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5-03-16 15:53 原文鏈接: 原油進口權放開有望地煉洗牌大局已定

      多年來夾縫中生存的地方煉油企業(國內統稱“地煉”)如今隨著油價狂跌不止而迎生死存亡,雖然今年年初的油價“兩連漲”讓一些煉油企業暫時扭虧為盈,但這似乎僅是一幕插曲。

      3月12日,中國油價調整窗口期油價未做調整,由于國際油價走勢持續低迷,下輪下調可能性很大。目前超一半的油企煉化業務虧損,這對于手握油源的“兩桶油”來說可能僅為利潤損失增加,而對于地方煉油廠便是“雪上加霜”,如今地煉企業負債率一般都在80%至90%,目前已有一些企業生存困難。

      油價狂跌不止與環保壓力倒逼油品升級等交織在一起,成為了當下地煉新挑戰,“曾先后經歷產能、原料、市場等危機,多年積累的‘斗爭’經驗讓我們山東地煉企業生命力頗為頑強,這道坎我們肯定也能邁過去,”一位山東大型地煉企業前老總笑稱。

      不過,地煉生死存亡之際也迎來政策重大利好,油氣體制改革成為2015年重點,日前發改委已經發布了進口原油使用權放開的通知,而業內消息人士透露,地煉企業日夜盼望的原油進口權放開也在調研論證中,今年有望再取得實質性突破。那么,多年來依附于“三桶油”的地煉企業又將迎來怎樣的變局?

      油源之痛

      沒有原油進口權和成品油銷售權的地煉企業多年在夾縫中生存,往年山東地煉開工率在40%徘徊。去年下半年至今,開工率飆升至60%以上,80%地煉企業用上了原油當煉油原料,這讓身為山東一家年煉油能力300萬噸以上的企業總經理劉強(化名)頗為高興。

      2014年下半年開始,國際油價進入下行通道,從每桶110美元的高位一路狂跌至每桶50美元左右,國內油價也跟著曾短暫進入5元時代,而今年開年“兩連漲”又回到了6元時代。油價持續下跌致使煉油企業集體虧損。

      對此劉強表現得頗為淡然:“以前油價持續上漲,煉油企業賺了錢,現在油價持續走跌,企業虧損也屬正常。”

      卓創資訊石油分析師高健告訴記者,油價漲跌影響煉油企業業績是行業大規律所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去年接近60%,而原油從海外進口到中國,需要提前三個月左右預定,趕上油價下跌行情,所以煉廠用三個月前買的油生產成本自然高,虧損也不可避免。

      不過劉強一直非常憤懣的是,地煉企業多年來一直“無(原)油可煉”,燃料油占地煉企業原料的70%,由于燃料油質量較“細糧”原油差太多,被稱為“粗糧”。

      多年來,“三桶油”為中國原油進口的主體,國營進口原油配額占9成左右,僅一成為非國營進口原油配額,據統計,2012-2014年非國營貿易進口原油配額均為2910萬噸。于是,在煉油行業出現了這樣的局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旗下煉油廠一年四季吃“細糧”原油,而山東地煉等企業基本吃“粗糧”燃料油,即使“粗糧”也是燃料油代理商,包括“三桶油”旗下公司,從國外進口后加了利潤的“高價糧”。

      此前長期持續的狀況是,一邊是不斷下跌的國際原油價格,一邊卻是國內民營煉油企業仍然無法自主進口原油,無法享受前者帶來的利好。這就造成各大地煉廠為了生存通過各種手段弄到更質優價廉的原料的局面,競爭更加激烈殘酷。

      成本之謎

      值得關注的是,多年來,油源大權緊握的“三桶油”煉化板塊多半虧損,甚至于年度虧損額度最高共達到上千億元,而無油源、無銷售渠道的地煉企業卻在夾縫中生存并不斷擴張,如今油價狂跌引發地煉生死存亡之憂,“三桶油”卻受影響不太大。可見,“三桶油”與地煉企業各自不同的基因注定了截然不同的命運。

      一位業內資深人士透露,原料成本在煉化企業的成本構成中占95%左右,煉化成本一般分三塊,上游采購的原料成本、中間生產的制造成本和下游銷售的稅費等成本。由于每個企業左右煉化成本因素不一,所以,煉化成本至今是一個謎。

      不過劉強透露,山東某縣一家年產500萬噸的煉油企業,由于其屬于縣國資委控股企業,有辦法從中石化手中獲得每年20萬噸原油的使用指標,但僅靠著占煉油產能1/25的這點指標,公司其全年1000多名員工的工資獎金開支就有保證了,而其他原料來源風險就比較大。

      以縣城工資水平2000元每月保守計,上述公司每年支付的工資約為2400萬元(不包括獎金),而加工每噸原油利潤為120元/噸,顯然這僅為最低利潤。前幾年行情強勁時,加工勝利原油最高盈利可達1000元/噸左右。

      記者根據金銀島提供的近五年地煉煉油盈虧走勢圖得知,從2009年至2014年10月份,加工進口燃料油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加工勝利油田的原油幾乎都處于盈利狀態,2010年之前地煉加工勝利原油盈利較大,而加工進口燃料油虧損幅度也較小,但是2009年燃料油消費稅增加至0.8元/升,使得燃料油虧損狀況雪上加霜,2012年之后虧損額度多盤旋在500-1000元/噸之間。

