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03-09 17:44 原文鏈接: “科學之夜”聚焦2014的“科學”與“新聞”

       1月31日晚6點半,原本靜謐的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園區開始熙熙攘攘。不少理工科模樣的學生簇擁著走向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一樓講堂,興奮地討論著即將舉行的“科學之夜”中國科學報社年度盛典。

      今夜,這里匯聚了來自各學科領域、各行各業的科技大牛。

      陳佳洱、郭雷、沈保根、魏江春、韓布興、匡廷云、饒子和、包信和、曹雪濤等數十位兩院院士、專家和學者,以及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科技部、中國科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相關部委及多家科技企業的近400位領導和嘉賓出席了此次盛典。

      他們的關注,體現了社會各界對于兩大關鍵詞的日漸重視:“科學”與“新聞”。

      在科技創新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核心位置的今日,無論是自媒體傳播還是主流媒體報道,都在很大程度上顯示著民眾和知識界、科技界對于科技創新的極大關注。同時,科技界的專家學者也在努力通過各種媒介傳播形式,提升公眾的科學認知和科學素養,建立公眾對于前沿科技的信任。

      在當今互聯網時代,“科學”與“新聞”縱橫交織所產生的作用與影響,已經大大超越了兩個詞語本身的含義。

      “科學”“新聞”相得益彰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的“兩院院士評選2014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活動已經舉辦了21屆。

      早在1994年,中國科學報社就聯合發起了這項被很多院士稱為一年一度“科技盛會”的評選活動。

      兩院院士的投票評選對當年國內外科技進展進行了系統、權威的梳理,經過媒體廣泛報道,幫助公眾進一步了解國內外科技發展動態,對科學宣傳普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010年,“科學”與“新聞”之間的關系又更近了一步。

      在溝通互聯時代,隨著科學網在科技圈的崛起,中國科學報社順勢在科學網上發起了更加親民的“2010科學網年度人物”評選活動,讓公眾可以票選出自己心目中的年度科學新聞人物。

      2011年12月,這項“國民票選”正式更名為“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活動。五年來,該評選活動在科技界建立了良好口碑和影響力。不僅是對當年科技進展、科學發展的系統梳理,也是對優秀科技人才的鼓勵和支持。

      四大領域熠熠生輝

      “趙闖+楊楊”。在頒獎舞臺上,這對被譽為“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科學藝術家組合引起了臺下觀眾的注意。

      “他們雖然不是科研人員,但卻做到了很多科研人員做不到的科普推廣,他們成為了科學和大眾之間的橋梁。”在現場對這對科學藝術家組合印象深刻的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細胞生物學博士張魯狄告訴《科學新聞》。

      “2014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活動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醫學科學報》和《科學新聞》雜志共同主辦。

      此次獲得該獎項的十位“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按照四大評選領域劃分,評選出了以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趙忠賢,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為代表的“基礎研究領域科學家”;以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謝和平,中國科學院院士包信和為代表的“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杰出者”;“科技傳播者(含科普工作者)”科學藝術家組合“趙闖和楊楊”;以及“科技企業領軍人物”中國工程院院士、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程京,曙光信息產業有限公司總裁歷軍,中科招商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單祥雙。

      同時,經評委提名并選舉,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于敏被評為“2014中國科學年度特別新聞人物”。

      2014帶來的科學驚喜

      “2014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的評委會上,除了兩院院士、專家學者和媒體資深人士之外,還有一個新的面孔,他是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趙斌。評委會當天,他專程從上海趕來投票,之后又飛回上海。

      談到參加此次評審會的理由,他一下子列了一大串:正好趕上學校放假,名單當中很多院士是值得他學習的對象,他想代表北京之外、院士之外科研人員的聲音等等。

      最重要一點,他認為這種專門為科學相關領域開設的評選活動,是對年輕科研工作者的一種激勵。

      “因為這更像是來自民間、社會角度的承認,是一種全社會的關注度,不是行政行為,所以更容易獲得大家的好感。”趙斌告訴《科學新聞》,眾多好處之下,自己覺得北京之行非常值得。

      此次評選活動所劃分的四大評選領域延續了去年的評選標準,不僅代表著如今科技界的主流發展方向,也是2014年度創新驅動發展、科技推動進步的真實寫照。

      這四大領域“不好說是覆蓋了整個科技界,但是我覺得已經覆蓋了2014年(科學技術發展)比較突出的幾個方面”,中國科學院院士匡廷云告訴《科學新聞》。

      但是評選科學年度新聞人物,就如同在科技金字塔的塔尖上百里挑一,是否能夠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的確有一定難度。不過,隨著我國的科技發展進入重要的躍升期,我們也相信世界的科技舞臺上會涌現出更多優秀科學人物的身影。

    相關文章

    一工程院院士被查

    2月17日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發布消息:國投生物科技投資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岳國君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紀檢監察組紀律審查和安徽省池州市監察委員會監察調查。201......

    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2重點專項項目指南征求意見

    根據《國務院關于改進加強中央財政科研項目和資金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11號)、《國務院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國發[2014]64號)、《國家重點研發......

    今天,緬懷中國核潛艇心臟設計師趙仁愷

    趙仁愷院士(1923.2.16~2010.7.29)是中核集團中國核動力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設計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被譽為核潛艇守護神。今天是趙老誕辰百周年。他的一生可謂經歷豐富,為中國核潛艇研制、為......

    中國藥谷院士專家大講堂開講

    今天,記者從北京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管委會了解到,以“精準醫療與IVD產業未來發展趨勢”為主題的2023年第一期中國藥谷院士專家大講堂舉辦。生物信息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潤生和10余位相關領域專家、企......

    中國醫科大學聘任吳天一院士為雙聘終身教授

    據中國醫科大學消息,2月13日上午,該校在青海省心腦血管專科醫院舉行中國醫科大學雙聘終身教授授予儀式,聘任“七一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杰出校友吳天一為該校雙聘終身教授。聘任儀式上,吳天一院士飽......

    中國中醫藥總診療人次達12億人次

    近日從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獲悉,近年來,科技部、國家衛生健康委等部門多舉措支持中醫藥科技創新發展,疫情防控期間開展有效方藥篩選、臨床療效評價等領域的科研攻關,為中醫藥的臨床發揮提供了科技支撐。中醫藥科技創......

    去年新認定項目751項,上海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十強出爐

    “2022上海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百佳表彰會”日前舉行。10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業化發展有特色、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突出的項目榮獲2021年度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自主創新十強”稱號。截至2022年......

    上任|凌文當選為山東省科協主席

    據山東科協官微消息,2月15日,在山東省科協第九屆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凌文當選為山東省科協主席。凌文,漢族,1963年2月生,廣東番禺人。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工程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工學......

    50人!中國農學會青年科技獎名單公布

    經組織提名、形式審查、網絡初評、答辯評審等環節,2022年中國農學會青年科技獎評選產生擬獎勵人選50名,現予以公示。公示期為5個工作日(2023年2月13日-17日)。公示期內對擬獎勵人選進行舉報或提......

    糧食安全潛存危機,如何向科技要糧?

    “貧困人口已經脫貧,米、面、油的價格一直都很平穩,但中國的糧食安全了嗎?”2月9日,在第737次香山科學會議上,會議執行主席、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院長翟虎渠如是發問。當前,我國糧食供需總體形勢持續向好,糧......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