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1-01-03 12:04 原文鏈接: 中美首赴南大洋查“鐵”探討“鐵假說”科學基礎

      “給我半罐鐵,我將給地球帶來下一個冰河期。”美國化學家約翰·馬丁20年前的這一大膽預言,引發了廣泛的科學爭論。目前正在進行的中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中,中美科研人員首次在南大洋系統開展鐵的空間分布及輸入通量調查,以研究南大洋的碳循環,探討“鐵假說”的科學基礎。

      據這一國際合作項目的負責人、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陳立奇研究員介紹,自2007年以來,中美科研人員圍繞南大洋和北冰洋開展了一系列海洋碳循環研究。在中國第27次南極科學考察期間,隨隊科研人員通過安裝在“雪龍”號上的一系列先進采樣設備和分析儀器,現場采樣、現場分析,系統調查南大洋鐵的空間分布,并選擇一些關鍵營養元素,定量評估它們在南大洋的輸入通量。

      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已被公認是造成全球變暖的“元兇”。海洋作為大氣二氧化碳的一個重要儲存庫,其儲存二氧化碳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通過海洋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碳。海洋浮游植物死后,形成沉降顆粒物,在重力作用下向海洋深部轉移。在沉降過程中,有機碳被分解和氧化,碳沉入深層海水中被儲存起來。

      科學家們將這種碳的固定、轉化、并向深海遷移到過程稱為海洋固碳的“生物泵”作用。為了增強“生物泵”作用,科學家們希望能像在陸地上種植莊稼一樣,給海洋中的浮游植物進行人工施肥,促進其生長。

      美國化學家約翰·馬丁經過研究認為,鐵元素能夠大大促進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長。在“高營養鹽、低葉綠素”海區,只要加入“鐵肥”就可以促進浮游植物生長,加速碳從海洋表層向深層的輸送,從而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緩解溫室效應。

      馬丁的“鐵假說”提出后,許多海洋科學家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選擇在不同的“高營養鹽、低葉綠素”海區給大洋進行了“施鐵肥”實驗。據統計,在過去的20年中,全球一共進行了13次這樣的實驗。

      多項實驗結果表明,“人工施鐵肥”的確能促進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長,有的海區浮游植物從小粒級明顯向較大粒級轉變,有的實驗結束后,通過衛星觀測還能發現明顯的水華現象。但與此同時,給大洋“施鐵肥”是否會引起預料不到的生態后果,也引起了國際科學界廣泛爭論。

      一些持反對觀點的科學家認為,“施鐵肥”促進海洋浮游植物生長,并不意味著能夠將更多的二氧化碳儲存在深海中。相反,還有可能給海洋自然形成的生態系統造成長期危害。

      陳立奇認為,給大洋“施鐵肥”之所以產生廣泛爭論,是因為還有許多最基礎的科學問題沒有研究清楚,如在“高營養鹽、低葉綠素”最為典型的南大洋,天然大氣中的鐵是如何輸入南大洋的?鐵有哪些形態?鐵對南大洋的“高營養鹽、低葉綠素”和生態系統是如何作用的?等等。

      由于南大洋橫跨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鄰接南極海冰區,加之上覆西風帶,終年有繞極流,幅員十分遼闊,氣候極其惡劣,因此獲取現場調查資料十分困難。中美科研人員此次首赴南大洋進行現場采樣、現場調查,對研究南大洋碳循環、探討“鐵假說”的科學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關文章

    研究發現古菌和細菌的第四種互贏共生機制

    地球深處,既沒有陽光也沒有氧氣,卻生存著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的生命體——擁有奇特生活習性的古菌。在這些單細胞微生物中,產甲烷古菌備受關注,因為它們能產生天然氣的主要成分甲烷。神秘古菌究竟如何產生甲烷?農業......

    柱脊相互作用與地球深部碳循環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團隊在柱-脊相互作用與地球深部碳循環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發表于地球科學領域權威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訊》。研究成果利于進一步驗證柱-脊相互作用過程,并完善地球深......

    秦大河院士:為了徒步穿越南極,一次性拔掉10顆牙

    文|康世昌冰凍圈科學家、氣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秦大河是我的博士生導師。在我讀大學期間,秦大河作為國際科學考察隊的一員完成了徒步穿越南極的壯舉。考察結束后,秦大河到蘭州大學演講,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南極的......

    煙臺海岸帶所在降雨變化對濱海濕地碳循環影響機制研究方面獲進展

    濱海濕地富含土壤有機碳,被認為是全球重要的碳匯,也是全球藍碳資源的重要貢獻者。全球氣候變化模型預測,全球變暖導致水文循環加強,降雨變異如降雨量、降雨頻率和季節性等變異概率增加。濱海濕地具有咸且淺的地下......

    南極科考科研新進展!珍稀魚類樣品藏著什么“秘密”

    日前,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完成考察任務返回國內此次考察取得了哪些科研進展?快來中國海洋大學一探究竟跟隨記者鏡頭探訪南極魚類研究實驗室中層魚調查是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大洋調查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中國海洋......

    痕量鋁影響海洋碳循環與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團隊聯合多家單位在痕量鋁影響海洋碳循環與氣候變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湖沼與海洋》。鋁是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普遍存在于各種環境與生物體中。然而,目前......

    俯沖帶深部碳循環研究獲進展

    日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國良團隊在俯沖帶深部碳循環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美國地球物理學會旗艦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雜志-固體地球》。該研究通過高溫高壓實驗并結合熱力學數值模擬,明確了俯沖......

    預算削減2500萬,澳大利亞南極科考受打擊

    據《自然》報道,澳大利亞南極司(AAD)將削減2500萬澳元預算,致使多個南極科考項目被迫取消或推遲。全球科學家對此表示擔憂,因為這預示著追蹤氣候變化如何影響南極洲的研究將會中斷。在此之前,有消息稱南......

    古新世始新世極熱事件中碳循環、氣候變化與風化強耦合

    準確而定量地描述碳排放、氣候變化與地質碳匯之間的互饋關系,是地球科學領域的前沿問題,也是制定碳中和戰略目標的關鍵科學基礎。然而,目前關于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地球系統碳循環過程與機理的認識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

    生物炭添加對微生物胞外酶介導的土壤碳循環方面的影響

    生物炭改良是實現氣候智能型和資源有效型現代農業的主要途徑之一。微生物介導的有機質分解過程對土壤碳循環過程至關重要。然而,目前仍缺乏生物炭添加下土壤關鍵胞外酶活性與土壤碳循環間的直接證據,而這些酶活性可......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