      利益驅使,山東地方煉廠的原料結構品種較多,主要以原油、進口燃料油、國產燃料油為主。上述業內資深人士稱,地煉企業為了多買點原油,有的建廠時便選擇毗鄰中石化、中石油油田、子公司的位置,并且借著中石化的勝利油田在山東的優勢,買一些勝利油田的原油。也有的通過進口原油開燃料油的票的方式,可以說“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除了原料成本,制造成本在總成本中占比并不多,公開數據顯示全國基本在180元/噸左右,而山東地煉工藝技術上很多都可圈可點,煉油過程中成本還可縮減50元/噸左右。

      一位北京某油氣設備公司總經理告訴記者,由于山東地煉在原料和銷售上均受制于人,設備所吃的多為“粗糧”燃料油,技術要求也更高,所以它們是抱成團的,兩家離的較近的煉油企業,其技術人員甚至于半個月進行一次技術和經驗交流。長期積累經驗,如今山東地煉企業的技術人員在外地(包括中亞地區和中國新疆)都非常受歡迎,去了以后都可以獨當一面。

      但是地煉企業稅費等其他成本上的負擔,如今也有所加重。劉強告訴記者,隨著成品油消費稅去年三次上漲,如今一噸成品油約為6000元的售價,其中有2300元是消費稅,即某型號油按6元/升銷售,除去消費稅便是3.7元/升。不過這倒沒有給企業帶來多大負擔,而是把消費稅轉移到消費者的身上了。除了消費稅,油企還需要交特別收益金、資源稅、增值稅、城市建設稅等。

      劉強說,雖然以往以燃料油為主,如今80%地煉企業用上了原油,但是這里邊有油價不斷下跌因素影響,不然原油進口配額絕大部分在“三桶油”手中,“三桶油”首先考慮的是自家的煉油企業。

      變局隱現

      發改委于2月16發布的一則通知稱進口原油使用權將放開,但是門檻是擁有一套200萬噸以上的常減壓裝置,并符合安全標準和能耗標準等的煉油企業。高健告訴記者,這倒逼未來山東地煉將不斷淘汰和兼并重組,直至企業減少到30家以內。新一輪的行業洗牌大局已定。

      讓劉強期待的是,原油進口權何時以何種方式放開,在他看來這比石油國企所有制改革意義重大的多,這會激活中國的油品市場。在原油進口使用權放開之后,原油進口權放開也越來越近了。

      一位地煉企業內部人士告訴記者,去年下半年至今,山東地煉企業廠區門口經常掛著“歡迎國家發改委某某前來視察調研”的條幅,消息稱這是發改委就原油進口權放開事宜到山東來調研的,另一位消息人士稱,原油進口權放開今年可能會有實質性突破。

      近日國家發改委人士對外表示,發改委經貿司已經在制定關于原油體制改革的方案,適當增加競爭主體是原油體制改革的主旋律之一,全方位的開放暫時不可能。

      高健分析,具體而言,原油進口權放開肯定會對擁有進口配額的主體數量設置上限,不可能一下子徹底放開。不過這已經是讓多年承受“無米之炊”的地煉企業非常興奮的了。

      一位業內油氣專家告訴記者,原油進口使用權放開對山東地煉影響很大,不過地煉企業更期待原油進口權放開,這意味著它們理論上不再受“三桶油”等石油國企在原料上“卡脖子”,它們將擁有與“三桶油”公平競爭的權利,即使這個權利在落實中會大打折扣。

      高健稱,接下來,“三桶油”的壟斷利益將被縮小,地煉領域將出現兩極分化:有實力的大中型民營地煉企業將愈來愈強,而小煉油廠也隨之越來越弱,最后或被兼并重組,或破產倒閉。

    相關文章

    國辦印發重要《意見》

    據新華社消息,????????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旨在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進一步規范涉企執法的決策部署,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堅決遏制亂檢查,切實......

    全國首支發行人非屬地企業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發行

    近日,全國首支發行人非屬地企業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韶關市-粵財-粵知保-國海證券知識產權1期資產支持專項計劃”在深交所成功掛牌發行。這是廣東省粵東西北地區成功發行的首支知識產權證券化產品,打破了廣東省......

    《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指南》解讀

    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等三部門聯合印發了《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為更好理解《指南》內容,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技術發展司負責......

    制造業轉型三部門印發《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指南》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關于印發《制造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實施指南》的通知工信部聯信發〔2024〕241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工業和信息......

    關于公開征求《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鋼鐵行業》意見的通知

    關于公開征求《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鋼鐵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查技術指南鋼鐵行業》意見的通知為加強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管理,規范鋼鐵行業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報告與核查工作,根據《碳排放權交易管......

    北京市2023年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年度運行評價結果

    關于公示2023年市級企業技術中心年度運行評價結果的通知各相關單位:    依據《北京市企業技術中心建設管理辦法(2021版)》(京經信發〔2021〕72號)和......

    超130億條全國1.88億戶經營主體各類信用信息依法公示

    記者30日從市場監管總局獲悉,截至目前,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共歸集了全國1.88億戶經營主體的各類信用信息130.84億條,依法對外公示。系統的日均訪問量突破1.28億人次,日均查詢量超過1700......

    前9月全國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超5萬億元

    國家統計局10月2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1-9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2281.6億元,同比下降3.5%。國家統計局工業司統計師于衛寧表示,受多重因素影響,1-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

    2024年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擬推薦名單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關于開展2024年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遴選認定和復核評價工作的通知》(工信廳政法函〔2024〕328號),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組織開展了第九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推薦申報工作,已......

    1—9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2281.6億元

    1—9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52281.6億元,同比下降3.5%(按可比口徑計算)。1—9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7235.9億元,同比下降6.5%;股份制......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