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12-23 10:44 原文鏈接: 許智宏:對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思考

      為實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戰略目標和戰略主題,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高等教育的發展任務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出科學研究水平,增強社會服務能力,優化結構辦出特色。中國現代大學的建設歷史只有一百多年,由于種種原因,大學的制度建設明顯滯后。在過去十年中,我國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反思我們在發展過程中的問題,無不與缺乏完善的制度建設有關。因此,我想現代大學制度的建設是全面完成上述目標和發展任務的根本制度保障。

      針對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面臨的問題,規劃綱要對于建設現代大學制度提出了三條:推進政校分開、管辦分離;落實和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下面談談我對這些問題的思考。

      首先,各級政府要明確政府的管理權限和職責,政府應更多地在宏觀層面和政策層面對教育工作和學校進行指導和管理,對不同性質的高校應實行分類指導和分類管理,避免千校一面的情況出現。要改變一些地方不考慮條件和基礎,盲目追求辦綜合性大學、研究型大學,到處找關系爭取碩士點、博士點的情況。大學應沒有高低之分,而只有培養目標、辦學特色的差異。政府的政策應激勵各類學校辦出特色,均衡發展。

      關于擴大辦學自主權,多年來不少大學校長作過不少呼吁。依我個人的經歷,覺得這無非是指在人、財、物的管理上政府各有關部門統得太多,管得太死,使學校辦學的很多方面(教學科研、招生和學生管理、人才培養和使用、經費使用、行政管理等)缺少自主權,導致效率低下。

      對于大學本身的治理,我想首先要有一個好的治理結構,避免在管理領導層上出現多中心的情況。學校行政領導的重要職責,一是確保校內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之間的平衡,實行“校長治校,教授治學”,校務公開,民主管理,確保師生在學校管理中的作用。二是在政府和學校之間的平衡,確保大學作為一個學術機構的學術自由。在這方面,大學校長對學校的發展至關重要,我國極需改進校長選拔任用的辦法,在實踐中培養出一批有教育理念的教育家。

      大學的內部管理,例如院系的構建和管理權限,研究型大學的科研體制,總會計師制度和審計,教學和科研的績效評估等,不少還在探索之中。但都應把大學章程和相關的制度建設提到議事日程。一個大學的章程,應該是該大學的憲法。一旦經過實踐總結,成為章程,就具有學校大法的作用,不應因校領導的變更而隨意改變。師生對學校各部門的職權、學校學術委員會等機構的組織和職責、院系的設立與運轉等,也就一目了然。現在部分院校,比如在新的院系和學科的設立上太隨意,所以在談擴大辦學自主權的同時,學校也應有一種自我約束的機制和必要的監督。

      目前由于各種評估太多過濫,大大削弱了評估的價值和作用。各種大學排名,已成為不少中學和高考生擇校的標準。記得哈佛大學的學生去年初在哈佛學生雜志上發表題為《最后一次排名第一——哈佛大學應當退出大學排行榜》,他們認為,“哈佛應該利用它的名氣和影響力,通過退出排名的行動來削弱排名的重要性”,并指出“高等教育領域是非常多元化的,根據一個標準化的體系為大學排名不能提供學校的準確信息”。我們應推進的是科學的專業評價,以促進大學教學科研質量的提高,把辦學質量放在第一位。須知,大學本身的不少方面是很難量化的。

    大學的一切制度建設都必須圍繞大學的核心任務進行構建。在當前社會上充斥急功近利、浮躁作假、一味追求物質利益的情況下,讓教育回歸它的本意,使受教育者不光有知識,而且有完善的人格,高尚的道德,顯得更為重要。因此,大學的制度應確保營造良好的學術環境,倡導優良學風,弘揚大學精神。大家都在討論“錢學森之問”,每年諾貝爾獎揭曉之時,媒體會有不少文章討論中國何時能在本土產生諾貝爾獎得主,我對媒體說過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須知,諾貝爾獎不是錢堆起來的,孕育它產生的良好的學術環境恰恰為我們不少大學和科研院所所忽視,或至少重視不夠。我們現在大學的“土壤”不夠肥沃,施用了太多的“化肥”和“農藥”,教育者或領導的責任就在于要好好改良“土壤”,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使老師能安心教學和從事科研,學生能刻苦學習,培養才能。也就是說學術界要在制度上重視軟環境的建設,注重人文精神、科學精神的培育。你也許很難預測第一個諾貝爾獎在哪所大學或哪個研究所出現,但如果學術界不再如此追求短期的成果,不再滿足于出幾篇SCI論文,真正能靜下心來探索科學、做學問之時,諾貝爾獎在中國出現只是遲早的事。

    相關文章

    許智宏院士:大學沒必要都要去爭雙一流

    昨日,以“約在江蘇,共筑夢想”為主題的首屆江蘇發展大會閉幕,開幕式上,江蘇省委書記李強做主旨演講。開幕式上,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全國工商......

    周其鳳院士:普通高校與北大學生相比只能算差別

    5月23日,兩位北京大學原校長來到了河南高校,一位是著名化學家周其鳳院士,一位是著名生物學家許智宏院士。“如果一個孩子對母親情感的表達都要看別人眼色行事的話,還不如去死。”在河南師范大學,周其鳳院士在......

    許智宏院士:未來兩三年轉基因玉米或實現產業化

    有機食品真的比一般食品要健康嗎?轉基因食品安全嗎?未來會開放轉基因食品嗎?5月2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原校長許智宏做客河南農業大學,做了題為“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和科技應對”......

    北大前校長許智宏院士:轉基因生物技術在爭議中前行

    本文根據2016年4月14日許智宏在浙大“求是大講堂”的演講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整理人:沈梁燕王心怡      講座人:許智宏,教授,博......

    許智宏院士:轉基因生物育種處在關鍵時刻

    “如果我們陷入‘轉基因安全問題’之爭而止步不前,將失去難得的發展機遇。這不僅會讓我國的生物育種技術與市場受制于人,農業生產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也將受到嚴重影響。”在日前舉行的中科院機關轉基因科普報告會上......

    許智宏:中國轉基因作物的推廣應用已成難題

    許智宏,著名植物生物學家,原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教授系著名植物生物學家和原北京大學校長。他也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和研究員。記者采訪許智宏教授報道“GMdebateneedsgroundinginscie......

    許智宏:社會轉型期大學精神重塑與創新人才培養

     ■許智宏現在,大家都在講全球化進程,全球化給社會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很多積極的方面,但在不少媒體和會議上也都在討論反思全球化究竟是好還是不好。但不管怎樣,應該講它還是有積極作用的一面,至少使我......

    許智宏談中國諾獎愿景:體制不破,仍長路漫漫

    中國何時能培養出諾貝爾獎獲得者,許智宏并不清楚。這位年近七旬的老者感慨說,中國若不注重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改革人才培育模式、改革科研教育體制,要培養出更多國際著名的優秀科學家,仍然長路漫漫。“科學家常......

    許智宏:轉基因作物是否安全關鍵是看轉的什么基因

    不能籠統地講轉基因作物是否安全,關鍵是看轉的什么基因,所以必須一個基因一個基因地去討論,就像我們不能因為牛奶、雞蛋出了問題就否定整個食品行業。1996年,從美國第一批批準的轉基因作物品種推出以后,至今......

    許智宏:對建設現代大學制度的思考

    為實現《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戰略目標和戰略主題,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高等教育的發展任務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出科學研究水平,增強社會服務能力......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