物樣本制備與分析檢測裝備之間的智能通信,是指在生物樣本的采集、制備、存儲、分析和檢測等關鍵環節中,通過先進的信息化和自動化技術,實現不同設備間的數據交換、協同作業和智能決策。隨著生物科技......

    江蘇生物醫用材料創新任務揭榜掛帥(第二批)項目開始申報

    關于申報生物醫用材料創新任務揭榜掛帥(第二批)項目的通知蘇工信新材〔2025〕65號各設區市工信局、市場監管局,省藥監局各檢查分局:為加快我國生物醫用材料研制生產及應用進程,推進生物醫用材料上下游協同......

    科研人員開發病毒分類新工具,大幅提升病毒注釋率

    記者11日從中國海洋大學獲悉,該校海洋生命學院汪岷教授團隊基于序列比對和圖論方法,開發了病毒分類新工具ViralTaxonomicAssignmentPipeline(VITAP)。該成果近日在國際知......

    新成果揭露植物病毒“作惡過程”

    “驚蟄”節氣過后,植物蘇醒,展現出勃勃生機,但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病毒也開始“興風作浪”。當植物得了病毒病,生長受阻,病毒是如何在植物體內“作惡”的?這一機制一直未被揭露。3月5日,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新研究實現跨病毒類型和跨毒株的通用預測

    鵬城實驗室-北京大學聯合團隊與廣州實驗室研究員周鵬團隊合作,研究實現了跨病毒類型和跨毒株的通用預測,涵蓋新冠、流感、寨卡和艾滋病病毒,展現了AI助力自然科學研究范式革新的巨大潛力。近日,相關成果發表于......

    《自然》預測2025年值得關注的技術方向

    從先進的免疫療法到自驅動實驗室,從生物修復到光子計算,英國《自然》網站在近日的報道中,列出了2025年值得關注的技術方向。這些技術圍繞可持續性和人工智能(AI)這兩大核心關鍵詞,將掀起新一輪創新浪潮。......

    常見病毒可能有助于保護皮膚免受陽光傷害

    在與太陽無休止的斗爭中,人類皮膚可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微觀盟友。暴露在紫外線下會破壞細胞中的DNA,增加一個人患皮膚癌的可能性。但是,根據近日發表于《癌細胞》的一項對小鼠和人類的研究,正常人類皮膚上常見......

    AI設計“納米籠”模擬病毒復雜結構

    對AI設計的蛋白質“納米籠”進行低溫電子顯微鏡分析。圖片來源:韓國浦項科技大學韓國浦項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設計出一種“納米籠”,成功模擬出病毒的復雜結構。其可遞送治療基因,進而成......

    爭議!病毒新官方名稱引發研究人員不滿

    你或許從未聽說過Betacoronaviruspandemicum這個名字,但你很有可能在過去5年內的某個時刻感染過它。它是導致COVID-19的病毒,其更廣為人知的名稱是SARS-CoV-2,即“嚴......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