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湖灣城市的污染隱憂》 近日,無錫市規劃局副局長任頤在“創新無錫幸福無錫”網絡媒體采訪活動中介紹說,“十二五”無錫發展將延續“十一五”期間“五中心、五名城”定位,構建獨具競爭力的國際化區域性中心城市和最具影響力的國際化生態型湖灣城市。無錫的發展經運河時代、蠡湖時代,正在走向太湖時代。
“走向太湖時代”――這樣一個灼目的詞句進入腦海時,筆者眼前浮現的不是湖灣城市的風光旖旎、美景如畫,卻是2007年太湖藍藻暴發時,環湖沿岸無錫、宜興、蘇州、湖州等城市居民搶購飲用水的恐慌情景。
坐落于太湖北岸的無錫市,近年的經濟發展令人矚目。借力長三角經濟圈崛起,無錫市的紡織、化工、制造、旅游等產業逐步興起,支撐起無錫成為全國經濟強市。2009年,無錫市人均GDP已經實現1.2萬美元。
但無錫的發展,也越來越受到資源、環境、人口素質的約束。早在2006年,無錫人均GDP突破了7000美元。當時一份報告指出,在過去幾年里,無錫平均每年大約要用8萬畝土地換取15%的GDP增長和20%的工業增長,而生態功能水平只相當于全省的65%,生態需求卻高出40%。
歷史上,無錫及以西太湖西北岸的常州市,都是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紡織、化工、鋼鐵、機械制造是這些城市的傳統強勢產業門類。位于太湖西岸的宜興市,是無錫下轄縣級市,也是全國知名的化工城市之一。這些產業門類的發展,水資源是必需的要素。因此,無錫、宜興、常州等地的產業大多臨湖、沿河而設,也就不難理解。
2007年太湖暴發藍藻。事后,太湖流域管理局在調查分析后指出,1998年以來,無錫和常州地區的污染物主要通過宜溧河、殷村港、漕橋河、大運河等進入太湖,通過上述河流進入太湖的各污染負荷量均超過上游地區入湖總量的50%。
太湖藍藻事件后,雖然沿湖各省市對太湖周邊的化工等企業進行了關停,力度不可謂不大。但產業發展是必須的,而且產業也是一個工業化城市經濟發展的內在動能,因此臨湖、沿河的企業根本無法完全杜絕,污染也依然存在。2008年、2009年、2010年,太湖依然暴發藍藻事件,只是規模較小而已。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太湖生態環境不能不存隱憂。
而今,無錫為保持經濟增長的高速度、為解決人口迅速增加問題,導致了其對土地容量的極度渴求,從而城市空間不得不實現擴張,直至太湖湖灣。時至今日,無錫市已啟動濱湖區建設,一如眾多城市的擴張模式,房地產依然是濱湖區發展的急先鋒。其次,濱湖區也成為無錫市的經濟開發區。
根據11月份公布的無錫市“十二五”規劃建議,無錫城市化將在“十二五”期間,在城鄉規劃全覆蓋的基礎上,加快城市南擴的步伐,市中心由目前的單核擴展為雙核,全面建設180平方公里的太湖(蠡湖)新城。
當濱湖區成為無錫市的重要區域板塊時,可以想象的是人口、產業向此區域的快速集中。由此,人口、產業迅速增加導致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大量產出,并將進一步考驗濱湖區的環境承載容量。
當然,在無錫市“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業已提出將著力加強污染綜合治理,以水、大氣環境治理為重點,堅持從源頭上節能減排,并采取總量控制倒逼機制,以控制污染。
環保名義下的隱憂,是無錫市“走向太湖時代”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問題。而從另一方面來看,無錫市發展已經走在全國各市縣前列,目前正在走向工業化轉型階段。尤其可貴的,無錫市在經濟發展中,科技的貢獻率正不斷提升,我們也冀望在內涵型發展中,無錫市能實現生態城市建設。如果說,環境代價是無錫市發展必然經歷的轉型陣痛,我們希望這樣的陣痛能引起其他城市的借鑒,并希望能夠避免。套用一句老話,當下的發展決不能以犧牲后代的環境資源為代價。
反思無錫市“走向太湖時代”的發展規劃,以及觀察國內眾多城市的發展模式,我們可以看到,當一個城市的土地容量難以繼續承載經濟發展的增長時,城市空間擴張似乎就成了城市發展的必然之路。
尤其是近年來,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號召下,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最直接的結果似乎都是中心城區空間范圍不斷擴張,直至將城郊鄉鎮直接納入中心城區版圖。這一建設的結果,是許多地方的河塘湖水山丘,全被統籌進中心城區,而這些環境要素卻因“進城”而失了原生態。
在未來城市發展過程中,如何將環境保護、生態建設納入官員的政績考核,是對現有的地方執政理念的巨大創新。眾多如無錫一樣“走向太湖時代”的城市,應該大力推行這一執政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